[摘要]當前我國教育正處于深化綜合改革的關鍵時期,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及其與教育的有機結合,教育教學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為適應教育發展需要,要推動“互聯網+”背景下的教學改革,完善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學習方式。具體而言,應強化連接與互動的互聯網教學特征,構建互聯網教學質量評價機制,完善互聯網教學的運行機制,跳出互聯網教學發展的誤區,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改善學習效果。
[關鍵詞]互聯網+ 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鐘秉林(1951- ),男,北京人,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中國教育學會會長,研究方向為教育政策與管理;方芳(1983- ),女,安徽安慶人,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教育經濟與財政。(北京 100875)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19-0005-03
一、互聯網教學發展的大背景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教育改革成效顯著,集中體現為各類型、各學段教育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學前階段教育的覆蓋面逐漸擴大,義務教育領域的免費政策全面推行,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的步伐加快,高等階段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并更加注重內涵式發展。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類型,在國家政策的有力保障下,職業教育已逐漸走出低谷并加快發展。2015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提前五年實現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的目標,其中,高等職業教育已占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隨著教育普及程度的迅速提高,教育領域的主要矛盾已經由過去的教育資源短缺轉變為現在的優質教育資源短缺,教育公平與質量問題更加凸顯,一系列教育熱點難點問題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盡可能地增加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是破解矛盾的根本性路徑,但教育發展和學校發展要遵循自身規律,更需要長期積累、厚積薄發。各級各類學校在長期辦學過程中所形成的優良傳統和厚重文化對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有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這恰恰需要長期的積淀,不可能簡單用金錢在短期內堆積出來。
教育改革錯綜復雜,牽一發而動全身。我國已經邁入教育改革的深水區,教育利益相關者增多,利益訴求多樣,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選擇性需求更加旺盛;不同教育類型和教育層次之間的關聯度增加,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聯系更加緊密;學校辦學主體地位不斷增強,內涵建設和特色發展的任務更加繁重。筆者認為,有效化解教育發展中的諸多矛盾和問題,需要直面三個重大的現實問題,也是當前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所面臨的時代任務。第一,在教育規模擴大的基礎上,通過何種途徑能夠有效增加教育資源尤其是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有效提高教育質量。第二,在各級各類學校提高教育質量的長期過程中,通過何種途徑能夠保證教育公平,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有效配置。第三,在教育國際化背景下,通過何種途徑能夠增加我國教育的國際話語權,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為了完成時代任務,我國教育發展方式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革,由過去以規模擴張、空間拓展為特征的外延式發展,逐漸向以提高質量、優化結構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轉變。
基于現階段教育發展的大背景,互聯網技術、移動通訊技術的發展及其與教育教學的有機結合,讓教育既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也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二、互聯網技術為教學改革帶來了重要機遇
首先,互聯網技術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創造了新條件。當前,隨著互聯網技術、移動通訊技術和知識數字化技術的飛速發展,MOOC、翻轉課堂、微課程等基于互聯網的新型教學模式應運而生。這些模式突破了學習者學習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性,有利于優化和共享課程資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也有利于將線上和線下教學資源有機銜接、高效結合,從而促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的改革,為創新教學和學習方式、深化教學改革、提高學習效率和改善學習效果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其次,互聯網技術為拓展優質教學資源提供了新路徑。當前,我國教育資源尤其是優質教學資源分布不平衡,充分利用互聯網可以便捷獲取多類型教學資源這一優勢,通過組建聯盟或其他合作方式開發優質課程資源,再通過建立和完善教育資源共享機制,可以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從而探索出一條“以效率促進公平”的新路徑。這不僅可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促進優質教育均衡發展,也為建設學習型社會提供了新的發展路徑。
