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養已成為國家戰略。文章基于福建省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的調查,探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內在機制、經驗做法,分析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包括建立國家層面的財政保障機制、提升中職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能力等。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 "學歷教育 "福建省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03-0018-03
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014年3月教育部、農業部聯合印發《中等職業學校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方案試行》,同年7月農業部啟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建立和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機制是可持續地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關鍵,對于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政策、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切實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的內在機制
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建立完善的機制(如右圖所示),由政府部門、農業教育機構等多方聯合實施,并在經費、法律法規、資格準入、土地等多方面加以保障。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是培養未來職業性農民的教育,是公益性教育服務,目的在于提升農民的人力資本,一般由農業(林業、水利、漁業)部門、教育部門、財政部門等政府部門組織實施,共同開展招生工作。招生對象要具有一定的人文化基礎、適當的年齡,并且直接經營一定規模的土地或從事相關農業服務工作,主要分為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三類,具體可包括合作社負責人、種養大戶、村主干、返鄉農民工、志愿大學生等對象。學歷教育的實施要由具有一定教育基礎和資質的機構來承擔,可獨立承辦或聯合承辦,具體可包括高等農業院校、中等職業學校、農廣校、農業培訓中心等。實習實訓是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的重要環節和內容,一般通過校企合作方式在農業企業進行,也可在具有一定規模的種養農場、家庭土地上完成。新型職業農民的就業相對容易,主要是繼續經營自己的家庭農場、承包土地,或者進入農業工作,也可自主創業。
二、福建省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的做法
2013年,福建省圍繞農業主導產業,在全國率先實施了萬名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提升工程,主要依托福建農林大學、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福建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等5所高等院校,每年招生培養2000名專科學歷的職業農民;依托福建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泉州市農業學校、漳州市農業學校等9所涉農中職學校,每年招生培養10000名中職學歷的職業農民。2015年上半年,專科學員在校生5964人(含2015年春季入學的1928人),中專學員在校生20417人。專科學歷農民主要招收具有高中畢業文化程度或高中同等學力的50周歲以下的農民合作社負責人、農村種養大戶、村主干和有志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農民。培養方式以非全日制函授學習為主,同時與面授、網絡教學和實地現場指導相結合,每學期集中面授時間不少于10天,每學年不少于20天①。達到畢業要求的學生,由就讀高校頒發國家承認的成人高等教育專科學歷畢業證書。中職學歷農民主要招收55歲以下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具備規模生產經營準入條件的農民。培養方式采取非全日制形式,集中導課與自學相結合,并組織學生參加職業技能鑒定。新學員實行電子學籍注冊,納入全省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學籍統一管理。達到畢業要求,并通過相關職業技能鑒定,可頒發中等職業教育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具體來說,主要通過以下措施實現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

