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二五”時期,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發展規劃方面存在的問題集中體現為:注重外延指標設計,忽略內涵發展建設;忽略學校類別與層次,缺乏個性與特色;行政化傾向嚴重,忽略綜合改革與治理;游離于社會之外,缺乏與產業的深度融合。當前,新建地方院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對其自身的發展規劃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三五”時期,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發展規劃應著重從以下方面進行創新:構建“應用技術”本位的內涵發展新體系;理順基于“應用技術”的內部治理新體系;建立以服務地方為核心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新體系。
[關鍵詞]轉型發展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發展規劃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03-0025-03
目前,理論界比較關注新建本科院校的發展,新建本科院校研究已經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研究領域,研究成果較多,從總體上看,對于新建本科院校的研究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研究的指向主要集中于人才培養質量,研究視域不夠開闊;二是研究的視角集中于管理學、高等教育學,相對缺乏更廣闊的學科視角;三是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較多,但相對缺乏整合性的研究,相對缺乏具有普遍性意義的、對新建本科院校戰略發展規劃等問題的系統研究。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發展,對新建本科院校來說,既是難得的機遇,也是嚴峻的挑戰,需要重新審視其發展戰略,構建基于應用技術的發展規劃框架,實行精細化治理,實現向應用技術大學的成功轉型。
一、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對發展規劃提出的新要求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剛剛經歷“升本”、向普通本科轉型的跨越式發展之后,又面臨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這對制定“十三五”發展規劃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進一步謀劃發展規劃,加快綜合改革步伐,完善內部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提升治理現代化水平,才能實現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大學的成功轉型和科學發展。
(一)辦學類型:從“普通本科”到“應用技術大學”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般是由??圃盒:喜⒒蛏穸鴣?,“十二五”時期,大都提出了建設地方高水平教學型大學的戰略發展目標,如成都學院提出了建設成為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核心、科研和服務社會能力強、全省前列、國內有一定影響的綜合大學;宜賓學院提出建成學科專業、辦學層次、辦學功能、辦學特色優化的“宜賓大學”;攀枝花學院提出建成教師隊伍、學科專業、大學文化、辦學條件、辦學特色、服務地方、科技研發均衡發展,各項指標居全省同類院校前列的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學。從發展趨勢看,如果各高校都瞄準綜合性大學的目標,爭相建設具有綜合實力的大學,那么,在經過數年的規模發展和質量提升之后,中國的高校將更加同質化、單一化和趨同化,學科專業趨同,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模式趨同,所培養的人才也難免會趨同。然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和科技成果,這就勢必造成社會需求和高校發展之間的矛盾。為此,國家適時提出了地方高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發展、大力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戰略方針,應該說這是高等教育改革、分類管理、服務社會、對接經濟需求的重大舉措。所謂應用技術大學,是教育與產業融合的結果,是以應用技術教育為目的、以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為核心的新的大學類型。因此,“十三五”時期,省屬地方高校作為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的主體,應準確把握辦學定位,深入分析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立足地方,服務地方,以應用技術教育為核心,堅持產教融合,特色發展,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水平應用技術大學。
(二)運行機制:從“管理”走向“治理”
