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基于社會資本理論,采用SWOT分析方法和社會網絡分析法對行業特色高校內部的優勢和劣勢、外部的機會和威脅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并據此提出行業特色高校協同創新機制的戰略模式,具體包括動力促進機制、相互信任機制、信息溝通機制、利益分配機制、風險評估機制、監督反饋機制。
[關鍵詞]社會資本理論 "行業特色高校 "協同創新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03-0013-05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類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科學技術促進政治、經濟、教育的發展。“十一五”時期第一次把產學研相結合提升到國家戰略的地位,進一步強調了科學技術在教育領域的重要作用。“十二五”時期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是教育創新的關鍵階段,行業特色高校協同創新正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不斷調整變化的。行業特色高校是具有行業特色和學科特點的部分高校,原本由國務院相關行業部委管理,在20世紀末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中劃歸教育部或者地方(省、區、市)主管。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創新型國家建設的發展,行業特色高校作為國家經濟建設必不可少的部分,需要在創新中探討自己的發展模式。以往對行業特色高校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發展趨勢、發展現狀以及未來的發展途徑等方面,也有些著眼于生態學方面和國際化方面。文章主要從社會資本理論的視角來進行研究,力圖使行業特色高校從“封閉、獨立”的狀態轉變為“開放、合作”的發展新模式,促進其社會資本的最大化。
一、行業特色高校的產生及發展歷程
大學作為我國文化發展的一部分,并不是從來就有的。它是我國歷史發展的產物,也是我國文化沉淀的精華。19世紀中葉以后,西方國家用堅船利炮驚醒了一些具有遠見卓識的開明之士,為了救亡強國,他們開始探索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和制度。最早的行業特色高校產生于清朝晚期,主要集中在路、礦等方面,由清政府和早期的民族資本家共同興辦,目的在于培養特色人才、富國強兵。新中國成立后,與前蘇聯建立友好關系,教育領域也借鑒了前蘇聯模式,哈爾濱工業大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哈爾濱工業大學溯源于1920年創辦的哈爾濱中俄工業學校,建校初衷是培養鐵路工程技術人才,辦學目的具有一定的行業特色。1952年,全國高校進行大規模的院系調整,一些綜合性大學開始專業化,高等教育辦學方式出現了“綜合性”和“專業性”兩種模式。1956—1966年的“教育大革命”建立了產學研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根據“兩種勞動制度,兩種教育制度”的要求建立了一些半工半讀的專科院校,如一些專科院校(紡織專、鋼鐵專、輕工專等)直接由工業局、大型企業主辦,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藝術應用人才的培養。“文化大革命”時期,“知識無用”的思想給高等院校建設帶來災難性的影響,行業特色高校也未能幸免。到20世紀70年代末,伴隨著恢復教育政策的實施,行業特色高校得到較快發展,數量達到300多所。20世紀90年代起,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經歷了劇烈的變化,其中把一些原屬國務院行業部門管理的具有行業特色和辦學特點的高等院校劃歸為教育部或者是地方主管,基本上結束了行業部門主管高等教育的歷史。據統計,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涉及全國900多所高校,按照“合并和共建”的思想,其中597所高校合并組建為267所;國務院有關行業部門直接管理367所普通高校,有250多所高校劃歸教育部或者地方主管。這就打破了高校單一隸屬、條塊分割的格局,提高了地方辦學的自主性,促進了人才培養。
二、行業特色高校的協同創新和社會資本理論的內在關聯性
(一)行業特色高校的協同創新
