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大學生安全教育效果不盡如人意,需要盡快構建大學生安全教育接受機制。大學生安全教育接受機制在運行過程中具有主客體相互作用性、持續性和主體意向同一性的特征。因此,構建大學生安全教育接受機制應遵循以人為本原則、發展性原則、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及整合性原則,具體構建途徑包括構建合理的保障機制,構建激發接受主體的內在動力機制,構建科學的實踐機制,構建高效的外授機制,構建科學的考評反饋機制。
[關鍵詞]大學生 "安全教育 "接受機制 "教育主體 接受主體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03-0056-03
對于大學生而言,在校園內外能否保證自己的人身財產安全,在校學習生活是否順利,步入社會后能否實現自我價值并取得事業上的成功,人身自我安全是這一切的前提和基礎。在校大學生固有的思想、理念以及價值觀,決定著其對多元化校園安全教育信息的取舍和選擇,進而左右著安全教育系統構建的發展趨向。所以,要充分利用多種校園資源,增強大學生珍惜生命、愛護生命的意識,提高大學生自我保護和應急自救能力,引導其牢固樹立對國家、社會、家庭、個人的安全責任意識。
現如今,高校教育體制改革之后,辦學主體呈多元化發展趨勢,靠圍墻封閉高校的時代已經過去,大學生了解社會、認識社會的方式方法越來越多,接觸的社會環境也日趨復雜,這對新時期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適應這種變化,通過加強和改進高校大學生安全教育,努力構建安全教育的接受機制,成為當前高校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大學安全教育接受機制的內涵
人類活動的形式一般分為兩種:生產活動和接受活動。人類從事社會活動的一種非常重要的現象和表現就是接受活動。德國學者姚斯在20 世紀中葉創立了“接受理論與接受美學”理論體系。我國學者開始關注西方的接受理論并對其進行翻譯和介紹開始于20 世紀80 年代。借鑒張耀燦等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中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觀點,筆者認為,大學生安全教育的接受機制就是在大學生安全教育過程中,作為接受主體的大學生通過各種方式對教育者所傳遞的安全教育信息進行應對、選擇、重組、內化和踐行的運行過程。
在開設安全教育的高校,部分學生對大學生安全教育的內容產生了真正的認同,并將其內化為預防傷害、保護自我安全的途徑;部分大學生在接受安全教育后短暫地產生了接受的思想,但沒有進行自我內化,也沒有將其轉化為自己日常的生活習慣;部分大學生對安全教育的接受僅限于口頭上的表達,不能及時轉化為自我素質的一部分;更有少數大學生對安全教育持抵觸態度,認為安全教育是學校為了課程安排而設置,與自身的學習關系不大,對自己現實生活中學習、就業沒有多大的幫助,在思想上并不主動接受安全教育。因此,構建正確規范的大學生安全教育接受機制勢在必行。
二、大學生安全教育接受機制的特征
(一)主客體相互作用性
作為教育的一種,大學生安全教育與其他教育一樣,在教育活動運行的過程中,主體(教育者)和客體(受教育者)之間客觀上存在相互作用的關系。主體是指在高校中承擔對大學生進行安全教育職責的安全管理者、兩課教師及輔導員,他們的政治素養、業務能力、教學水平在進行安全教育的過程中對受教育者有著非常大的影響,是影響接受效果的一個重要方面。客體是指高校中接受安全教育的群體,一般來說就是思維活躍、可塑性較強的青年大學生,他們在接觸社會的過程中產生的自我需求以及自我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與安全教育的接受程度直接相關。大學生能否接受教育者所傳達的安全教育信息,一方面取決于其內容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另一方面還受制于作為接受者的大學生是否具備吸收這些內容的精神條件。如果相應的精神結構不具備,即使是科學、合理的內容也不會成為其接受的對象。另外,大學生對安全教育信息的辨識能力、選擇能力、接納能力和運用能力,都在一定程度上關系到接受者對安全教育信息接受的廣度和深度。
因此,將兩種不同影響因素作用在大學生身上,要實現安全教育的最優效果,主客體之間實現良好的互動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在教育活動中,教育主體要通過自己全面良好的綜合素質逐步對客體產生影響,同時加強對客體的引導,充分調動客體主動參與和配合的積極性,并積極建立對客體的信任與尊重。作為受教育者的客體,應積極主動地將所接受信息的消化程度以及自身對信息的思考、想法進行反饋,并配合教育主體及時對教育思路進行調整優化,從而爭取實現教育的最佳效果。
(二)持續性