“管理”往往被稱為“行政管理”,具有自上而下的性質。長期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由于受計劃體制的影響,往往具有較嚴重的“行政化”傾向,各級政府(高校的舉辦者)對高校的人、財、物的控制較嚴,大學缺乏應有的辦學自主權。就大學內部辦學體制和運行機制來看,基于“科學管理”思想的科層機構臃腫,現代大學制度尚未全面建立起來,學術自由受到較多影響,教師的教學科研積極性未得到有效激勵和調動,二級單位開放辦學的主動性、自覺性、積極性受到制約,學校辦學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一定偏差,學校的內在活力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應用技術大學的辦學宗旨在于通過產教融合的方式,實現學校辦學職能與社會需求的有效對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產教融合,必然要求學校面向市場,實現開放辦學,學校根據產業需求設置學科專業,按照產業需求開展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學校與產業部門共同扮演辦學主體的角色,通過聯動機制實現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這樣的辦學實踐與辦學宗旨靠傳統“管理”的思路是難以奏效的,需要通過“治理”來實現。從“治理”的內涵看,全球治理委員會對治理是如此界定的:治理是各種公共的或私有的個人和機構管理其共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它是使相互沖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和,并且采取聯合行動的持續的過程。這既包括有權迫使人們服從的正式制度安排和規則,也包括各種人們認同的、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三)辦學模式:從產學研“結合”到產學研“融合”
應用技術大學服務社會是典型的“融合”模式,這種融合體現在學校與社會融合、學校與產業融合、學校與企事業單位融合、學校與政府融合、學校與用人單位融合,這種融合,與以往的產學研合作(結合)相比具有更高的要求,主要體現為:一是在人才培養上,產學研合作注重人才培養的實習環節,產學研融合注重人才培養的實踐環節。產學研合作主要是基于學生實習的需要而提出的,產學研融合則是針對人才培養的實踐能力訓練而提出的。總體上講,合作是淺層次的,融合是深層次的;合作是單向度的,融合是全方位的;合作是線性的,融合是非線性的。二是在科學研究上,產學研合作注重講科技成果在產業部門的“試驗”與“檢驗”,產學研融合注重科技成果在產業的“實際應用”和“經濟效益”,產學研合作主要是基于科技成果轉化的需要而提出來的,產學研融合則是基于服務地方而提出的??傮w上看,合作是嘗試性的,融合是應用性的;合作是表面的,融合是內在的;合作是外在的,融合是生成的。
二、“十二五”時期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不適應轉型發展的體現
(一)注重外延指標設計,忽略內涵發展建設
“十二五”時期,全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基本都通過了教育部第一輪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在各項辦學指標達到基本要求的情況下,各高校提出了更高的發展目標,而這些目標大都以外延發展為主。如對辦學規模的追求有增無減,招生規模年年遞增;爭相升格,辦研究生教育;注重辦學特色,但以外延式發展驅動辦學特色的形成,忽略了辦學特色其實是內涵發展的結果;對產學研合作提出更高目標,以擴大合作面為重要指標,沒有提出關于產學研合作實際效果的目標體系;重視科研平臺建設,加大投入,爭相建設省級以上的實驗室(研究中心);對科研指標提出新要求,對科研項目數量、項目經費到賬經費、科技成果(如專利)數量、發表論文篇數等,都做了明確的指標性規定。從總體而言,貫穿于辦學的一條主線是外延發展,而非內涵發展,對于人才培養質量、科學研究的有效性以及科技成果轉化等問題關注不夠。
(二)忽略學校類別與層次,缺乏個性與特色
發展規劃是學校辦學的統領性文件,指引著學校的發展方向,然而,很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發展規劃千篇一律,一方面,由于一些高校將發展規劃看作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形式,沒有結合自身辦學實際和發展趨勢進行設計,缺乏全面調研和深入論證的環節,以致規劃與現實脫節,較多形式化的內容和籠統化的表述;另一方面,有些學校把發展規劃看作學校的象征,人為地拔高一些指標,向綜合性大學看齊,使發展規劃成為實現不了的一紙空文??傊?,沒有結合學校實際制定出來的發展規劃必然帶有某些共性,缺乏個性與特色,與學校的類型和層次不相匹配,對發展前景的預測和長遠規劃缺乏結合自身實際基礎上的分析論證,由此也導致規劃缺乏科學性、針對性和合理性,失去了發展規劃應有的作用。
(三)行政化傾向嚴重,忽略綜合改革與治理
從保障措施來看,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對發展規劃的實施是靠行政指令來維持的,靠不斷出臺一系列規章制度和辦學體制的行政主導力量來實現,是“剛性”的管理模式,而對于規劃實施不利的問責機制則大都沒有明確規定,這必然使得發展規劃難以落到實處,不利于學校的長遠發展。從總體上講,發展規劃缺乏“治理”理念的統領,沒有將學校的建設發展置于眾多利益相關者的視野中加以審視和設計,沒有充分體現合作辦學、產學研融合的辦學思路,對相關指標的制定只從學校層面出發,沒有考慮綜合效益,缺乏開放的視野、合作的意識、協調的模式、共贏意識的機制。
(四)游離于社會之外,缺乏與產業深度融合
高校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的支持與合作,地方高校特別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更是如此。立足地方、服務地方、校地相融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辦學之道,離開了地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就失去了辦學的必要和發展的根基。但是,不難看出,有相當一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的發展規劃沒有很好地實現與區域經濟社會的對接,規劃是孤立的、游離于社會之外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具有封閉性,與經濟社會發展相脫離;學科專業建設與區域產業鏈條沒有很好地統一起來,辦學模式單一,缺乏與產業部門的深度融合,這必然導致人才培養不能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真實需求,科學研究不能滿足區域產業發展的現實需要,辦學缺乏生機與活力。
