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學校和社會對大學生英語水平的要求不斷提高,高校英語教師壓力增加并產生職業倦怠。文章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視角,以北京市兩所全國重點高校為試點,通過訪談法、問卷調查法、統計分析法,探討了高校英語教師職業倦怠的現狀,進而從社會、學校和教師個體三個層面剖析了職業倦怠的根源,提出營造積極的工作環境、培育積極的情緒體驗、塑造積極的人格特質,緩解英語教師職業倦怠。
[關鍵詞]高校英語教師 職業倦怠 積極心理學
[作者簡介]胡新梅(1979- ),女,安徽淮北人,中央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北京 100081)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19-0115-03
職業倦怠是個體長期面臨高強度工作壓力時,中樞局部神經細胞呈現抑制狀態,致使個體產生一種身體與心理耗竭,表現為情感、態度和行為等方面的衰竭狀態,如自我效能感下降、工作滿意度和工作熱情衰減,以及對同事和親友情感疏離。
積極心理學以個體的主觀幸福感等積極主觀體驗、積極人格特質,以及積極社會環境為主要研究對象,是對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心理學的揚棄。它的目的不僅是矯正人們一時的心理和行為問題,更重要的是培養良好的個性心理特征和行為模式。積極心理學主張發現和培養人性的閃光點,對心理和行為重在建設及預防,而不是修補。積極心理學除了對個體心理的關注,還借鑒了社會心理學的合理內核,重視對群體和社會心理的研究。
近年來,積極心理學的迅速發展為職業倦怠研究開闊了新視野。受到積極心理學的啟示,職業倦怠研究開始著眼于積極的工作投入。將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等學科進行跨界與融合,將積極心理學的前沿理念運用到高校英語教師的職業倦怠研究中,不僅研究職業倦怠本身的現狀和成因,而且注重培養高校教師的積極主觀體驗、積極人格特質,以及塑造積極的社會環境,是當前職業倦怠研究的新視角和新思路。
一、高校英語教師職業倦怠現象研究方法
在參閱大量文獻的基礎上,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訪談法和問卷法。
(一)訪談法
本訪談采用北師大發展心理研究所俞國良、申繼亮、辛濤等人編制的《教師教學效能量表》的“個人教學效能感”中的4個題項,分別是第7、9、12、13題。其中個人教學效能感分量表的Cronbadch Alpha系數為0.84;分半信度為0.86。訪談主要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區的一所重點高校M進行。以職稱為標準,采取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在該校外國語學院選取教授、副教授、講師共9位英語教師分別進行訪談。
通過訪談,筆者獲取了大量有價值的信息。訪談對象傾訴了一些工作中的困惑,反映出一定程度的心理疲憊。如“我現在上有老下有小,每次上完課回到家還要做家務、帶孩子、搞科研,經常熬到半夜,身心俱?!薄把劭纯煸u職稱了,我擔心名額有限,自己的科研成果競爭力不夠,不知道怎么辦才好”“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教,要不是英語考級的壓力,更不認真學了”。對于課堂掌控的壓力,認為“我能很好地駕馭課堂”的有8人,占 88.9%;對于專業知識的壓力,認為“我相信自己有能力承擔一門新課”的有6人,占66.7%;對于學業輔導的壓力,認為“只要努力,我能改變絕大多數學習困難生”的有4人,占44.4%;對于教學管理的壓力,認為“對于那些個性較強的學生,我知道如何管理他們”的有2人,占22.2%??梢钥闯觯咝S⒄Z教師在課堂掌控方面的壓力最小,其次是專業知識方面的壓力,居于第三位的壓力來源于學業輔導,最大的壓力源在于教學管理,77.8%的訪談對象深受對付那些個性較強學生的困擾。
根據以上數據,結合開放式訪談中反映的問題,可將訪談結果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高校英語教師的工作壓力源和應對方式具有特殊性。在開放式訪談中,訪談對象普遍反映存在一定程度的職業倦怠,其工作壓力源從大到小依次來自教學管理、學業輔導、專業知識和課堂掌控等方面。訪談中他們還反映了科研任務的壓力、職稱評審的壓力、家庭角色的壓力等。訪談中,受訪者反映出的壓力應對方式是多方面的,他們中有些人采取了積極的應對方式,如宣泄法、注意轉移、瑜伽、積極的自我暗示、調節抱負水平、建立社會支持系統等。但與此同時,也存在一些消極的壓力應對方式,如攻擊、固執、妥協、冷漠、退行、壓抑、回避等,加重了他們的職業倦怠感。