接受機制運行的一般過程是教育主體與接受主體的單向推進。作為新時代的高校大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有其自我的選擇方向。如果教育主體所傳授的安全教育內容是接受主體了解的,接受的目的就比較容易直接達到;如果教育主體所傳達的信息不是接受主體所知會和清楚的,那么只有在認同教育主體所傳達信息的前提下,作為接受主體通過不斷學習、記憶、理解等方式,對信息進行轉化和吸收。接受主體出于自身的喜好原因,會產生對信息的不同處理方式,會出現拒絕接受或虛假接受。對于拒絕接受可以通過有效溝通的方式把信息反饋給教育主體,但對虛假接受的發現就相對比較困難。安全教育接受主體的虛假接受難以檢測、評估和及時處理,導致很多安全教育的內容措施實用性不強。虛假接受在日常教育中是存在的,并且原因是復雜多樣的。
堅持機制運行的持續性是校園安全教育順利實施的保障。首先,校園安全問題不是當下才出現的問題,而是高校安全教育中一直存在的,并逐漸受到重視,當前只有切實抓好學校安全問題,才能保證高校教育事業的順利發展。其次,高校安全問題亟待學校的長久關注,但由于各個時期關注的重點有所不同,其制定的有關政策會有所區別,這時就需要校方的政策和規定對其進行引領、指導。最后,校園安全教育不是獨立的體系,是從屬于建構整個社會安全環境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教育過程中要保持對接受主體教育的持續性,這樣才能達到使接受主體真正接受的目的。
(三)主體意向同一性
大學生安全教育接受機制的運行是教育主體和接受主體互動的過程,具有主體意向同一性。高校從事安全教育的工作人員,作為實施大學生安全教育活動的承擔者,導向作用十分明顯。為了增強導向作用,在實施安全教育時,他們更需要首先具備社會需要并可以向接受者教授的各項重要素質,因此教育主體本身也要學會不斷接受。在某一時段,當教育主體傳輸的信息正為接受主體接受時,可能教育主體也在不斷學習和接受新的信息。教育主體所具備的包括良好的品格、堅定的思想政治素質以及良好的業務能力等都會讓接受者進行借鑒和學習。在接受信息的目標上,教育主體與接受主體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教育主體與接受主體在接受機制運行過程中具有主體意向同一性。長期以來,在大學生安全教育的過程中,教育主體的地位被過多地強調,接受主體的地位并沒有被重視。這導致教育主體和接受主體的信息接受同一性削弱,其結果是安全教育投入大、產出少,或使接受主體在接受過程中產生了不想、不愿或者虛假接受的情況,從而使安全教育工作流于形式,難以收到預期的效果。
三、構建合理的大學生安全教育接受機制
(一)大學生安全教育接受機制構建的原則
大學生安全教育接受機制構建既要遵循客觀規律,也要具有時代性和實效性,其構建的基本原則應包含以下幾項:一是以人為本原則。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在安全教育中的必然反映是以學生安全為中心。大學生安全教育接受機制的構建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保障學生生命安全,并以培養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具有良好素質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根本目標。二是發展性原則。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促使高校周邊的環境不斷發展變化,安全教育的內涵和外延也在不斷拓展,安全教育的理論必須與時俱進,安全教育只有在廣度與深度上不斷發展才能適應大學生的需求。三是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大學生安全教育應該既有理論知識的教學,也有實際案例的解析,爭取做到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四是整合性原則。要協調好大學生安全教育系統各要素的職能發揮及動態行為,充分發揮系統的整體功能。
(二)大學生安全教育接受機制構建的途徑
1.構建合理的保障機制。首先,構建合理的制度保障機制。合理的制度保障機制對大學生安全教育接受機制的構建和運行具有保障與促進作用。這就要求高校重視安全教育,將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作為一項經常性工作,列入學校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努力構建起大學生安全教育的制度保障機制。其次,構建全面的社會保障機制,社會保障是指社會對大學生安全的一種保障,社會保障是引導大學生樹立安全觀的一種正確的社會價值導向,大學生安全教育的接受是否正確應當有相應的判定標準,需要按照一定的標準對接受主體接受的信息進行衡量、檢查和督促。因此,社會更要注重和加強對大學生的安全知識宣傳,使大學生安全教育社會保障機制具體有效。
2.構建激發接受主體內在動力機制。激發大學生安全教育接受主體的內在動力,客觀上要求尊重大學生的接受主體地位,并且要了解大學生安全教育接受活動的實際。人類行為的發生,都是為了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因此,大學生安全教育接受機制的構建要求教育工作者客觀科學地分析當代大學生的需要,并且根據需要設法適應和滿足他們,使大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安全教育活動中來。
