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09年起,全國高考報名人數已經連續五年下降。隨著高招生源的銳減,民辦高校招生形勢嚴峻,辦學風險驟然增加。文章從政策環境、市場需求、戰略選擇、輿論導向和辦學質量五個維度對民辦高校當前所面臨的辦學風險進行分析,并提出應從防范政策風險、控制市場風險、規避戰略風險、降低質量風險、化解輿論風險五個方面采取措施,降低民辦高校的辦學風險。
[關鍵詞]生源危機 "民辦高校 "辦學風險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03-0030-03
一、生源危機中民辦高校辦學風險加大
中國教育在線于2015年6月發布了“2015年高招調查報告”,數據顯示,全國高招生源在2008年達到歷史最高1050萬人,但自2009年起,全國高考報名人數已經連續五年下降。2014年高考報名人數雖然出現了首次回升,呈現出止跌趨穩的態勢,但由于適齡人口大幅度下降、招生規模大幅度上升、中學生出國留學的人數增加等原因,高校招生難并未因此得到緩解,多個省市高校招生計劃已連續幾年未能完成,形勢不容樂觀。報告還顯示,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最近兩年呈加速上升趨勢,從2008年的23.3%迅速飆升,截至2014年12月31日,已逼近50%。這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標準線充分說明,我國高等教育已經由賣方市場開始轉向買方市場,學生、家長的選擇度更大,而不斷改革的新高考方案也賦予學生和家長更多選擇權。
在生源短缺的情況下,相比公辦高校,民辦高校受到的沖擊更大。民辦高校招生集中在本科第三批次和??婆危挥谀┒耍诿看蔚纳礌帄Z戰中都處于劣勢。并且,由于體制原因,民辦高校不可能獲得政府大筆的財政撥款,運轉資金主要依靠收取學費和雜費,對生源具有較強的依賴性。因此,對于民辦高校來說,形勢更為嚴峻,辦學風險日漸增大。
二、生源危機中民辦高校辦學風險分析
(一)政策風險
政策風險是指國家各級政府部門對有關民辦高校的政策法規進行調整而給高校帶來的風險。有力的政策支持是民辦高校健康、有序發展的保障,但是,由于政府對民辦高校辦學的相關政策調整幅度較大,有的還缺乏連貫性,使得民辦高校面臨發展的不確定性風險。例如,2004年,教育部突然宣布取消高等教育學歷文憑考試,并于2005年停止招生。這一政策的調整,對當時全國的436所高教學歷文憑試點院校產生很大打擊,并對整個民辦高校的招生和長遠發展產生巨大影響。高教學歷文憑考試原先是作為一項扶持民辦高校發展的重要政策出臺的,而在當時沒有其他相關政策補充的前提下突然廢止,無疑使很多民辦高校失去了前進的方向。而且由于政府沒有解釋這一政策調整的具體原因,也對民辦高校的社會形象造成了負面影響。
(二)市場風險
民辦高校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其發展更依賴教育市場。市場環境日趨復雜,競爭對手不斷增多,生源市場、就業市場和辦學市場的變化與不確定性,都直接影響到民辦高校的健康發展。在民辦高校投入成本的學生和家長發現,他們在就業市場上面臨著比公辦高校畢業生更大的壓力,甚至受到很多不公平的待遇。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曾經對民辦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做過調查,結果顯示:影響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首要因素是社會用人觀念。民辦高校畢業生遭遇的就業歧視,是導致民辦高校面臨就業風險的重要原因。當前,在公辦高校尚且出現招生難、就業難的情況下,加上受傳統 “官尊民卑” 思想的影響,民辦高校生源出現嚴重短缺,招生市場的風險加劇可見一斑。
(三)戰略風險
戰略風險是指民辦高校制定的戰略定位對其發展造成的影響。戰略定位對高校一切運營活動的設計和執行具有核心的指導意義,戰略定位不清晰、不準確,直接影響高校的下一步發展,造成了戰略風險。民辦高校從無到有,經過近30年的快速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過去依靠不斷擴張辦學規模、增加招生人數來提高效益的規?;l展道路已經不適應當前生源危機的現實情況。面對形勢嚴峻的高等教育市場,部分民辦高校仍然一味追求經濟效益,沒有立足自身優勢進行戰略選擇,對辦學發展方向、發展速度和發展能力一無所知或認識有偏差,專業設置雷同,沒有辦學特色,不但不能緩解生源壓力,反而形成了巨大的辦學風險。
(四)質量風險
質量是高校的生存之本,也是民辦高校的發展源動力。人才培養質量是衡量民辦高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標志。但目前面對生源危機,很多民辦高校仍存在“重招生、輕培養”的現象。有的民辦高校著眼于經濟效益,對教學質量置若罔聞;有的民辦高校一味追求擴大規模,盲目開設新專業,專業培養設施、設備沒有跟上;有的民辦高校師資力量配套不完善,大量依靠外聘教師,師資流動性大,責任心不強等,這都造成了民辦高校的質量風險。在生源不斷萎縮的背景下,民辦高校更是使出渾身解數,開設琳瑯滿目的熱門、新興專業,加大宣傳力度,廣納生源,但是教育教學質量卻止步不前,造成辦學規模和結構與辦學質量和效益之間嚴重失衡,質量風險陡增。
(五)輿論風險
隨著近年來高校的不斷擴招,民辦高校的規模和在校生人數也不斷擴大。民辦高校與社會的關聯更加密切,偶發、突發事件防不勝防。而當前的社會輿論普遍輕視民辦教育,加上大眾傳媒競爭的日趨激烈,部分媒體為追求輿論的“轟動效應”,將事件不斷“發酵”“升級”,并冠以“民辦高?!钡拇竺弊?,以偏概全。再加上部分民辦高校管理松散或應對突發事件的經驗不足,最后衍生的事態往往一發不可收拾,給民辦高校造成巨大的輿論壓力,加劇了社會的偏見和歧視。隨著網絡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民辦高校的輿論風險也隨著增大,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三、生源危機中民辦高校辦學風險規避策略