第二,高校英語教師在教學管理方面的困惑遠遠大于專業知識和課堂掌控的壓力。77.8%的訪談對象認為那些個性較強的學生很難管理。相比之下,只有33.3%的訪談對象認為自己承擔新課有困難,11.1%的訪談對象不能很好地駕馭課堂。高校英語教師普遍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獨特的教學方法,但由于一些高校的教學管理制度不夠健全、教學督導和評估體系不夠完善、部分課程體系設置有待調整、一些英語教師經驗不足等原因,導致教學管理成為困擾高校英語教師的重要因素。
第三,期望走出職業倦怠,呼吁建立完善的社會支持系統。心理學的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認為,適度的壓力有助于動機水平喚醒和提高工作效率。訪談中,英語教師普遍反映工作中缺乏目標和動力,身心不堪重負。訪談發現,導致高校英語教師職業倦怠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缺乏必要的支持性網絡體系。由于職業性質的獨特性,教師工作結束回到家里往往身心俱疲,缺乏與家人和親友的密切溝通;高校教師的工作一般獨立性較強,校際之間、院系之間,甚至同一學院內部的教師之間普遍缺乏必要的合作與交流。這種情況導致教學和科研方面的孤獨感、遇到教學管理問題時的受挫感、生活中不堪重負的無助感等負面情緒,日積月累形成職業倦怠。
(二)問卷法
1.研究對象。為了解高校英語教師的職業倦怠現象,本研究選取了兩所高校作為研究對象,分別是位于北京市海淀區的一所重點高校M和位于北京市西城區的一所重點高校P。共發放問卷79份,回收有效問卷71份,回收率為89.9%。從性別比例上看,男教師26名,占36. 6% ,女教師45名, 占63.4%。從從教年限上看,教齡5年以下16人,占22.5%,教齡6~10年的35人,占49.3%,教齡10年以上的20人,占28.2%。
2.研究工具。本研究借鑒了馬勒詩編制的《馬勒詩職業倦怠問卷》(MBI)編制而成。結合被調研院校的實際情況,從《馬勒詩職業倦怠問卷》的三個維度中共選取10道題目,采用馬勒詩提出的職業倦怠的三維度模型,從三個維度評估了教師職業倦怠的癥狀:E代表情感耗竭維度,選取了2道題目;F代表去個性化維度,選取了3道題目;G代表個人成就感維度,選取了5道題目。其中,個人成就感維度采取反向計分。問卷采用李克特(LIKERT)五分量表法。從“1”至“5”依次代表“從來沒有”“偶爾有”“有時有”“經常如此”“總是如此”,分數越高表明被試的職業倦怠程度越嚴重。
問卷采用SPSS13.0 軟件對結果進行統計分析。三個維度中,“情感耗竭”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倦怠維度,它指的是因為長期工作壓力而造成的身心俱疲?!叭€性化”指的是以負面的態度體驗和漠然的情緒情感去處理各種工作關系?!暗托芨小敝傅氖莻€體的自我評價降低、自我效能感和動機水平下降,反映了職業倦怠行為的結果。
3.研究結果。本項研究結果見下表:
職業倦怠總體水平與三個維度得分情況為:職業倦怠,平均值為3.4263,標準差為0.43765;情感耗竭(E),平均值為3.3689 ,標準差為 0.96453;去個性化(F),平均值為2.4743,標準差為0.63297;個人成就感(G),平均值為3.7453,標準差為0.36374。
從以上數據得出:第一,從“各題項得分情況”可以看出,各題項平均值最低得分為2.25,10個題項得分均在2分以上,說明大學英語教師在工作中的職業倦怠現象較為嚴重;第二,從情感耗竭維度看,該項因子平均得分為3.3689,該因子的兩個題項得分分別為3.26和3.55,均在3分以上,說明大學英語教師的情感耗竭不容忽視;第三,從去個性化維度看,該項因子平均得分為2.4743,該維度的三個題項得分居于2.25~2.67,說明大學英語教師中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去個性化,其程度略低于情感耗竭與個人成就感維度;第四,從個人成就感維度看,該項因子的五個題項平均分居于3.39~3.97,該維度的平均得分為3.7453,說明大學英語教師的個人成就感維度超過了情感耗竭與去個性化,嚴重程度不容忽視。
二、高校英語教師職業倦怠的原因
(一)社會層面
整個社會對教師的期望過高,“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等理念深入人心。這一方面表現出對教師職業的崇高敬意,同時也反映出社會已經潛移默化地將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寄托在教育事業和教師隊伍身上。而隨著我國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學校和社會對大學生英語水平的要求不斷提高,高校英語教師作為承擔大學英語教育的骨干力量,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他們在承擔繁重教學科研任務的同時,必須不斷學習和提升自我,實現教育理念和專業知識的與時俱進,無形中成為其職業倦怠的潛在因素。