2011年4月,在慶祝清華大學建立100周年大會上,胡錦濤同志首次提出了協同創新的概念,強調高等學校要加強同企業、科學研究所的合作,以科學技術為依托,通過合作提高高校的核心競爭力。同年8月,在全國科技體制改革座談會上,他又一次強調了協同創新的重要作用。2012年5月,教育部、財政部聯合提出“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該計劃是繼“985”“211”工程之后的第三項關于教育改革的重大項目,它創建了面向科學前沿、文化傳承、行業產業、區域發展的協同中心,旨在通過聯合的方式促進人才的培養并提升高校的教學質量。
行業特色高校的協同創新,不同于以往“點對點”方式的創新,而是以科學技術為依托,以資源共享、信息溝通為協同方式,打破行業、地域和權威的堡壘,實現政府領導下的高校、企業、研究院相結合的相互信任、互惠共贏的戰略模式。這種新的政產學研模式,適應了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的要求,是全面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突破口。
(二)社會資本理論
從理論淵源來看,對社會資本的界定最早可以追溯到托克維爾或者馬克思的闡述上,在其理論形成的過程當中,布迪厄、科爾曼、普特南等學者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第一個從社會學的角度系統分析了社會資本概念。他提出了“場域”和“資本”的概念,認為場域就是通過人和人的相互聯系組成的關系網絡,“一個場域可以定義為在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或者一個構架”。場域由不同的社會要素組成,這些不同的要素通過相互作用使場域呈現動態發展的形態。在此基礎上,他又提出資本的概念,認為資本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并把資本分為文化資本、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而社會資本是促使場域變化發展的強大動力。美國社會學者科爾曼(James Coleman)從社會資本功能的角度對社會資本的概念做出了界定,他把“社會結構資源作為個人擁有的資本財產叫作社會資本”,并給出了社會資本的五種表現形式:義務與期望、信息網絡、規范和有效懲罰、權威關系、多功能組織和有意創建的社會組織。羅伯特·普特南(Robert Putnam)在科爾曼研究的基礎上,將社會資本從個體擴大到社會群層面,認為“社會資本,指的是社會組織的特征,如信任、規范和網絡,它們能夠通過推動協調的行動來提高社會的效率”,并把社會資本引入到政治學研究之中。
在社會這個大的網絡環境下,政府、高校、企業、研究所是聯系社會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它們本身作為一種社會資源,各有區別其他要素的特殊優勢,通過優勢互補,能夠實現社會資本的最大化。基于社會資本理論來研究行業特色高校的協同創新機制,要求行業特色高校加強協同,加強與其他社會構成要素的合作,通過整合社會資源,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要求行業特色高校加強創新,在搭建的協同平臺上,創新合作方式,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共同承擔風險和共享成果。
三、行業特色高校協同創新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最初主要是運用于企業管理,幫助企業分析自身所處的內外環境,針對自身的優勢和劣勢、外部的機遇和挑戰,用系統的分析方法規劃合理的戰略模式。延伸到行業特色高校協同創新機制研究中,要綜合分析行業特色高校自身的優勢和劣勢因素以及來自于外部的機遇和挑戰,在國家政策的驅動下,通過協同創新平臺,最大限度地整合社會資源,實現社會資本的最大化。
(一)優勢分析(S)
1.特色專業。行業特色高校因特色專業而得名,行業特色型高校相當于一個學校只辦了一個“專業”,并以專業優勢支撐整個學校,特色專業和企業、社會相掛鉤,其辦學的特色和宗旨既達到了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的目標,又符合國家科教興國戰略和社會發展的需求。比如,中國地質大學的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專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中國農業大學的園林和生物技術專業、中國石油大學的石油工程和天然氣工程專業等,不僅在國內其他重點建設高校中占有絕對的特色學科優勢,而且在國際上也占據領先的地位。