1.創新財政保障體制。福建省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經費,在2013年和2014年從省財政廳農業處負責的支農專項中支出,隨著項目支出的增大,從2015年起由省財政廳教科文處負責的“地方教育附加費”中支出。2013年項目資金為1000萬元,2014年項目資金為2000萬元,2015年項目資金為3000萬元。其中,專科學歷農民學員每生每年補助4000元,用于免除學員的學雜費、書本費、考試費及職業技能鑒定考試費用,并適當補助生活費用;中職學歷農民學員在享受非全日制涉農專業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政策的基礎上,每人每年補助200元,用于免除學生書本費和職業技能鑒定考試費。
2.建立培育工作新機制。新型職業農民的招生與培養由農業部門、教育部門和大中專院校共同參與,分工協作。省委農辦牽頭,會同省農業廳、海洋漁業廳、林業廳,根據產業發展擬定分產業學員推薦條件、培養人數、培育任務;各縣(市、區)農辦負責轄區內大中專學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的推薦、選送及后續跟蹤管理與服務;省教育廳負責教育教學、學生管理等方面的監管;5所高等院校對推薦的成人大專農民學員,聯合組織入學考試,自主招生,并承擔學員人才培養任務;各設區市教育部門負責統籌管理中職學歷農民培養工作;在教育部門的指導下,9所農業中職學校參與各縣(市、區)農辦的中專學員推薦、選拔工作,并負責完成學員人才培養。
3.形成農學結合新模式。福建省在教育教學方面進行了多種創新。在專業設置上與農業產業相結合,圍繞福建林竹業、畜牧業、水產業發展需求和蔬菜、水果、茶葉、花卉、食用菌、中藥材等主要經濟作物發展實際,開辦畜牧獸醫、園藝(茶葉、果樹、蔬菜、食用菌)、水產養殖、林業(花卉、園林)、經濟管理等專業,形成專業鏈與產業鏈結合的特色。在課程設置上與滿足農民需求相結合,按照“實際、實用、實效”原則,制訂教學計劃,系統培養職業農民,打破常規函授教學方式,一門課由一位改為多位教師輪流授課,并對學員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能鑒定,既體現課程穩定性,又有現實靈活性。在教學目標上與農民學員特點相結合,根據農民學員年齡、從業背景、知識基礎,實現普及知識、提高技能和轉變思維的結合。在教學方式上與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相適應,大專學歷教育以自學函授為主,面授為輔,并創新授課方式,打造成為農民學員的“EMBA”班,如福建農林大學將課堂教學與專題講座相結合,案例教學與互動討論相結合,并安排考察實習。在教學內容上與農業現實問題相結合,提前了解學員想要學習的內容,圍繞農業政策、農業技術、生產常見問題開展教學,及時解答學員提出的生產難題。在教學實習上與農業生產勞動相結合,學員在種植養殖、生產加工或銷售管理過程中完成現實任務的同時,完成實習操作。
4.搭建交流互動平臺。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項目在學員、教師、學校、社會組織之間搭建了多個交流互動平臺。一是師生交流互動平臺。專業教師與農民學員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QQ群、微信群等聯系平臺,發布消息,征詢意見,答疑釋惑,交流思想;組織召開師生座談會、師生論壇,構建師生聯誼平臺,促進溝通交流②。二是學員間的交流互助平臺。各學員來自省內不同地區,通過互聯網、手機等現代信息技術,溝通信息,交流技術,互幫互助。三是產學研合作平臺。部分農民學員是種養大戶、合作社負責人、家庭農場主、農產品企業骨干或村干部,擁有各自優勢資源,對各職業院校來講是潛在的技術推廣、科研成果轉化、實習實訓資源。據福建農林大學介紹,2年來學校專家已與學員簽訂技術委托合同20多項,已有不少項目雙方獲益。四是組織機構合作平臺。第一種是 “政府出地、民資出資、高校運營”的模式,如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利用其高水平實訓基地,建立新職業農民培育點,進一步推進學校與政府、企業的多方利益合作關系;第二種是職業學校與鄉(鎮)政府、企業合作,簽訂合作協議,共同推進人才培育,服務地方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第三種是職業學校與村委會合作,村委組織農民,學校派人授課,助力農民勤勞致富。
5.實現教學過程與服務過程相統一。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過程,不僅是教學過程,而且是服務過程,突出表現在教學實踐環節上。一是搭建農產品展銷平臺,實現經營管理實踐與實際產品銷售的統一。2015年3月,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舉辦新型職業農民特色產品推介會,引導學員將所學為所用,開展營銷、與企業對接等。二是搭建產品銷售網絡,實現教學實踐與產品服務統一。通過培育學習,一些學員理論與實踐結合,相互建立起農產品銷售網絡。
三、福建省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財政保障能力還不充分。目前,福建省對培育中職學歷職業農民撥付的財政經費較少,省級財政僅為每生每年補助200元,地方財政按隸屬關系承擔免學費補助資金,只撥付一年,所調研的泉州市為每生補助1200元,而培養期限為三年,這樣一年的培養經費要用于三年。學員集中授課,卻自行分散就餐,沒有餐補、誤工補等補貼。對于大專學歷職業農民培育,高等院校擔心此項工程的免學費政策取消,但又無力吸引農民付費學習,進而導致培育工程中止。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長期工程,省級財政的長遠保障能力和經費的可持續性有待時間考驗。
