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大學生是意識形態工作的主要對象,同時也是民族的希望與未來,應該將探索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路徑放在首位。在教育實踐中,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用通俗化、大眾化的語言表達出來,為大學生所接受,創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的載體形式,同時高校教師要重視自身素質的提升和示范作用的發揮,大學生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付諸實踐。
[關鍵詞]大學生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 "思想道德修養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03-0050-03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將其內容概括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當前國家的執政方針、路線及理論基礎的概括和提煉,是文化及主流社會思潮的核心,具有理想性、穩定性、統攝性、共識性和建設性的特征。大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肩負著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的重要責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否成為大學生的自覺追求,關系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成敗。近年來,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等非馬克思主義思潮不斷涌現,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和認同。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形成一些零散、非系統的價值觀,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此基礎上通過高度的抽象概括而總結出來的理論體系。為了使大學生能夠更快地理解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并將其深入人心,需要進一步探索培養大學生對核心價值觀認同感的路徑。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內涵
當今時代學術研究領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教育內涵并沒有統一的論斷。有學者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教育是個體將科學思想理論體系轉化為日常生活的意識觀念和語言的動態認知與內化過程,也是社會成員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思想,進而在社會實踐中將其思想精髓逐步轉化為個體核心價值觀并不斷固化的過程。也有學者認為,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在本質上是一個價值觀的內化過程。也就是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是個體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外部約束向內部約束轉變的過程,是由他律到自律的過程,最終表現為社會成員的自覺行為。
以上的觀點可以總結概括為兩個方面:首先,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過程就是將其具體內容入腦入心的過程,是教育者通過多種途徑將價值觀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其次,它是與現實世界密不可分的實踐活動,是用核心價值觀指導人們認識周圍事物和改造客觀世界的方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導性理論的核心,指引意識形態工作的方向,是文化廣播、宣傳教育工作的主旋律,所以首先應該提升大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并且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普及化。
二、提升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必要性
1.全球化背景下,意識形態工作任務艱巨,必須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第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特別是21世紀90年代后,國內極力吹捧全球化的思潮,把全球化作為最高標準,要求政治、經濟、文化一切都“與國際接軌”。資本主義制度自身固有的矛盾是無法解決的,這種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要求生產力無限度地發展,資本家通過壓低工人的工資,限制他們的購買力的方式達到追求更多剩余價值的目的,由此導致周期性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此時商品滯銷,只好向外尋求市場,通過資本向全球擴張來保證經濟的正常運轉,以求實現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目標。所以,全球化只是打著經濟福音的幌子推行資本運動的全球化,是資本主義國家滿足自身利益的思想工具,不會帶來“全人類的利益”。第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健全的住房、醫療、教育、就業等保障制度使得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消費主義的觀念,并把消費看作人生最高的目標,只重視個人的享樂,卻忽視人的精神價值和人的發展。消費主義文化傳入中國后,在生活方式、實踐領域和日常活動中對人們的道德、思想、觀念進行控制與主宰,其實質是一種文化的霸權。目前,通過各種媒體來展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生活方式的休閑娛樂、飲食服飾、起居用行等,誘導一部分人特別是年輕大學生對物質享受的欲望,并由此引發他們對人生理想、人生價值等問題的重新考量。
2.在與資本主義國家交往的過程中,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呈現多元化的特征,嚴重偏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精髓。第一,資本主義國家宣揚的經濟實用主義、民主社會主義、個人主義、消費主義等是當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行為準則的反映,其中包含著消極甚至腐朽的因素。大學生的價值觀還處于尚未成熟階段,對于各種錯誤思潮和腐朽思想缺乏辨別能力,容易受它們的影響并且被誤導。一些大學生受非馬克思主義錯誤思潮的影響,價值取向上嚴重扭曲,由此導致對政治思想的認識模糊,理想信念低俗,喪失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部分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存在提出疑義,對我國現行的國家性質、政治體制既無理論自信,也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第二,隨著中外各個領域交流合作的增多,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們的生活水平、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物質、金錢的誘惑隨之增加,錢權交易、急功近利的腐敗思潮泛濫。在這些影響下,部分大學生漸漸拋棄了愛國、誠信、敬業、勤儉、奉獻等高尚的道德觀念,以自私自利、弄虛作假、唯利是圖、好逸惡勞、驕奢淫逸為榮,生活上追求高標準,學習上低要求,物質享受高標準,精神追求低要求,急功近利講實惠,凡事以自我為中心,過分強調自身利益,缺乏集體主義觀念和助人為樂的精神,對社會和集體漠不關心,在價值取向上迷失,很容易導致道德淪喪,人性迷失。
3.大學生是民族的脊梁和社會進步的先鋒,他們能否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系到民族文化的導向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國家繁榮興旺的靈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指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先要開展深入、系統的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活動,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人們的思想觀念,使整個社會思潮、人們的價值取向達成共識。由于每個人的成長經歷、家庭環境、教育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和訴求也不同,特別是面對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社會結構的變遷,人們的思想觀念越來越呈現出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根據綜合素質的不同,把大學生分為應用型、學術型和拔尖創新型三種類型。應用型是以就業為主要價值指向,學術研究型是以繼續深造為主要價值指向,拔尖創新型是高校教育的主體和科技創新的重要群體。拔尖創新型大學生具有關心與冷漠、個人與集體、求異與從眾、貢獻與索取的矛盾心態,具有既注意吸收西方價值觀中的精華,也注意吸收傳統價值觀中的美德的多元性。由于受傳統文化影響較少,較多接受西方思想,個性世界不斷豐富的同時表現出強烈的自主性,他們的國家意識、社會責任感和集體觀念較弱,越來越帶有物質和感性色彩,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大學生在價值觀上的層次性差異,尤其是拔尖創新人才在價值觀方面呈現出的矛盾會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及道德規范的阻力。因此,要統一大學生的思想認識,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導向性作用,把拔尖創新型人才的多元化價值觀統一到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和認同上。