最后,在線課程聯盟的建立為提升教育國際化水平提供了新機遇。當前,國際國內在線課程聯盟的建立,推進了國際化課程、教材和課件的跨國跨地區流動與共享。應抓住優質資源獲取快捷便利的機遇,在遵循教育規律以及結合我國教育實際的基礎上,充分借鑒并吸收國際教育發展經驗,實現教育資源的國際共享,以促進教育發展方式變革,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同時,國際國內在線課程聯盟的建立對于促進中國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的國際拓展、改善中國學校的社會形象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三、互聯網教學對傳統教育教學提出了嚴峻挑戰
第一,互聯網教學對傳統教育教學觀念的挑戰。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和質量觀,突破傳統的“萬人一面”“千校一面”的桎梏,對人才進行多樣化、個性化培養,需要在教育觀念上有所突破。要遵循教育規律,因材施教,研究學生差異性,尊重學生選擇權,鼓勵學生發展興趣特長,也需要在教育觀念上有所突破。因此,在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將更新教育教學觀念作為教育改革和創新的重要先導,遵循學生成長和成才規律,樹立現代的教學觀,拋棄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的陳舊教學觀。
第二,互聯網教學對傳統學習過程的挑戰。一般而言,學習過程包括知識接收和知識內化兩個階段。在傳統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接收知識往往通過教師課堂講授、學生聽講來完成,而學生知識內化的階段往往發生在課后,通過學生復習、做習題、教師輔導答疑以及學生參加教學實驗來實現。通過這兩個階段,力求使學生真正掌握所學知識,并能夠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學以致用。互聯網的興起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教學模式,如“翻轉課堂”的誕生和實踐探索,則對傳統教學過程提出了顛覆性挑戰。學生可在課前通過個性化的線上自主學習,實現接收知識的功能;而課堂上則通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探究和反思,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實現知識內化的一部分功能,這也是所謂“翻轉”的內涵。顯然,基于互聯網技術的教學方式正在顛覆傳統的教學和學習過程,孕育著一場新的學習革命。
第三,互聯網教學對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的挑戰。基于互聯網的教學,使人類獲取知識的渠道和方式發生了變化,使知識的傳遞方式從過去傳統的單向傳遞轉變為多向互動的傳遞。這種變革對各級各類學校最大的沖擊莫過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發生了深刻轉變。在互聯網教學生態系統中,教師不再是簡單地作為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傳授知識,而是與學習者形成一種學習共同體。在這種特殊的學習伙伴關系中,教師應思考如何堅持以學生為本,引導和組織學生,探索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生生合作的有效形式,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以最終達成教學目標。因此,在“互聯網+”時代,要積極探索創造性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政策導向、立項研究和改革試點,引導教師參與研發網上課程,鼓勵教師參與線上教學,融合線下教學,并能指導學生的生涯規劃;探索完善教師職業發展規劃和激勵機制,重視教師和培訓者的培養與培訓,拓展教師的職業發展空間;探索建立新型的教學評價制度,改革教學評價標準與評價方式,改善教學評價的科學性,提高教師的教學積極性。
第四,互聯網教學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挑戰。基于互聯網的學習方式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帶來了一系列沖擊,其中最大的沖擊在于如何在新的教育環境下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這是擺在各級各類學校面前共同的、嚴峻的任務。經濟社會發展、科學技術進步和教育國際化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創新精神以及團隊精神,更加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要探索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和教學流程,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優化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標準,促進優質教學資源和課程資源的共享。同時,要增強特色意識,在教學改革過程中堅持多樣化探索,彰顯每一所學校、每一位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特色。