2.專業人才。行業特色高校主要培養具有行業應用背景的高級專業人才。①隨著“大科技”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在人才培養方面提出新的需求,要求專業化人才不僅要了解新的科學技術,走在時代發展的前沿,更要掌握實際操作的本領并進行創新。行業特色高校擁有行業學科優勢、雄厚的師資力量和科研資源,能夠承擔重大的科研項目,并從中培養人才,挖掘人才;反過來,專業人才培養又滿足高校強國戰略和行業發展的需求。例如,中國科技大學被譽為“科技英才的搖籃”,畢業生在“中國青年五四獎章”評選中連續多年榜上有名,獲獎總人數(包括科學家和科技企業家)位于全國高校之首,而這些科技人才的培養又為科技的發展創新做出了突出貢獻。
3.自身在社會發展中的定位。國家“十一五”規劃提出“產學研”發展的新模式,要求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要聯合發展,以企業的發展需求為依托、高校的人才輸出為支撐、研究機構的科研力量為重點,在發揮各自優勢的同時,整合資源實現“多贏”。當前學術界提出社會各力量協同發展的新模式,“行業特色高校要在國家和地方政策和規劃的指引下,明確自身的優勢和目標定位,結合行業產業特點,面向行業產業重大需求”②,為企業和社會發展研究新的科學技術和方法,輸送專業人才資源,正確引導企業和社會的建設和發展。
(二)劣勢分析(W)
1.學科的單一性。由于行業特色高校主要集中于特色專業的研究和發展,社會服務面向于對口行業人才的培養和科學技術的創新,學科設置相對單一,覆蓋面較窄,造成學校內部特色專業領先而其他專業則被忽略。這種不平衡的高校發展模式,造成高校內部資源的浪費,也不利于協同創新模式對全面人才的需求。
2.協同創新動力的缺乏。首先,在社會“場域”內要實現不同社會主體的協同創新,必須要由有絕對號召力和說服力的一方來說服各方進行合作。其次,在行業特色高校協同創新中,各個社會主體(政府、企業、高校、研究所)作為獨立的單位,有各自的利益需求,不同的利益追求必然阻礙協同創新模式的穩定發展。最后,在協同成果的分配下,也要遵守公平的原則。
3.國家體制機制的束縛。協同創新要求在社會這個大的網絡環境下,行業特色高校和其他社會主體(政府、企業、研究所)互相配合、互相信任,通過合作實現社會資本的最大化。但是,從現實來看,體制上,官大于民,政府擁有絕對的權威;機制上,政府、企業、研究所、高校各個單位條塊分割、互不干涉,即便是建立了聯系,也缺乏溝通機制、信任機制來維護系。
(三)機遇分析(O)
1.國家政策的推動。2011年,胡錦濤同志首次提出協同創新的概念,強調高等學校要加強同企業、科學研究所的合作,以科學技術為依托,通過合作提高高校的核心競爭力。2012年5月實施的“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核心內容是建設協同創新中心,大力促進高校和其他社會主體的合作,探索建立“面向科學前沿、行業產業、區域發展以及文化傳承創新重大需求”的四類協同創新模式。國家政策不僅推動行業特色高校的協同創新,而且為其實施提供了保障。
2.科學技術的進步。作為社會主體重要組成部分的高等院校是科學技術和人才資源的載體,擔負著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重任,但是科學技術和人才資源要發揮作用,就要和其他社會主體建立聯系。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促使高校尋求其他的社會主體進行合作,通過協同創新,設計戰略聯盟模式,實現社會資本的最大化。
3.國際化趨勢的推動。世界的發展離不開中國,中國的發展也離不開世界。經濟的全球化推動了教育文化的融合。行業特色高校的協同創新,不單單是和國內政府、企業、研究院的聯合,也要走國際化的發展道路,在吸取國際上行業特色高校協同創新案例的成功經驗時,也要注意分辨出不利于本國實際的威脅因素,走民族化和國家化的協同創新之路。
(四)挑戰分析(T)
1.綜合性大學和多元化人才的挑戰。長期以來,行業特色高校主要服務于行業發展,其專業設置、課程實施、培養方案具有明顯的行業特點,導致行業特色高校學科結構失衡、人才單一、專業面窄,整體辦學水平下降。隨著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原有的部門化堡壘被打破,傳統的行業特色高校受到現實的挑戰。社會發展需要掌握多學科知識的綜合人才,因此行業特色型高校要實現與其他社會主體的協同創新,必須在發展特色專業的同時,兼顧其他專業的發展,從而提高整體的辦學水平和核心競爭力。
2.行業企業的挑戰。最初的行業特色高校學科設置單一、人才培養單向,主要是服務于原行業部門,很少考慮綜合性的發展。同時,行政部門管理過死,統包統管、計劃式的運行機制阻礙了其自身的發展。當前,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國家的宏觀調控使社會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行業企業要提高核心競爭力,必須掌握符合企業的特色技術,并根據發展需求選擇合作的對象。這就要求行業特色高校適應行業企業的發展要求,協同行業的關鍵力量進行技術創新,以提高自身對行業企業的供給能力,推動社會的發展。
