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學徒制是學校與企業合作,以師傅帶徒弟,強化實踐教學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我國職業院校實施現代學徒制以來,在培養方案、專業能力、課程開發、產教融合等方面尚處于探索、實踐階段,還存在行業企業參與力度不足、制度保障不完善等問題。在“定崗雙元”人才培養理念指導下,構建企業、學校、學生三方聯動的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定崗雙元 現代學徒制 利益共同體
[作者簡介]張健(1964- ),男,重慶人,重慶市南川隆化職業中學校校長,高級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教育管理。(重慶 408400)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19-0049-03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中明確提出“開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試點,完善支持政策,推進校企一體化育人”的指導思想,為我國推行現代學徒制指明了方向。在“定崗雙元”人才培養理念指導下,按照現代學徒制的基本特點,實行“企業招工,學校招生”、 共同開發課程、產教深度融合等形式,構建企業、學校、學生三方聯動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對提高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定崗雙元”人才培養理念的內涵
“定崗雙元”是指按照工作崗位的能力需求,企業和學校共同完成培養目標的一種校企合作形式。“定崗雙元”是德國“雙元制”模式在中國的有益借鑒。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是由職業學校和企業組成的,職業學校側重普通文化知識、專業理論的教學,企業側重實用知識和職業技能的培訓,學校和企業通過教學內容、教學場所和師資等方面密切配合,共同承擔職業教育的職責。我國“雙元制”聯合培養過程中企業的參與度并不高,要想提高企業的參與度,政府可以給企業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提高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職業學校也要進行深度產教融合,提高服務企業的職業技能,“定崗雙元”就是在這種環境下產生的。
“定崗雙元”的實施以崗位能力為核心,學校、企業都有雙師型教師參加專業理論或實訓教學,常采用理論和實訓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將專業知識融合在職業培訓之中。學生入學后經過測試、評價,與企業簽訂協議,確定相應崗位,畢業后可成為該企業員工,也可以不和企業簽訂協議,只是接受某一崗位的能力培訓,畢業后可自主就業。
二、現代學徒制的內涵
現代學徒制是職業教育與傳統學徒制結合的產物,在教學形態上通過師傅帶徒弟,師傅言傳身教,徒弟觀察和理解,徒弟最終可以掌握某一專業技能,但師傅是由企業的技術人員和學校教師組成的。在培訓過程中,課程內容和國家職業資格認證相結合,培訓對象具有學生和學徒的身份,學徒的專業學習在校內實訓基地和企業生產車間完成,授課者由學校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擔任。在教學任務上,現代學徒制以圍繞產教融合為中心,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宗旨,把實現專業技能的提升作為根本任務。隨著職業教育關注度的提高,學徒制越來越被職業教育接受,現代學徒制將成為一種凝聚傳統學徒制和現代學校教育優點的職業教育的新形式。
三、“定崗雙元”視域下現代學徒制的構建及實施
從形式上看,“定崗雙元”與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有相同點,都是校企合作的一種形式,不同之處是“定崗雙元”人才培養模式中,企業依據崗位需求與學校、學生簽署定崗式培養協議,這就使學生擁有了企業員工的身份,在校學習可享受企業提供的獎學金、助學金。從搭建平臺上看,“定崗雙元”的實施以崗位能力為核心,學校、企業都有雙師型教師參與專業理論或實訓教學,常采用“理論+實踐”的教學方法,將專業知識與職業技能相融合,也可以與職業培訓掛鉤;采取學校招生,企業招工的方式,學生直接與企業簽訂職業崗位,接受崗位能力培訓,畢業后成為該企業一員;學生也可以只接受某一崗位能力的培訓,不與企業簽訂就業協議,畢業后可自主就業,但不影響崗位能力要求。可以看出,在“定崗雙元”人才培養理念下,學校和企業可以在培養目標、資源配置、培養過程等方面構建實施模式。
(一)現代學徒制構建模式
“定崗雙元”視域下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目標由學校、企業、行業、學生家長共同制定,這一培養目標由學校、企業共同組建的教學資源、管理制度、培養方案、培養過程等要素實現。其中,教學資源和管理制度是培養目標的實施條件和保障,培養方案和培養過程在培養目標的指導下完成,同時培養目標、培養方案、培養過程受教學資源和管理制度的制約。
