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產教結合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實現途徑,是學校、政府與產業積極參與,協同發展,以技能型人才培養為目標,以構建“政府—學校—產業”共贏的戰略伙伴關系的合作教育模式。在我國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影響下,產教結合應用的重點在于產業與高校的策略聯盟,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實際生產的接軌。文章就當前產教結合存在的合作方式、產生效益、涉及問題和實施原則等方面進行了探討分析。
[關鍵詞]職業院校 產教結合 合作方式 實施原則
[作者簡介]錢聞明(1962- ),男,安徽和縣人,南京科技職業學院副院長,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吳曉云(1984- ),女,安徽蕪湖人,南京科技職業學院產學研實訓基地副主任,講師,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為產學研管理。(江蘇 南京 210048)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6年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研究“十三五”課題“新形勢下職業院校產學研實訓師資隊伍建設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19-0037-03
一、引言
《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05]35號)明確指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既是當務之急,又是長遠大計。”加快推行職業院校產教結合、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探索實踐,高度保持職業院校與企業的緊密協作,加強培養學生技術技能與創新創業能力,逐步改革以學校和課堂為主的傳統培養人才模式,是當前職業教育發展的首要目標。面對社會、經濟、技術的急劇變遷,人才掌握核心技術的能力決定了企業的競爭優勢,因而企業較以往更為重視職業院校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只有充分發揮產教結合優勢,提升學生實踐應用技術能力,才能滿足企業選人、用人的需要。因此,職業院校與產業企業之間應建立教育發展合作伙伴關系,以發揮教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多方面的策略聯盟效應,從而求真務實地完成職業教育的使命及任務。
產業和職業教育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學校應當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技能學習和工作實習的機會,產業和學校應相互合作、相輔相成,共同培養出優秀、實用的應用型技能人才,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我國在推行產教結合時,除了遵循社會經濟發展規律之外,還應結合產業特點,注重學校和企業之間的溝通。產教結合體現了學校、企業和政府之間的關聯。政府不僅要制定保障政策,指引合作方向,還要為產教結合提供資金和資源支持,保證企業和學校的利益;各參與方都應發揮自身優勢,相互協助,彰顯產教結合的核心價值;學校應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上結合企業需求。
目前,受到主客觀因素與內外部環境的影響,產教結合在實施過程中遇到了許多條件限制及效益矛盾。產教結合工作模式的促進與發展,要求教育管理工作者充分理解產教結合對合作各方的不同功能與效益,以及這些合作產生的效益是如何促進社會經濟與職業教育和諧發展的。
二、產教結合的幾種方式
(一)研究式產教結合
這種方式主要應用于高等教育。通常,企業為了實現自身發展,通過提供資金和設備支持的方式尋求符合自身需求的教育機構,學校利用企業的資金和資源支持,共同培養優秀人才。促進教學、科研與應用的發展及資金的保障,將企業優秀技術骨干納入學校理論課程中,提升學校專業課程的創新。學校教師深入合作企業,與合作企業產生密切的聯系,了解企業界更多的狀況,在學生與同事之間傳播相關資訊以促進專業成長,推動教師更新專業技能與理論知識,從而促進教學方法與理論研究的革新,甚至融入企業獲得項目研究、專家顧問的經濟資源,開拓學校橫向課題外部資金的來源。
(二)實習式產教結合
這種方式是指學生在暑假或寒假,利用學校統一安排的機會到合作企業中實習。這種方式除了能夠幫助學生獲取工作經驗之外,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例如,護理學校、師范學校和醫學院等都建立了校外實習制度,通常學生在實習時,合作企業對學生不支付工資或是支付低于正式職員的工資。這種方式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實踐機會,還增長了學生的見識。當學生獲取相應職業資格證時,即可由學校安排至合作企業工作,這也是產教結合的典型實例。
(三)階梯式產教結合