3.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挑戰。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是一種跨地區、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與合作。③它要求教育實行“引進來、走出去”戰略,目標是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國際交流能力和競爭力的優秀人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行業特色型高校及其國際化建設受到各國政府和教育機構的重視。我國一直著力于行業特色高校的國際化發展,但與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國際化合作水平略顯滯后,國際化交流水平還有待提高。
四、行業特色高校協同創新機制的戰略分析
結合以上SWOT分析,可以根據不同行業特色高校的發展水平和自身狀況設計不同的協同創新戰略。文章從社會資本理論視角出發,結合科爾曼對社會資本五種表現形式的論述,設計出行業特色高校協同創新機制模型,具體如下圖所示。

基于社會資本理論視角的行業特色高校協同創新機制,實際上是一套完整、系統的運行機制。在社會這個大的場域環境下,行業特色高校和其他社會資本主體出于某種共同目的或基于相同的利益需求,通過互惠聯盟的方式,構建相互信任機制、信息溝通機制、利益分配機制和風險評估機制,通過這些機制的相互作用促進社會資本主體的協同創新。在整個運行過程中,需要不斷對各個組成部分進行監督,及時反饋問題,以確保各個資本主體在戰略上能夠實現自身的價值。行業特色高校在協同創新模式中,要明確自身的比較優勢,強化主動競爭的意識,通過各種方式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一)動力促進機制
科爾曼提出社會資本的表現形式之一是“多功能組織和有意創建的組織”,是指不同的社會主體為了實現同一目的而自愿結合組成的組織。這些組織不僅可以使組織的成員獲得利益,還可以使其他的人或組織受益。
行業特色高校協同創新的動力促進機制,是指激勵或促進行業特色高校與其他社會主體(政府、企業、科研所等)之間產生合作意愿的作用力。這個作用力的大小直接影響到行業特色協同創新機制的好壞。從系統論來看,行業特色高校協同創新絕不是單一社會主體的簡單相加,而是在各個社會主體相互作用的基礎上使整體的功能大于各部分作用之和。在社會這個大的網絡系統下,每個子系統又有各自的特點和追求,因此會有來自不同方向的作用力,即動力,它分為外部動力和內部動力。外部動力是指存在于行業特色高校協同創新主體之外的,對行業特色高校協同創新起推動作用的力,包括國家的政策動力、經濟基礎動力、科學技術動力等;內部動力是指行業特色高校協同創新主體之間相互作用而產生,反過來又能促進個主體之間結合的力,包括利益動力、目標動力、績效動力等。行業特色高校協同創新,必須要完善動力機制,整合影響其協同創新的內外部的動力,趨利避害,使各動力因素形成合力,實現協同機制的創新。
(二)互惠聯盟機制
在內外部動力相互作用、整合促進的基礎上,構建互惠聯盟機制。互惠聯盟就是在各個社會資本主體共同利益的基礎上,通過簽訂各種契約、協議組成的長期、穩定的網絡型組織,通過合作、協商的形式,實現整體利益的最大化。在互惠聯盟的基礎上,構建相互信任機制、信息溝通機制、利益分配機制和風險評估機制,彼此之間的激勵和約束作用又促進各資本主體行為的規范和權益的保障。行業特色高校在互惠聯盟機制中,只有明確自身優勢和目標定位,才能充分發揮所長,實現優勢互補,從而保障行業特色高校協同創新機制的健康運行。
1.相互信任機制。“義務與期望”是社會資本的另一種表現形式,當一個人或組織為另一個人或組織提供了服務,并且確定對方會為此履行相應的義務時,他就有了一種社會資本,這種資本是深化信任、加強合作的基礎。相互信任是互惠聯盟機制的基礎,只有聯盟組織的各個成員履行各自的義務,才能獲得對方為自己提供的服務。聯盟組織建立相互信任機制,是降低發展成本、實現資源共享、使各個主體都能充分發揮優勢因素、促進網絡組織社會資本最大化的重要保障。行業特色高校與其他社會主體協同創新,首要的任務就是建立相互信任機制。由于各利益主體來自于不同的社會環境,所以相互信任機制應該從不同的途徑得到建立,具體包括:加強行業特色高校與其他資本主體的文化融合,消除文化隔閡;構建資源共享平臺,保證交流渠道的通暢;建立信任激勵機制和懲罰機制,通過激勵和懲罰維持各主體的信任力。
2.信息溝通機制。信息的把握程度和組織發展呈正相關,組織掌握的信息越多,在社會網絡中所擁有的社會資本就越多,發展也就越快。組織所擁有的信息,一方面是憑借自身的查閱和搜集獲得,另一方面是通過與組織內其他主體的不斷溝通獲得。信息溝通機制是在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中,各創新主體為了降低發展成本,提高效率,通過組織間的信息溝通和協調,實現行業特色高校、政府、企業、研究院之間多層次溝通的有效協調機制。信息溝通渠道不暢會引起各創新主體的沖突,對協同創新機制的運行也會產生障礙。行業特色高校應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積極與聯盟組織內其他創新主體交流信息,及時披露相關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掃清協同創新組織發展道路上的障礙。