1.構建職業教育發展共同體。職業教育發展共同體不是簡單的校企合作形式,它是在政府主導下,學校、行業、企業、學徒(學生)共同組建的統一體。隨著信息化、全球化時代的到來,職業教育發展共同體早已突破了同質性,正向異質性轉變,在辦學主體、培養對象、合作形式等方面有了巨大的變化,具有多元性和和動態性的特點。從我國職業教育與企業合作的現狀來看,學校受種種因素的制約,與企業、行業的價值取向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分離,集中表現為學校與行業、企業之間很難形成“利益共同體”。解決這種分離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找到學校和企業的價值耦合點。學校以培養人才、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為宗旨,企業以創造價值、獲得效益為動力,要想獲得效益就必須有穩定、合格的人才,而學徒(學生)是人才的基礎,因此三方(學校、企業、學徒)的“利益共同點”即人才培養問題,這就為建立職業教育發展共同體奠定了基礎。職業教育發展共同體的組建,是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時代呼喚,也是現代學徒制實施的基本條件。
2.搭建資源共享平臺。學校、企業、學徒(學生)成為現代學徒制的物質載體,以“雙贏互惠”為根本價值標準。現代學徒制的資源整合,則是通過學校教育主體、企業需求主體、行業利益主體與培養對象主體形成合力,并按照簽訂現代學徒制的規則進行有效運作的。學校提供必要的教學、實訓場地等基本設施,在教師、家長、學生之間進行整合;企業提供培養人才的保障條件,形成保障機制;學徒(學生)按照企業、行業需求進行專業技能學習,在校學習期間享受企業提供的獎學金、助學金等待遇,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達到崗位要求的最低標準,并獲得相應的資格證書,畢業后為企業服務。資源共享平臺的建立,不是完全企業化或市場主導的消費機制,而是建構一種多邊的資源合作機制,包括硬件設備、招生招工、師資隊伍、課程編制、教學培訓等方面,將企業、學校、學徒(學生)、行業等都納入其中,發揮各自的優勢,是達到合作共贏的有效手段。
3.形成動態調適機制。現代學徒制是個復雜的社會系統,從組成結構來看具有多元構成性,從價值取向來看具有互利性,從培養過程來看具有行業性,受多方因素的影響,需要形成動態的調適機制。從現代學徒制組建的結構來看,學校、企業、學徒(學生)都是一定時代的產物,不可避免地受社會環境的影響,其合作形式在不同時期的表現不盡相同,如農業社會時代的學徒制到信息社會的學徒制的變化,具有動態性的特征。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現代學徒制也要進行動態調適,以保障人才培養的質量達到企業、行業的需求。信息化社會的現代學徒制,學校、企業、行業、學徒(學生)形成的“利益共同體”,在價值取向上必然要以社會發展的變化而變化,如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布局調整、資源重組和其他社會影響因素,這就要求現代學徒制及時調整各相關主體的價值耦合點。
(二)現代學徒制實施策略
現代學徒制以專業與產業、職業崗位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為基礎,圍繞人才培養這一重點,按照簽訂協議、構建課程、聯合培養等要素開展。
1.簽訂三方協議。一是在實施現代學徒制的過程中,按照崗位能力需求,企業、學生、學校明確各自的職責、權利和義務,學校與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書”,雙方發揮各自的優勢,按照協議要求完成學生崗位能力的培養。二是學生與學校、企業簽訂三方協議,這是一種比較靈活的培養模式,即“定崗雙元”。學生在學習期間可以享受企業提供的獎學金、助學金,按照崗位要求學習期滿后進入企業工作;也可以不享受企業提供的獎學金、助學金,畢業后自主就業。三是學校與學徒(學生)簽訂培養協議,學徒在校期間接受學校安排的教學計劃,完成學業。
2.校企共建實訓資源。學校為合作企業提供生產實訓的場地、基本設施、企業人員到校教學等基本條件,公司人員來校任教期間,學校提供食宿,享受學校教師待遇;企業、公司以捐贈或無償使用的形式提供設備、資金,派技術人員到校指導專業教學等;學生在學習期間,企業、公司為每個學生免費配發專用工具箱(畢業后隨生入企)和工作服,每年為學生設立獎學金、助學金,以彰顯現代學徒制中企業對員工的關注。
3.三方共同研討形成人才培養目標。以學校為主導,建立專業建設領導小組,成員由教師、行業技術人員、學生、家長多方組成,共同制定培養目標,共同編制培養方案,共同研討實施崗位能力的課程計劃、教學計劃,雙方實施教學。一方面,企業按照自己的企業文化全程參與教育教學和管理,并派出專業技術人員到校承擔專業課程教學任務;另一方面,學校派出教師到企業進行教學實踐,負責開展教學工作,共同探索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
