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文化創意設計專業群應針對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與優化,以科技為支撐、以產業為載體、以培養具有文化創新能力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為核心,從四個方面著手進行建設。首先以傳統核心專業為基礎,產業業態新發展為牽引,調整專業群“融合”布局;其次以文化創意產業聯合創新服務平臺為依托,逐漸提升專業群“融合”能力;再次以產業工作站為龍頭,建立智慧互聯型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網絡與創業創新項目庫,壯大專業群“融合”基礎;最后以行業協會和產業聯盟為支撐,通過合作共享模式構建專業群 “融合”發展共同體,更有效地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關鍵詞]產業集群 "文化創意 "高職專業群 "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03-0081-02
“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是我國“十三五”規劃的主線。其中,文化創意設計被賦予了重要使命,因此文化創意產業迎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提升改造制造業,重塑中國制造的優勢;強化農業的文化意蘊,展現現代農業的魅力;充實旅游的文化內涵,提升旅游的文化品質;提高城鄉規劃建設的文化品位,改善人居環境質量等。當下,新一輪科技進步和產業變革正風起云涌,“互聯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重大國家戰略,為經濟發展重添“新動力”和“新優勢”。2015年7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關于進一步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的指導意見》,部署實施互聯網+產業集群的“智慧集群”建設行動①,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即將迎來集群式發展、井噴式發展的新時代。高職文化創意設計專業群如何針對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與優化及產業發展的新態勢,以科技為支撐、以產業為載體、以培養具有文化創新能力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為核心,更好地為區域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文化創意人才的集聚、文化產品的有效傳播打下扎實基礎,為國家與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供新型的文化動力與文化軟實力,成為亟待研究的課題。
一、產業集群的動態演變對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意義
產業集群指相同的產業高度集中于某個特定區域內,將相互關聯的機構與企業集中連片,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結構,并通過專業分工將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有機聯系在一起,形成整體的競爭優勢②,它是產業演進以及結構調整及其優化的必然結果。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標志著區域產業經濟發展逐步走向成熟,也標志著區域產業經濟競爭力的形成和不斷提升。產業集群跟其他事物一樣具有明顯的生命周期,其發展是一個動態演變的過程,概括來說,產業集群一般都要經歷萌芽、形成、發展、成熟,然后走向衰落直至退出的過程。經過努力,一些地方的產業集群隨著轉型升級的成功,可以進入二次創業發展階段,從而開始新的演變過程。產業集群因區域競爭而不斷做出調整和升級,勢必要求產業集群內部人力資源結構做出相應的調整和升級,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產業集群發展提升的需要。以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為例,在其萌芽及發展初期,需要對產業園區、研發平臺等基礎設施進行大量投入,迫切需要高端研究型人才進行科學合理的園區規劃、項目征集和方案設計等工作。在這個階段,由于沒有大量項目進場實際運行,所以對于中低端實際操作人員的需求并不突出;但當其從成長階段進入成熟階段,隨著項目的投產運營以及設計項目市場化程度逐步提高,對既掌握創意與設計理念,又具有一定實踐技能的中端人才的需求數量逐步增大;隨著文化創意產業市場的日趨活躍,產業集群的日益成熟,分工的不斷深化,信息和智能技術的融入,產業的轉型升級,對人才的需求結構又將相應發生很大改變。可以說,區域產業集群所處的不同發展階段對于其人才結構具有決定性作用,而人才需求結構的變化與調整成為影響區域內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與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要與產業集群實現動態的時空對接,才能使人才培養工作緊扣產業的人才需求變化,充分彰顯高職教育服務產業、服務區域經濟的特色。
二、文化創意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的發展態勢分析
如今,我國文化創意產業正進入“升級版”的轉型與融合發展新階段:主體數量不斷增加、市場日趨活躍,形成了“內部轉型升級、外部加速融合”的“內外雙升”發展態勢③。從內部而言,產業內各細分領域之間的貫通融合需求更加緊迫,形式更為多樣,進而形成了產業突破發展的內生動力;從外部而言,在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向各行業飛速滲透的條件下,在科技快速迭代的基礎上,以創新、創意、創造為特征的文創產業已開啟“換腦再造”。無邊界融合、無邊界滲透、無邊界輻射將使文化創意產業以一種新思維方式打造新發展模式,來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產業結構高級化進程的實現。國務院在《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指出,促進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優化發展對推進社會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并形成創新驅動模式具有重要意義。到2020年,我國要實現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的先導產業作用更加強化的目標,基本建立產業全方位、深層次、寬領域的融合發展格局④。目前,北京、上海、廣東、云南、湖南等省市的文化產業GDP占比都已超過5%,文化產業已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江蘇、浙江、陜西等省份也明確要將文化產業打造為支柱產業。這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