這種方式是指學校和企業相互合作,安排學生階段性到企業實習,達到培養技能型人才的目的。其中,學校將課程分為企業教育、專業教育和基礎教育三類。這種方式具有長期性、累積性和穩定性,學生入學后普遍接受基礎教育,隨著知識和能力的累積,再進行專業教育,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最后通過企業機構實習,增強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和技能水平。
(四)輪調式產教結合
這種方式是指企業和學校相互合作,通過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循環實施,進而達到培養人才的目的。如西方發達國家的職業學校產教結合所采用的“三明治”式實踐等,學生在入學后先接受基礎教育,在接受教育期間通常被分成兩組,循環進行理論學習和實踐教育,當知識和技能累積到一定階段時再進行專業教育,通過理論和實踐交替學習的方式,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受教育的程度和層次也大不相同。
三、產教結合的效益
(一)產教結合對學生而言
通過理論教學與企業實踐相結合,使學生親自參與企業生產,激發其創意思維,產生更高的學習熱情,有利于完成所學專業的知識學習,為后續的就業、創業打下基礎。產教結合大多結合企業、專業課程設計,明確學習目標,增進學習動機,有助于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能力。利用企業作為教學的工具,可以提高學生的工作技能,增加社會經驗,獲得先進的科技知識與工作經驗,樹立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目標,在畢業后能得到較多的工作機會與較高的起薪。產教結合不僅對學生的工作能力、學習成果與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有促進作用,也讓學生在企業的真實氛圍中培養良好的工作態度、行為規范與職業道德,對于自信心的建立、自我管理與責任感的產生具有積極的影響。
(二)產教結合對企業而言
企業通過與職業院校合作,可以提高社會對企業的認識與了解,有助于企業整體形象的改善;參與高校科研項目、課題開發,有助于提升企業創新技術開發水平;加強與政府、高校、教育機構的合作,有助于企業獲得多方資源,拓寬互動的渠道。另外,鼓勵學生成為企業在社會、校園內公共關系的傳播大使,企業聘用產教結合的學生作為工作人員,配合周期性的企業用人需求,讓學生充分參與實踐,因學生的學習意愿比在職員工強,對現有員工能產生積極的激勵作用。產教結合的學生畢業后如愿意繼續留在企業工作,相對于普通新進員工降低了崗前培訓成本,且其能迅速適應企業組織文化,理論知識轉化成實際生產能力較強,離職率也比社會招聘員工低,有助于降低企業運行成本并提高企業生存空間。
(三)產教結合對學校而言
職業院校通過創新培養模式來吸引學生,產教結合方案的實施體現了“進校即進廠”的辦學理念,切實讓學校了解企業所需人才的素質要求,創新的理論課程結構與企業實踐內容相結合,提高學生學習質量,增加學生的學習機會,豐富人才培養的多元化發展,因而能留住現有的學生,并在招生過程中增加吸引力。參加產教結合的學生也可通過競聘獲得原服務企業的職位,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率,擴大學校畢業生的就業影響力。產教結合不僅可以充分保障企業的人力來源,學校也能利用企業所提供的優良技術與先進設備,減少學校購置儀器設備的經費,節省學校的投資,降低學校的運行成本,通過教育資源整合優化、有效利用,提升辦學質量。
(四)產教結合對政府、社會而言
產教結合的價值在于建立政、校、企協同發展的教育管理模式,通過培養具備就業能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人才,努力滿足社會發展要求。產教結合的實施可提升職業院校青年學生的就業與創業率,有效減少因教育發展不均衡所導致的犯罪率,通過產教伙伴關系促進社會的安定與繁榮,加強合作項目投資,增加政府稅收,促進經濟社會建設。
四、產教結合的問題
(一)政府政策方面
政府在產教結合方面的政策體系并不健全,既缺少相應的獎勵措施,也不能完全保證企業的收益。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已經出臺的有關政策不能夠跟上產教結合模式的發展步伐。產教結合模式不合理,配套措施不完善,學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度較低,協調性不強。
(二)職業院校方面
盡管大部分學校采取產教結合的模式,并成立專門的產教結合機構,定期開展產教結合討論會議,但企業參與會議的概率較小,這就使得企業和學校之間互動性不強,溝通不到位。另外,由于學校的合作對象多為國內的中小型企業,企業和學校之間的關聯性、認可度不高,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產教結合模式的推行。學校在合作教育過程中安排課程時,未能充分結合企業的特點,制定符合學生發展的課程。
(三)企業機構方面
一些企業機構并不熱心于教育事業,而是遵循利益至上的原則,把學生當作廉價勞動力,沒有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學習和實踐機會,這些都制約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企業認為采取產教結合模式所獲取的經濟利益較小且成本較高,增加企業的發展負擔,從而對產教結合模式的認同度較低。另外,參與合作教育的企業工作人員綜合素質水平參差不齊,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產教結合的開展。
