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的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已經推行了十余年,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校企合作未發揮行會作用、社會缺乏職業文化意識、合作方式不靈活等問題。文章通過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在校企合作工作中的經驗,結合我國的教育實際,提出了校企合作要完善立法、注重方式的靈活性、緊緊依靠市場的導向作用等措施,來促進校企合作辦學,辦好職業教育。
[關鍵詞]比較職業教育 校企合作 立法 文化意識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03-0036-02
一、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及與國外的對比分析
(一)我國的校企合作未能充分發揮行會的作用
職業教育推行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主要的教育形式是雙元育人,指學校和企業雙方共同承擔教育育人的責任。那么,企業在參與職業教育的過程中,由誰對其進行管理,如何管理,這是目前我們比較困惑的問題。一般情況下,政府制定了相應的政策制度,號召、規范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同時,職業院校發動各方力量,爭取與企業簽訂聯合培養協議。在經濟發達地區,企業與學校的互動往往是良性的,但在大部分經濟比較落后的地區,企業參與的熱情不高,而且政府對企業承擔職業教育的規范方面,存在管理的真空地帶。政府的管理通常為宏觀、協調式管理,有時各個部門職責還不是很清晰。另外,企業行會對企業的管理權有限,尤其是校企合作問題,行會也只是參與了課程建設等一些具體工作,對企業參與教育沒有制約權和問責權,也沒有制定統一、具體的辦法和制度加以要求。
在德國、澳大利亞等職業教育發展比較好的國家,在其頒布的教育法的規范下,企業的職業培訓主要由行業協會管理。如德國于2005年修訂的《聯邦職業教育法》將行會定義為“相關領域職業教育的組織者”,管理著職業教育培訓合同的簽訂,職業培訓的實施,實習訓練期的確定,考核標準、考核程序的制定,職業技師考試規范等工作。行會的管理職權是確定的,管理內容是全面而具體的。而且德國法律規定,所有企業必須加入相關行業的行會,承擔行會規定的責任,履行服務社會的義務,享受發展的權利。如此一來,通過行會對職業教育的管理監督,各企業能夠真正參與到職業教育的發展大計中來。
(二)社會缺乏職業文化意識
職業文化是伴隨生產勞動而產生的意識形態,可細分為精神形態、行為形態、制度形態,是人們在長期職業活動中,逐步形成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規范以及相應的習慣、氣質、禮儀與風氣。它的核心內容是對職業使命、職業榮譽感、職業心理以及職業禮儀的自覺認同和自愿遵守。職業文化植根于人們的職業勞動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秉承職業團體中共同認可的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人人熱愛自己的職業,人人尊重別人的職業,是具備良好社會秩序及行為習慣的表現。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幾千年來一脈相承的儒家文化,其精神的內涵是“內圣外王”,認為一個有志的知識分子,不應以做到君子為滿足,必須學做官。在幾千年儒家文化的影響下,中國人追求的不是一技一藝,對職業沒有認同感,反映在職業教育上,即社會輕視職業教育,家長不認同職業教育,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熱情不高,員工不安于自己的工作,抵觸技能性職業,缺乏職業榮譽感。
反觀德國,職業文化深深植根于職業教育、企業運行以及人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和行為之中。德國社會上上下下都高度重視職業教育,人人以自己的職業為榮,并對職業懷有敬畏之心,認為“勞動是一種美德,是上帝的恩寵”,職業強調的中心宗旨是“做好你分內之事”“工作不僅是謀生的手段,更是生活的意義所在”“工作是一種信仰”。德國人職業分流較早,大概在十幾歲的時候,孩子們就選擇了自己今后學習、工作的方向,原因之一就是德國人秉承的積極的職業觀和企業一貫的參與職業教育的精神。在德國,發展職業教育不是哪一方的個人行為,而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更是個人發展、自身價值實現和社會認可的重要前提。
(三)校企合作的方式不靈活
開門辦學、引進師資、引進設備、資源共享是職業教育的顯著特征。市場是千變萬化的,為了適應市場的需求,我們的辦學模式也應該是機動靈活的,落實到校企合作方面,更應該很好地體現這一特點。日本職業教育的校企合作辦學,學校和企業之間,有的是通過一項或幾個項目的合作來開展聯合辦學的,有的是通過單純開展科研項目來進行合作的,即雙方共建研發中心,學校出技術、研發人員,企業出資金、設備,共同進行科研開發活動。更多的是通過校企合作,形成專業建設、課程開發、設備引進、培養師資、畢業生就業等全方面的合作。那么,在我國,如何選擇、把握合作方式并有效地落實開展呢?在很多職業院校,沒有分析清楚本地區經濟的需求和企業的特點及對畢業生的要求,就盲目地與企業簽訂協議,將學生領進工廠,或將師傅請回學校,至于學生去工廠能學到什么,師傅來到學校能傳授什么,雙方的合作能帶來什么等,都沒有科學的設計和規劃,導致校企合作流于表面,不能深入持久地進行下去。
二、深入開展校企合作的策略
(一)校企合作辦學要有法可依
在依法辦教育的成熟社會環境中,任何一項政策的制定、方案的實施都要在法律的規范下進行,才能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方案的可行性。校企合作辦學也要在國家制定的相關法律、法規的規范和保障下,才能得以順利實施。西方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辦學,如瑞士,從19世紀中期,聯邦憲法就對企業所承擔的職業教育責任做了明確的表述。20世紀30年代出臺的《聯邦職業教育法》明確規定,聯邦政府在國家層面對職業教育進行統一管理,確保職業教育的法律地位。同時,瑞士政府還分別就農業職業培訓、護理行業職業培訓等項目,單獨制定法規,該國的勞動法、保險法中對職業教育的保障也有詳盡的說明。