4.“雙主體”聯動培養。現代學徒制作為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雙主體”聯動培養具有多重的意義。一是學校和企業聯合招生,即“企業先招工,學徒成學生”或“學校先招生,學生成員工”,體現了現代學徒制培養對象的“雙元性”。二是指實習實訓的基本設施由學校和企業共同承擔。學校提供實訓基礎條件、專業教師,負責教學管理,企業提供實訓所需的必要設備、資金等,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達到共同育人的目標。這種“雙主體”聯動培養模式,一方面使得學生的員工身份依法得到保障,有助于制約企業不利于教育的行為,提高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另一方面使得學徒(學生)完成學校、企業的培訓內容,通過考核即可獲得國家職業技能證書。這種“雙主體”聯動培養模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潛能,還可以提高學生未來就業的質量。
5.改革職教理念、課程體系、學生評價體系和教學模式。(1)改革職教理念。學校師生從理念入手,樹立現代學徒制的職業教育理念,教師改變教書育人的單一角色,實現由教師到師傅角色的轉換,上課的地點、方式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靈活變化,滿足學生、學徒的需求。(2)改革課程體系。課程體系是順利實施現代學徒制的立足點,也是實施現代學徒制的關鍵點,若課程體系不完善或不能滿足崗位能力要求,都會阻礙現代學徒制的實施。學校可以強化現代學徒制的課程改革,與企業行業技術人員、學校師生、學生代表、家長代表等到國家大型企業進行聯合考察,多方聯合制定課程目標,根據社會發展制定課程內容。課程改革是實施現代學徒制的關鍵因素,應以企業工程師、專業骨干教師、企業行業領軍人物、學生及家長代表共同形成課程編制組,在多方的參與下,課程編制組根據專業調研編制課程內容,做到每一項內容的選擇注重基礎性、實踐性,同時又符合學生發展的特殊性,做到“不陵節而施”。編制好課程內容后,動態實施課程。企業技術人員(教師)、學校教師(師傅)在上課時不是簡單地采納課程方案,而是將課程實施看作一種連續的動態調適過程,在實施中和學生(學徒)一起調整課程內容,及時豐富課程內容。(3)改革學生評價體系。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理念下教育對象的考核應是綜合的評價過程,這種評價不是打擊學生,而是激發學生成長的熱情,“讓每一棵小樹都長到它應有的高度,讓每一棵小草都有開花的機會”,這也是對“人人皆可出彩”的闡釋。在評價現代學徒制中學徒的學業情況時,學校和企業應構建學生綜合素質“多元立體”評價體系,評價體系由公共課程、專業理論課程、軍事素養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實習實訓課程等板塊組成,每個板塊都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評價模式有考查、考試兩種形式,評價主體由學校、企業、教師(師傅)、家長、同學共同完成,形成現代學徒制多元評價模式。(4)改革教學模式。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由師傅與徒弟、教師與學生兩種關系組成,二者緊密融合。從施教主體來看,有企業技術人員、學校教師兩種,并進行角色轉換,構成雙元育人模式。從培養對象來看,受教育者具有雙重身份,在企業以跟師傅學習,角色是徒弟;在學校角色是學生,但也接受師傅的教育。學校應緊扣現代學徒制的特點,實施“雙導制”教學改革,即導師制和導生制并駕齊驅,教師(師傅)是導師,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優秀的學生,讓優生“傳、幫、帶”其他學生,成為“導生”,真正達到現代學徒制的要求。
現代學徒制充分發揮了學校在專業理論教學上的技術優勢,企業也深化了技能對理論的反作用力,將職業學校的教育理念與企業的工作本位密切聯系起來,實現了雙主體育人模式。實踐證明,學校、企業立足“定崗雙元”人才培養理念,通過產教融合,學生的技術技能得到了顯著提高,實現了與企業崗位能力的對接,彌補了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崗位能力偏離的不足。
[參考文獻]
[1]朱慧.“定崗雙元”人才培養模式在高職院校的實踐研究[D/OL].蘇州:蘇州大學,2010[2016-03-22].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recid=filename=1011032700.nhdbname=CMFD2011dbcode=CMFDpr=urlid=yx=v=MDg5NDIyNkg3TzdITmJNcjVFYlBJUjhlWDFMdXhZUzdEaDFUM3FUcldNMUZyQ1VSTHlmYitkb0Z5M21VNy9KVkY=.
[2]趙偉.學徒制發展的歷史邏輯和我國的選擇[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10).
[3]成潔.試論現代學徒制試點要素及學校實踐模型的構建[J].職教論壇,2015(21).
[4]孫佳鵬,石偉平.現代學徒制:破解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難題的良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