(二)學校層面
隨著高校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的全面推進,有些高校在健全制度、嚴格管理的同時,對英語教師的人文關懷不夠重視,片面追求量化考核標準的執行,忽視了內在動機的激發;片面追求英語過級率的提升,忽視了廣大英語教師為此導致的心理負擔;片面追求英語教師的科研數量和質量,忽視了對教師科研能力的培養;片面追求評教結果和眼前績效,忽視了教師隊伍的內涵建設與評價的長效機制;片面追求體檢結果是否達標,忽視了廣大高校英語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
(三)教師個體層面
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一些高校英語教師曾經具有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對教育事業和學生滿懷豪情,但教育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影響、學校管理、學生、教師等多方面因素同時發揮作用、形成合力。面對現實,教師有時會力不從心,感到自己的付出與收獲不成比例,于是產生挫敗感。加上社會支持系統不夠健全,日積月累而形成職業倦怠。
三、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緩解高校英語教師職業倦怠的對策
(一)營造積極的工作環境,建立完善的社會支持系統
從學校層面來說,首先,在教學管理方面,要建立健全以人文關懷為基礎的科學管理模式,實行制度管理與人文關懷密切結合。為高校英語教師營造充滿信任、公平競爭、溫馨融洽的工作氛圍,完善科學的教學評價機制,激發他們的內部動機和自我效能感,提供充分的自我成長空間。其次,在業務工作方面,要賦予教師更多的專業自主權,結合本次調研反映出的教學管理壓力過重問題,應為英語教師提供教育學和心理學等業務培訓,同時鼓勵教師開闊視野,把握學科發展的前沿,培養專家型教師,增強英語教師在學科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最后,在資源配置方面,要通過增加師資、關懷教師的家庭狀況、調整工作量等方式,適時適度為英語教師減負,保障英語教師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從事教學及科研活動。
(二)培育積極的情緒體驗
首先,在職業體驗方面,要增強英語教師的職業認同感,激發他們工作的內部動力,充分挖掘教師潛能,使其達到自我實現;幫助教師及時調整工作目標,設置合理的期待水平。其次,在心理健康方面,密切關注和及時發現教師的心理問題。通過心理講座、心理咨詢、心理沙龍等形式,及時發現和疏導教師的負面情緒,引導他們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體驗。最后,在團體建設方面,積極開展有益的集體活動,如組織登山、練瑜伽、合唱比賽、教工趣味運動會、廣播操比賽、郊游等,增強集體歸屬感和凝聚力。
(三)塑造積極的人格特質
構建高校英語教師積極的人格特質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入手:一是提升教師的主觀幸福感。主觀幸福感是一種積極的個體心理體驗,是積極心理學的核心理念。對教師來說,最大的幸福就在于學生成長成才。要引導英語教師以發展的眼光看到學生的進步,引導他們為學生建立科學全面的評價體系,及時發現、鼓勵學生的閃光點。對教師的工作業績和學生的進步都要及時肯定、正面強化。二是為教師拓展成長空間搭建發展平臺,按照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的理念,幫助教師確立和實現不同的階段目標,使其不斷體驗到成功和激勵,從而增強個體的自我效能感。
[參考文獻]
[1]田先芝.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倦怠成因分析及對策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2(3).
[2]閆海玉.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倦怠研究[J].晉中學院學報,2014(4).
[3]張淑.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校青年教師壓力與疏導研究[J].現代交際,2015(2).
[4]曾慶可.淺談高校青年教師的職業倦怠[J].中國成人教育,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