3.利益分配機制。行業特色高校協同創新的利益分配機制,是指參與協同創新的各個社會主體對通過合作獲得的有形和無形的勞動成果,按照貢獻程度進行分配的制度。利益分配是聯盟組織中最核心、最容易引起爭議的問題,當組織利益分配不均時,不僅會使組織發展受阻,甚至會造成組織合作關系的破裂。為了使行業特色高校協同創新組織參與主體的利益和貢獻度保持一致,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應該遵循公平原則、協商原則、互惠互利原則、民主決策原則、公開透明原則。在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民主政治條件下,行業特色高校協同創新組織在利益分配時必須要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遵循以上原則,才能減少矛盾,保證整體利益的最大化。
4.風險評估機制。行業特色高校協同創新的風險評估機制,是指針對協同創新組織運行過程中出現低于原期望結果的可能性情境,評估其發生的概率和可能產生的后果,提前采取預防措施的預警機制。在協同創新的過程中,利益和風險是相匹配的,要想獲得更大的利益,組織所要承擔的風險也更大。科爾曼曾提出“社會資本存在和維持的前提條件是社會結構的穩定”,同樣行業特色高校協同創新組織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也是組織結構及其相關要素的穩定。聯盟組織的運行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每一個階段都會出現不確定的風險因素,因此風險評估機制需要采用先進的預警和評估技術,不斷對行業特色高校協同創新進行階段性檢測,評估其風險的大小和等級,采取恰當的措施規避風險,保證戰略聯盟組織的健康運行。“在參與各方合作前建立風險分擔機制,綜合考慮各方的投入強度、承擔風險大小與實際創新貢獻,設計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④
互惠聯盟基礎上的相互信任機制、信息溝通機制、利益分配機制和風險評估機制在行業特色高校協同創新模式的運行中發揮著各自的作用,同時彼此間的相互作用也刺激著聯盟組織的發展。相互信任機制是信息溝通、利益分配、風險評估的基礎,信息溝通渠道的暢通是實現互相信任、利益分配、風險評估的關鍵,利益的合理分配同樣也離不開其他的機制,風險評估則是每個機制健康運行的重大保證。因此,要實現行業特色高校協同創新的戰略聯盟,以上四個機制缺一不可。
(三)監督反饋機制
社會資本可以表現為“規范和有效的懲罰”,規范和有效的懲罰可以約束協同創新組織參與者的行為,使其行為符合組織的利益。行業特色高校協同創新的監督反饋機制是在此理論基礎上總結得出的,是貫穿于整個運行體制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在行業特色高校協同創新機制下,有必要在各社會主體中選出若干人員成立監督反饋小組(必須確保每個主體人員在內),在集體討論的基礎上,確立監督反饋小組的權利和義務,其他協同創新主體不得干涉其行使監督反饋的權利。同時,還要“完善重大項目同行專家評審的機制,加強對評審過程的監督”⑤。監督反饋小組的職責是制定組織運行的規則,確保各主體及其成員遵守紀律;監督協同創新主體及其成員的行為,保證其行為符合協同創新組織的整體利益;監督協同創新組織的發展,及時發現問題,反饋問題,解決問題;等等。
監督反饋機制不僅是對行業特色高校協同創新組織運行結果的監督反饋,更是對整個運行過程的監督,能夠及時發現協同創新組織中存在的問題,消除發展中的障礙,指引組織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注釋]
①朱紅霞,馬曉霞.行業特色高校人才培養改革創新的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14(5):22.
②馮春貴,楊崢.行業特色型高校協同創新模式探究[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4(4):12.
③王勇.行業特色高校國際化發展路徑探討[J].高教論壇,2009(10):5.
④萬清祥,魏海勇.行業特色大學協同創新實踐的理性審視與反思[J].中國高教研究,2015(1):69.
⑤陳琳,武貴龍.行業特色型高校協同創新比較優勢和路徑選擇[J].高校教育管理,2013(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