三、提升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路徑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認同就是把自己所處的現實環境中的周圍人和事物與自我對滿足自身需要的事物相互對應的過程。也有學者認為,在個體層面上,認同是指個人對自我的社會角度或身份的理性確認;從社會角度說,認同是指全體社會成員對民族信仰和社會情感的共同遵循,是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內在精神聚合力。對于價值認同,學術界有很多看法,其中一種觀點認為,價值認同是社會公眾對社會價值的思維、語言及行動的自覺。一種觀點認為,價值認同是社會成員在自己的社會生活中以整個社會公認的價值觀作為約束和規范自己的行動準則,同時以共同的理想和奮斗目標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從心理學和哲學對價值認同的探討來看,價值認同是指人們通過對周圍世界進行價值分析、價值判斷、價值選擇等活動不斷改變自身的價值認知結構,把整個社會共同的價值觀念、價值標準內化為自我的價值追求,同時借助外在的社會實踐表現為一定的價值行為的過程。以此可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有被大學生認同,才能內化為自覺的價值觀念并且外化為實踐行為。
1.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用通俗化、大眾化的語言表達出來,為大學生所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對客觀世界的綜合分析和抽象概括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適合我國國情和當前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的理論體系,是由相關的概念、原則、規范和相互關系組成的完整系統,因此具有明顯的抽象性和概括性。這樣就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大眾之間形成了一道鴻溝,要突破這一障礙,一是讓理論通俗化,使其淺顯易懂;二是讓理論大眾化,使理論話語變得生動活潑,易于接受。因此,高校應以各種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做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眾化和傳播工作,使大學生在平凡和普通的生活中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真正含義,使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改善大學生身心健康提供精神力量。
2.創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的載體形式。原有的載體形式只是宣傳告知、理論學習等,這種單向的灌輸方式沒有充分考慮大學生的接受特點,效果不盡如人意。為了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被大學生認可和接受,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化和形象化,通過先進事跡的宣傳和表彰活動、電影電視節目的制作、藝術人文作品展覽、英雄模范形象的樹立、歷史文化遺跡尋訪等形式化的表現方式,將這一抽象的理論用生動活潑的形式呈現出來,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和理論邏輯轉化為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應用,把抽象的理論形式潛移默化地轉變為與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及實踐要求相關的形式。同時,高校還應以積極、健康、先進的思想文化占領網絡陣地,利用網絡新媒體的特點,搭建網絡平臺,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念,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網絡的傳播、滲透、融入和占領,使大學生以他們樂于接受的方式自覺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通過網絡平臺的積極互動不斷加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
3.高校教師要重視自身素質的提升和示范作用的發揮。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自身的形象、語言和行為方式對學生的影響遠遠大于傳授的知識對學生的改變。在學生心目中,教師人格結構完善,心理健康,學識淵博,專業知識結構完整,是自己學習的楷模。因此,在認識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將其轉化為自己的價值行為過程中,教師要發揮示范作用,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的踐行者和精神的弘揚者,用自己的思想、言行、舉動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詳盡的解釋和形象生動的表現,發揮高校教師身體力行的模范作用,用教師的道德示范形象和人格魅力吸引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考與認同。
4.大學生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付諸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終落腳點還是在于實踐,在于每一位社會成員的自覺踐行。通過實踐,使大學生加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學習和理解,從而更加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化與實踐。在學習中,注重大學生日常學習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實踐教學,以一些重大紀念日為主題的活動等,整合并善用這些學習實踐活動,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在生活中,注重在學生生活社區內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和引導,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活實踐;在工作中,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大學生的勤工儉學、志愿服務、頂崗實習等工作實踐,幫助他們了解國情和社會,鍛煉品質,提升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任何一個民族只有在文化上占有主動權,對文化進行認真反思,將抽象的、理論化、系統化的價值觀念內化為人民群眾的自覺價值觀,這個民族才能獲得獨立與生存的空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黨的一切路線、方針、政策的精神實質和理論基石,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靈魂和精神支柱。要實現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可,需要社會各個階層和各領域的共同配合及堅持不懈的努力。當前,我國正處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時期,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信力,只有不斷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大學生,對其進行思想、道德、心理、誠信、愛國主義等教育,才能不斷增強其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民族自強與國家繁榮昌盛的信心,從而使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統一的思想認識,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新庚,劉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動力要素與過程機制探索[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
[2]張忠春,李萬斌,張思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機制探析[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1(3)
[3]周玉.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眾化[J].科學社會主義,2010(3).
[4]吳潛濤.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成長成才[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11).
[5]朱志明,林春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大學生自覺追求途徑探討[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
[6]李長春.全面準確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牢牢把握和諧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J].黨建,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