(一)防范政策風險
穩定的政策環境對民辦高校的發展至關重要。一方面,各級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在出臺或修訂有關民辦高校的政策時,應盡量考慮周全,制定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并保持其連續性。對確實有需要做出適當調整的政策,應設置過渡期或出臺相應的補充政策或條款,以降低民辦高校辦學的政策風險。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民辦高校辦校的相關政策。生源危機中民辦高校的主要收入來源受到影響,運營資金捉襟見肘,本來這一困境可以通過社會融資渠道解決,但現實是,民辦高校的法律地位不明確,社會融資限制太多,相關扶持政策不能落實。例如,由于民辦高校缺乏股權登記制度,導致其資產流動性極差,出資人的產權不能自由進入市場進行市場化處置,難以獲得合理的回報,造成了投資收益機制隱蔽、晦澀,降低了更多社會資本進入民辦高校的熱情。
(二)控制市場風險
民辦高校應著眼于可持續發展,科學合理地進行符合自身特點的專業設置規劃,以控制和降低市場風險。一方面,專業設置要突出應用性。當前的生源危機將民辦高校與其他公辦、民辦高校之間的競爭推向了新的高潮,高校之間紛紛比拼名師、規模、學歷,甚至是就業保證,使出渾身解數來緩解生源壓力。但眾所周知,公辦高校大都發展歷史悠久、根基深厚,在社會資源配置方面占有一定的優勢,因此,這樣的比拼往往會讓民辦高校大傷元氣。事實上,民辦高校應立足于辦學層次略低于公辦高校、生源質量參差不齊的現狀,不在學歷層次、研究型人才等方面比拼,而是突出實踐型,加強技能型,走“實用型”發展之路,著力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動手能力強、進入角色快的應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專業設置還要注重前瞻性。民辦高校為了招收生源,往往開設市場短期需求比較旺盛的熱門專業,但由于培養人才具有周期性,等畢業生進入就業市場,三四年前的熱門專業就業市場已經飽和,影響了畢業生的就業率,加大了民辦高校的新一輪就業風險和招生風險。因此,民辦高校應緊跟經濟社會發展步伐,加強對未來人才需求走向的預測,減少盲目性,適時調整人才培養的規格和標準,使之不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需要,注重規模、結構、質量、效益的協調發展。
(三)規避戰略風險
民辦高校戰略定位出現偏差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民辦高校的辦學資源比較有限,缺乏設置特色專業的軟硬件條件;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多數民辦高校被投資資本所控制,社會資本存在一味追求經濟效益的現象,偏重那些投入成本較低、資金回籠快、整體經濟效益好的專業。因此,要規避戰略風險,民辦高校應將內部資源、外部環境有機結合起來,確定自身的競爭優勢、劣勢、機會和挑戰,大力發揮自身的靈活性優勢,避免與公辦高校趨同化,精確戰略定位。如果高校的學科結構類似,可以在專業方向和優勢學科方面形成特色。如果高校的學科領域類似,可以因學歷層次和培養目標的不同形成特色,如技術創新型人才和技術擴散型人才的培養等。民辦高校要積極發揮自身優勢,拓寬思路,培育特色,樹立品牌,在戰略選擇上尋找突破口,走特色化道路,以規避戰略風險。
(四)降低質量風險
質量風險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與民辦高校的辦學條件、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師資隊伍的建設有關。首先,面對生源的急劇萎縮,很多民辦高校將大量經費從硬件設施建設轉向加大招生宣傳,忽視了辦學條件的提高,造成教育教學水平的停滯甚至下滑。此外,由于招生批次以及社會對民辦高校的認知程度,民辦高校的生源大都較公辦高校略遜一籌,在學業水平、學習能力、整體素養等方面有一定差距。同時,民辦高校的教師流動性較大,師資隊伍不穩定,這也很難保障教育教學質量的實現,造成辦學的質量風險。民辦高校首先必須合理分配資源,一切運營活動要圍繞提高辦學質量展開,著力提升辦學條件。其次,立足自身生源現狀,遵循市場規律和教育規律的雙重軌道,制訂規范、科學的教育教學計劃,并嚴格執行。在師資建設方面,引進并穩定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優化師資結構,推進民辦高校辦學質量的提高,走特色化、內涵化發展道路,規避質量風險。
(五)化解輿論風險
民辦高校的可持續發展不僅需要有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度保障,資金、校舍、實驗室等硬件保障,高素質師資和管理人員的人力資源保障,良好的輿論環境也不可或缺。民辦高校由于自身發展時間較短,社會認知度不高,公眾即使想了解民辦高校的發展和現狀,也沒有可靠的信息來源。在這種情況下,新聞媒體等輿論導向就顯得尤為重要。針對輿論對民辦高校的一些偏見,民辦高校應冷靜對待,積極主動加強與媒體的溝通,做好危機公關,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除此以外,民辦高校還應進一步利用輿論的聚焦效應和擴大效應,獲得新聞宣傳報道的主動權,組織報道關于自身辦學特色、教學質量等方面的內容,適時地通過網絡以及各種傳統媒體展現自己,讓社會通過輿論媒體對民辦高校獲得更多的了解和較好的印象,為民辦高校的辦學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控制輿論風險。
[參考文獻]
[1]張海霞.民辦高校規模擴張的財務風險控制[J].中國經貿導刊,2015(11).
[2]吳曉冰.高等學校全面風險管理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