關于校企合作制度,我國于2005年出臺相關配套政策,開始在國家法律制度層面,保證其實施,規范其運行。隨后分別于2009年、2011年、2014年先后就聯合辦學、產教融合等問題,集中出臺、修訂了相關政策。這樣就使得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在法律框架內得以運行,企業、學校、學生在履行其義務的同時,相應的權利也得到保障。2013年華東師范大學職業教育技術與成人教育研究所承擔了教育部職成司的專項課題,在總結國內實踐經驗和國際比較的基礎上,探索構建中國特色的現代學徒制理論體系,以期推動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深度開展。在此研究的基礎上,教育部于2014年8月出臺了《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教職成[2014]9號),推進現代學徒制在職業教育領域的實施,在制度層面拓展和深化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辦學模式。今后,我們要讓已有的政策、法規更好地發揮其功效,讓校企合作辦學在法律保障下,形成政府、企業、學校、社會等多方聯動的新機制,煥發新活力,將校企合作辦學落到實處。
(二)校企合作辦學的方式要靈活
校企合作創新了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推動了職業教育的內涵發展,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大部分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辦學的路子走得十分艱難。這些校企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合同里、協議中,學生依舊規規矩矩地在課堂上課,僅僅透過窗子,仰望一下外面的天空。為何如此?拋下政府、企業等多方面因素不談,單就校企合作的方式,有些地方高職院校的想法和做法比較僵化。一說到校企合作,就一股腦兒將學生推到車間、崗位上去。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將校企合作的方式辦得更加機動靈活一些。首先,主要形式還是采取現代學徒制。學校企業雙元育人,學生具備學生、學徒雙重身份,在校學習理論知識,在企業崗位上訓練技能。其次,還可以采取委托培養的形式。主要是開展短期培訓,以學校班級學習為主,根據不同專業、不同課程的內容,企業提供設備、師傅到校講學,進行實際操作技能的傳授。同時,企業員工定期到學校參加短期的理論學習,以達到提高企業員工整體素質的目的。最后,進行巡回指導。學生在企業實習期間,學校教師視情況到企業集中面授,或定期到企業巡回指導,解決學生在企業學習過程中知識儲備不足的問題。通過這些靈活的合作方式,將校企合作的精髓貫徹下去,將合作育人的理念貫徹下去,那么,長期的、短期的、集中的、分散的合作形式,都是為這一理念、這一內容服務的,都是為企業發展壯大、學校提高辦學水平服務的,亦都是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服務的。
(三)開展校企合作要依靠市場的調節作用
近期有很多職業教育學界的學者著書立說,分析我國校企合作開展不夠深入的原因,有人說是政府主導不力;有人說這種合作導致教育成本上升,所以難以開展下去;有人說培養結構錯位;甚至有人質疑,一種制度實施了十余年,成效甚微,那么還有必要繼續實施下去嗎?
經許多發達國家證實,職業教育走校企合作辦學之路是有效的人才培養方式,堅持下去是我們毫不動搖的信念。日本的產學合作是現代職業教育較為成功的典范,他們的成功,堅持的理念是互惠互利,雙方共贏:企業從投資教育中獲取人才“紅利”,學校與企業合作,實現了資源共享。這中間,市場起到了關鍵的助推作用,日本經濟大發展時期,校企合作開展的范圍更廣,合作更深入,學生就業率高;反之,則效果不好。所以,在校企合作中,政府的主導作用是必要的,但起到調節作用的還是市場,市場的導向作用應該是大于政府的導向作用的。在這個過程中,要做好以下兩點:一是政府要充分認識自身在校企合作辦學中的主導作用,明確職責,不斷探索這種主導作用發揮的形式和路徑。做好頂層設計工作,為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活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和政策引導,并保障經費支持。二是要提高企業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企業的核心問題是人和市場的問題,企業參與教育活動,從中獲得人力來源,可以增強其在市場的競爭力;企業要充分認識到市場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開闊思路,擴大視野,從長遠利益考慮,積極參與職業教育活動。
校企合作、產學融合是辦好職業教育的必經之路,西方國家舉辦職業教育的經驗告訴我們,只有協調好各方力量,創造良好的生存、競爭環境,學校和企業雙方秉持互惠互利、雙方共贏的原則,同時爭取在企業先贏的前提下,全社會共同努力,促進產學深度融合,才能把職業教育的教育質量提上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石偉平.比較職業技術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張樹禮.構建校企合作有效運行機制的探討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23).
[3]徐黎明.行業協會在校企合作利益驅動機制中的作用[J].教育與職業,2015(5).
[4]李啟明.談高職院校如何建立企業積極參與校企合作模式[J].成人教育,2009(8).
[5]曹根基,蔣慶斌.以行業協會為橋梁探索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J].中國高教研究,2007(1).
[6]李江濤.當代文化發展新趨勢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