3.構建科學的實踐機制。實踐是聯系物質和意識的紐帶,實踐是接受主體內化思想意識,形成思想信念,并且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踐行安全教育要求的重要保證。因此,在大學生安全教育接受活動中,實踐活動是不可或缺的。在強化接受主體的實踐活動過程中,安全教育者應該注意把握以下幾點:首先,組織形式多樣的安全教育實踐活動,激發接受主體參與實踐的積極性;其次,在安全教育實踐活動中要適時進行檢查、監督,積極引導;再次,實踐活動過程中應分階段進行總結,將實踐鍛煉的成果進行吸收、消化和鞏固;最后,要培養接受主體的行為習慣,潛移默化,持之以恒。與此同時,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原則,這對建構校園安全教育接受機制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堅持從社會環境方面著手進行接受機制的構建,不僅能避免施教者的主觀性和盲目性,更能體現理論聯系實際的要求。
4.構建高效的外授機制。首先,構建多樣化的教學機制。由于時代的變化,現在大學生安全教育已經出現了很多新的特點,同時新技術的發展也為安全教育授課方式的多樣化提供了豐富的物質條件。新時期的大學生安全教育需要創新教學思路,改變教學方法,這就要求安全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計算機教學,把安全教育的多種素材制成圖像、視頻等,實現利用多媒體授課,并將與安全教育主題相關的各種信息資源進行優化組合,使大學生能更加順暢地接受安全知識、安全文化,更好地樹立安全意識。同時,教育者要充分利用現代化的傳媒手段創造并實現良好的交互性課堂,營造教學活動氛圍,從而保障理論傳導外授機制的通暢和高效。構建以大學生接受安全理論信息知識為目標的社會、學校、家庭有機整體,使課堂教學、教研活動與課外輔助教學有機結合,形成教學、管理、服務部門有機結合的良性外授環境,促進大學生安全教育的順利開展。其次,構建校園安全文化機制。高校校園安全文化的形成,要求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者不斷加大宣傳力度,使全體學生形成一種“我要安全”的意識。安全文化氛圍的形成對安全教育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通過熏陶使大學生逐步提高安全文化素質,使安全教育能夠更好地開展。
5.構建科學的考評反饋機制。在安全教育活動過程中,教育主體和接受主體構成了復雜且特殊的主客體關系。作為教育主體的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者,應該以大學生的需要為出發點,結合新時期大學生的身心特點,在教育內容的設計上緊跟時代步伐,在教育環境的創設上與時俱進,促使教育效果不斷提高。大學生作為安全教育的接受主體,是安全教育內容的接受者、內化者和踐行者,對于他們對教育內容的接受程度、內化程度、實踐程度等,都需要進行考評和監督。考評本身是為了實現教學目的和檢測接受主體學習成果的一種手段,而不是最終目的。安全教育考評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查接受主體是否完成和深化對于安全知識的意義建構,實現安全教育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安全教育的教學效果,促使教育主體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安全教育的實效性。在考評過程中,大學生安全教育接受系統良性循環的實現需要正確、全面地收集反饋信息。因此,應構建一個既有權威又有效率并且通暢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雙向性組織系統反饋機制,同時包含大學生的校內行為與就業后一定時期的社會行為的信息反饋機制,從而保障安全教育能被大學生接受和內化為一種良好的素質與能力。
總之,構建大學生安全教育接受機制,對大學生個人健康成長和維護校園安全穩定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更好地構建大學生安全教育的接受機制,才能發揮大學生作為接受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充分保證安全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張耀燦,鄭永廷,吳潛濤,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楊金廷.高校德育環境的作用機制分析與構建[M].河北大學學報,2001.
[3]黃世虎,趙建梅.論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機制[J].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5).
[4]侯清東.新形勢下做好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的途徑[J].商業經濟,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