第五,互聯網教學對傳統教育教學管理體制的挑戰。為應對互聯網教學對學校教育的挑戰,要積極探索教育教學管理全方位的制度創新。在教育教學改革實踐中,很多學校已經在教育教學管理體制機制和教學改革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例如,部分小學突破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室布局,教室不設講臺,而由便于學生分組學習和討論的教室布局所取代;教師在上課時穿插在各學習小組之間,引導學生討論、研究、合作,從而實現教學目標。部分中學探索實施“翻轉課堂”或“開放課堂”,要求教師在一節課時間內,講授活動占10分鐘,其他如組織學生討論、學生合作做習題等活動占35分鐘,旨在通過先學后教、教師引導、師生互動、學生合作來實現教學目標;上海、浙江的高中學校在推進高考招生制度綜合改革的過程中,大膽實踐探索,正在使分層教學、選課制、“走班”教學等學習方式和教學管理模式成為學校人才培養與教育教學管理的新常態。高等教育領域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也在不斷深化,目前國家和高校正在組織相關培訓與研討,加強政策導向,并啟動有關項目,以期推進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和使用,從而達到改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讓在校大學生直接從互聯網教學中受益的目標。
基于此,我們要完善教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建設,調整教師聘任和考核標準以及評教標準,進一步加強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跟蹤與評價。同時,要重視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庫建設,將周期性的教學評價與動態的教學質量監測較好地結合起來,從而保證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水平不斷得到提升。
四、不斷完善基于互聯網技術的教學模式
第一,強化“連接”與“互動”的互聯網教學特征。互聯網教學模式植根于互聯網技術,其基本特征也與互聯網技術特征密切相關,即“連接”與“互動”。在研發在線課程、使用互聯網教學資源時,一是要通過人機之間的互動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并通過各種技術手段提高互動水平和質量,這是保證互聯網教學達到預期效果的重要基礎。二是要進一步優化和改革課程組織方式,讓更多的教師與學生參與到互聯網教學中來,從而充分體現“規模效應”,以保證課程質量、教學質量不斷提升。三是要加強統籌規劃和資源整合,尤其是要避免互聯網教學資源和課程資源的重復建設、分散建設甚至低水平重復建設等,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構建良好的機制來實現資源的優化整合,避免資源浪費,保證教學質量。
第二,構建互聯網教學質量評價與反饋機制。探索構建與基于互聯網的教學模式相適應的教學質量評價與反饋機制,是不斷提高互聯網教學質量的制度性保障。一是要加強對學生和其他學習者的個性化服務,應用大數據等技術,及時評價和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二是要加強教學及其管理平臺的數據共享與交換,促進包括課程資源在內的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的共享和運用。三是要加強制度建設,探索提升教師線上教學水平和能力的路徑與方式。完善互聯網教學質量評價與反饋機制的最終目的,是讓在校學生和社會公眾都能夠從互聯網教學中獲益。要實現這個目標,在觀念、技術和機制等方面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亟待進行積極的探索。
第三,完善互聯網教學的運行機制。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模式,互聯網教學可依托互聯網企業吸納大量的社會資本。因此,互聯網教學兼具教育的公益性以及資本的營利性,需要處理好公益性與營利性的關系。當前,互聯網教育企業,以及微課程、“慕課”等國內外互聯網課程聯盟與協作組織數量很多,這就要求我們:一是要探索如何優化運行機制,開展相互合作,實現互聯網教學的高效運營,以及優質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二是要探索如何提供充足的資源保障,籌集充足的課程研發和運營資金,實現互聯網教學的可持續發展;“燒錢”要燒出互聯網教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即優質的用戶體驗、課程品牌知名度和用戶黏度。三是要探索符合互聯網教學規律和特點的課程標準與認證方法,并嘗試進行統籌改革試驗。總之,互聯網教學的各相關主體應加強協同探索,優勢互補,使基于互聯網的教學充分發揮其效用。
第四,正確認識互聯網教學的功能與作用。盡管基于互聯網的教學方式已經對傳統教學和學校教育帶來了全方位的影響與沖擊,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互聯網教學不等于學校教育,也不能替代學校教育。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而學校教育有著濃厚的文化基因,優良的辦學傳統、校園文化和校風學風對學生成長成才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催化作用,這是互聯網教學所無法替代的。目前來看,學生社會發展性素養的養成還離不開學校教育和社會實踐。因此,作為一種新興的學習方式,互聯網教學豐富了教育教學的方式和路徑,但不可能導致傳統學校和教師職業的消亡。只有線上、線下教學有機融合,才可能實現學習效率的有效提升和學習效果的顯著改善。我們應將研究和實踐探索的重點放在如何提高在線開放課程質量、優化網絡教學環境、融合線上與線下教學上。要在互聯網教學投入產出、技術模式互通、優質教學資源共建共享等方面加強研究,避免炒作概念和功利性傾向。只有正確認識“互聯網+”教學的優勢和不足,揚長避短,實現互聯網教學與傳統教學的良性互動和融合發展,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互聯網教學在教育教學改革進程中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