三、轉型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十三五”發展規劃的創新
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是“十三五”時期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核心任務,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應以轉型為主線,結合學校實際,制定符合應用技術大學特點與規律的發展規劃。
(一)構建“應用技術”本位的內涵發展新體系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編制“十三五”發展規劃,應充分考慮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發展的新形勢,具體來講,應做到:一是在辦學定位上,要面向地方、瞄準行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各地方高校要各安其位、各司其職、各得其所,走特色化的人才培養之路;二是在專業(專業群)建設上,要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設置專業,對接產業、行業,防止貪大求全;三是在課程建設上,要突出地方高校和行業企業的合作,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課程體系設計遵循“需求導向”“能力本位”的原則,建立靈活多變的課程結構,滿足社會對不同類型人才的需求,滿足學生個性培養的需求;四是在師資隊伍上,要加大“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著重培養和提升教師的學術經歷與企業經歷雙重素養,要求教師既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較高的教學水平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又具有與專業相關的企業工作經歷和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五是在科學研究上,要積極開展應用性的科學研究,促進區域經濟發展,面向行業、產業開展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以適應行業、產業對有關應用技術的需要,解決行業、產業生產實際中的技術難題和關鍵技術。
(二)理順基于“應用技術”的內部治理新體系
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應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環境之中,實現與產業、社會深度融合,這必然涉及眾多利益相關者。同時,隨著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政府、企業、社會組織都非常關注大學的發展,希望通過參與大學的決策以實現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因此,高校應建構能夠滿足這些利益團體各自合法利益和責任的制度框架與過程,充分調動各利益相關者參與高校事務決策的積極性,實現高校與其他組織的適度分權和制衡,促進高校與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尤其需要理順內部治理體系,轉變政府主導的局面,重新定位政府作為舉辦者的功能定位和管理模式,確保辦學自主權的全面自由實現,建立面向市場、融入社會的發展新格局,建立基于“應用技術”的政府、社會、產業、學校之間的合作、協商、談判新機制,構建大學作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智庫”的科技研發平臺,改革與優化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完善自身功能,實現大學治理的良性運行,并最終形成符合國情并具有本土特色的治理體制和制度。
(三)建立以服務地方為核心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新體系
地方高校的辦學宗旨在于服務地方。專家分析認為,目前我國地方高校的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職能已基本形成相對制度化的體系,而服務地方職能尚未形成制度化、體系化。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應立足地方,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建立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機制和體系,突出服務地方職能。以區域產業、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改革與優化學科專業建設布局,與地方需求相對接,在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應用技術研發上形成適應地方的新模式、新平臺、新體系,實現學校、產業、社會的良性循環發展新格局。
[參考文獻]
[1]劉在洲.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背景與思路[J].中國高等教育,2014(20).
[2]孫愛東.地方高校內部治理結構的構建與完善[J].高校教育管理,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