2.中職培育能力需要提升。中職學校招收的農民學員基數大、人數多,但學習基礎比較薄弱,學員反映中職三年培養時間太長,希望只用一年或半年就完成學習,這對中職學校培養能力提出較大挑戰。然而,負責培育的中職學校基礎能力不強,實訓設備老化,師資力量緊缺,高水平、雙師型教師尤為缺乏,聘用兼職教師“送教下鄉”經費不足,在提升農民市場經營技能、應對市場風險方面的能力也較弱。同時,下鄉的村小學教學點、企業教學點等缺少應有的教學儀器和設備,不能完全達到教學任務要求,難以充分滿足農民學習需求。另外,省級及省內各地存在取消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機構及編制的想法,這將進一步削弱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的力量。
3.教育教學質量考核評價尚需完善。在教學成果評價上,各職業院校側重采用傳統教學評價方式,使用書面考核較多,過程性考核、終結性考核、實踐成果考核還不完善。在學分制度上,缺少學分銀行積累制度,未形成健全的學分認定、積累和轉換機制。在教育成效上,對培養單位、教育機構、基層政府的考核及激勵機制還不健全。
4.制度保障需要進一步加強。福建省在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上走在全國前列,省內部分市(縣)也在出臺相關扶持政策,但整體處于探索發展階段。全省有待全面統籌協調,出臺新型職業農民認定標準、操作規范,以及金融扶持政策、稅費優惠、土地流轉承包、項目支持等政策,進一步健全相關配套政策和制度規范。
四、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的政策建議
1.建立國家層面的財政保障機制。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需要建立公益性農民培養培訓制度,要將福建省從“地方教育附加費”中進行撥款的財政保障機制上升為國家政策,向全國推廣,并且打破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在中央財政“適齡人群學歷教育”和“農民培訓”撥款中兩不靠的現狀,破除財政體制障礙,納入統一保障范圍。允許農業部門的培訓經費,以及人社、扶貧、婦聯等部門的培訓資金部分用于全日制或非全日制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進一步健全公益性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資助體系,不僅對農民學習給予學費免除,也對占用的農民生產、生活時間給予補償,如學習成果購買補貼以及誤工補助。
2.提升中職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能力。以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為契機,進一步加強縣級中等職業學校的基礎能力,增加地方財政經費支持,完善教學場地、儀器設備、實習實訓條件,建立非實名制靈活用編制度,鼓勵聘用兼職鄉土優秀人才、企業拔尖人才、行業領軍人才,實現有條件、有能力、有隊伍“送教下鄉”。要加強中職學校的校園信息化建設和信息技能人才培養,提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和水平,幫助農民掌握電子商務技術,學會利用或建設電商平臺,增強市場風險應對能力。全國要重點建設縣級職教中心,打造成為集生產示范、科學實驗、技術推廣、經營服務等于一體的中心或樞紐,與各級農業科研院所、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鄉鎮農技推廣服務機構聯合,形成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由高職院校或中職示范校牽頭,組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聯盟,實行團隊共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3.建立健全新型職業農民質量保障體系。深入落實《中等職業學校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方案(試行)》,督促地方出臺適合學分制實施的新型職業農民教學管理制度、學員管理制度和學籍管理制度,指導培育學校建立教學點管理辦法、課堂教學管理規定、實踐教學管理辦法,健全規章制度,細化操作規范。探索建立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機構考核評價辦法和指標體系,加強考核評估,增強激勵。建立部級新型職業農民人才培養公報制度,加強農民學員滿意度調查反饋,不斷改進教育培養的季節和時間安排,改善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培養方案,實施就近教育培養,加強田間實地示范講解,提高學習效率。
4.同步推進人才培養與配套政策完善。繼續深入實施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出臺相關配套扶持政策,協力推進職業農民人才培養。探索建立國家農民職業資格認定與準入制度,健全全國性職業農民金融信貸服務、稅費優惠、土地流轉、項目支持,完善社會保障、醫療保障、養老保障等政策,逐步形成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認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培育制度。
[注釋]
①康淼,劉姝君.福建每年將培養2000名“農民大學生”[EB/OL].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3-10/26/c_117881377.htm,2013-
10-26.
②翟帆.農民,從身份符號到體面職業有多遠[N].中國教育報,2015-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