五、產教結合協同發展實施原則
(一)產教結合是可定量的
在產教結合模式推行過程中,績效責任評估是衡量效果的重要環節。產教結合作為新型的教育方針,為了能夠更好地了解其實施成果,需對其進行量化,并對這些數據進行總結分析,從而實現產教結合的目的。除了對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成果進行評量之外,還應對學生的實習方案和畢業生的工作狀況定期調查,從而判斷產教結合模式的優勢和存在的不足,為后期調整產教結合模式提供科學的理論基礎。
(二)校企合作是產教結合的主要形式
產教結合模式是由學校學習和企業學習共同組成的,兩者相互合作,相輔相成,實現培養應用技能人才的目標。在推行產教結合模式時,一些學校過于注重學生在企業的學習而忽略了其在學校的基礎學習,雖然為學生提供了實踐平臺,但學生的專業知識不足,基礎不牢,導致實踐效果不佳,因此學校應注重學生的在校學習。同時,還應轉變教師、家長和學生的教育觀念,為產教結合模式的推行提供良好的環境,學校還應邀請政府、企業一同積極開展產教結合專題討論,增強學校和企業之間的溝通交流,保證校企有效合作。
(三)建立健全管理機制
企業學習和學校學習相互合作,共同培養應用技能人才是產教結合的最終目標。職業院校在推行產教結合時,根據平等互惠的原則,注重企業和學校之間的溝通交流,提高兩者的合作度,保證產教結合的順利實施。為了能夠保證企業和學校雙方的利益,學校應建立健全管理機制,優化推行環境;為學生合理安排學習課程,制訂教學計劃,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還應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從企業中挑選技術能手監制授課,達到提高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目的。企業應配合學校的課程安排,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完善企業的管理機制,保證產教結合模式的運行,實現職業教育的良好發展。學生在學習期間,除了提升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之外,還應培養自主學習能力,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
六、結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政府政策的支持,產教結合逐漸成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模式,根據平等互惠的原則,教育與產業攜手,學校與企業合作,共同培養應用技能人才,實現雙贏。產教結合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還可以為學生提供企業實踐平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優秀的應用技能人才,從而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在改革和發展職業教育時,除了遵循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之外,還應注重產業和教育的有機結合,企業和院校的良好合作,推動職業教育更好、更優發展。因此,培養應用技能人才,適應社會發展需求,也是產教結合的終極目標。
教育部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大力加強產教結合、校企合作,探索合作模式,創新合作機制,實施保障政策,切實提高職業院校學生職業能力。逐步推進職業教育高效持續健康發展,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提升職業教育主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切實加快技能型人才培養,提高職業教育質量,落實解決技能人才培養“瓶頸”的關鍵措施,為“中國制造2025”強國戰略提供人才資源保障。
[參考文獻]
[1]王丹中.基點·形態·本質:產教融合的內涵分析[J].職教論壇,2014(35).
[2]鄧子云,米志強,楊曉峰,等.高等職業教育產學研模式的創新實踐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3(2).
[3]劉家樞.混合所有制——高職院校產教深度融合的路徑與模式思考[J].職教論壇,2015(4).
[4]張弛,張磊.職業教育產學研一體化辦學模式的創新機制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27).
[5]張振飛,張艷芳.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J].職教論壇,2015(20).
[6]曹曄.國外職業教育產教結合的比較研究[J].河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
[7]王懷寶,曹冬美.關于職業教育產學結合的思考[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
[8]宋超先,韓敏.高職“校中廠”產教結合長效機制研究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