三、基于區域文化創意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的專業群建設探索
1.以傳統核心專業為基礎,產業業態新發展為牽引,調整專業群“融合”布局。隨著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發展日漸成熟,其內部的專業分化越來越深入,勞動分工也越來越細密,形成不同的崗位群,同時,可提供的崗位越來越多,這對于不同層次人才的專業化程度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隨著文化產業集群的進一步發展,尤其是產業轉型升級,集群內部逐漸派生出新的產業形態以及子產業,人才需求日趨多元,結構日益復雜。因此,高職院校文化創意設計專業群應以傳統核心專業為基礎,密切跟進其周圍衍生出的新專業,緊密跟蹤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及其內部產業形態的發展,將“衍生” 和“融合”作為專業群內部的一種自我組織和自我進化的模式來調整專業群布局,才能使得專業群更加富有生命力。如筆者所在的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院”)文化創意設計專業群就是在核心專業——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基礎上,結合常州市特色產業——動漫創意、文化旅游、休閑娛樂、媒體傳播、發行印刷、廣告會展六大“核心文創產業群”的轉型升級態勢,通過專業的交叉復合、衍生重組,將專業群調整為空間創意與環境藝術、廣告創意與媒體藝術、形象創意與影視藝術三個專業小群組,從而使群內每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更聚焦,定位更富有區域特色。以這種方式構建和調整的文化創意設計專業群能在人才支持、技術服務、產業轉型升級引領等方面反哺產業集群,更加有力地促進與驅動產業集群的進一步發展。
2.以文化創意產業聯合創新服務平臺為依托,逐漸提升專業群“融合”能力。科技創新支撐、創意設計驅動是深化產業內涵的重要手段。高職院校文化創意設計專業群可通過與區域內文化創意產業優勢平臺對接,搭建文化創意產業聯合創新服務平臺作為專業群建設的協同創新與資源整合展示交互平臺及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展覽展示平臺,引導創新資源向產業集群集聚,推動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共性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形成專業群的融合能力與競爭優勢,為推動區域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發展插上翅膀。以我院為例,對接常州國家、省市級文化創意產業優勢平臺成立文化創意設計研究所,設立多種形式的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研發中心、設計中心和技術中心等,搭建源頭創意平臺、創意技術支撐平臺、創意運營平臺、創意綜合服務平臺,吸納行業企業專家、校內教師骨干組成跨界融合的研究團隊,聯合進行技術開發與科研攻關。在文化創意設計研究所的效用發揮出來后,與全國標識行業知名企業——江蘇超凡標牌設計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超凡標識設計研究院”校企研發聯盟實體功能平臺,這種新型合作模式不僅提高了校企雙方的自主創新水平,促進了資源整合和協同創新,更能夠推動專業群內各專業之間的良性互動、有效支撐與融合發展。
3.以產業工作站為龍頭,建立智慧互聯型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網絡與創業創新項目庫,壯大專業群“融合”基礎。產業工作站不僅可以承擔生產性和教學性的實踐教學基地的任務,為師生的教學性和生產性實踐提供充分完備的融合平臺,更是文化創意設計專業群對接產業集群的窗口與產學研用的創新前沿陣地。產業工作站通過與區域文化創意產業集群重要項目的合作來建立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網絡渠道和項目庫,推動“互聯網+”時代區域文化創意產業集群智慧互聯型的產業生態系統建設,不僅可以擴大區域品牌和相關企業品牌的社會影響力,而且可以孵化出一批學生創業實體,促進校企間的集成、協同和動態演進,為專業群的深層次發展壯大基礎。我院設立了“紅星美凱龍輕院設計工作站”“自然風設計工作站”等產業工作站,與國家廣告產業園靈通基地合作開展的綠色展具系列研發、與環球動漫嬉戲谷合作開展的主題公園現實與虛擬結合環境藝術設計研究等一批創新項目都建設成校企產學研用的網絡渠道及項目庫,在此基礎上企業成功申報多項發明專利并投入市場。學生“常州青楓公園標識導向系統研究”“基于常州地域文化的公交站臺設計”等十多項創新項目通過江蘇省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驗收,學生“紅色主題旅游文化紀念品原創設計咨詢中心”“個性化裝飾服務工作室”“NEXT智能家居設計工作室”等創業實體項目獲得江蘇省創新創意創業經費資助,學生創業實體常州橙果廣告有限公司負責人王輝獲得常州市創業典型與感動江蘇十大人物稱號。
4.以行業協會和產業聯盟為支撐,通過合作共享模式構建專業群 “融合”發展共同體。行業協會、龍頭骨干企業、高校是區域文化創意產業集群轉型升級時期形成品牌核心競爭力、提升產業內涵、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聯盟與利益共同體,文化創意設計專業群要通過與行業協會、產業聯盟合作共享模式開展教育培訓、品牌營銷、商業模式推介等活動來激發專業群內部活力,構建專業群融合發展的共同體優勢。如我院積極開展與行業協會和產業聯盟協作,成為江蘇省室內裝飾行業協會、常州市美發美容行業協會等多個省市級行業協會的副會長單位,直接參與了多項行業、職業資格標準制定,參與常州市建筑設計研究會、常州大成裝飾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常州室內裝飾手繪大獎賽等區域性重大賽事,均取得了熱烈的社會反響,這一系列舉措使得專業群內各專業的共同體優勢得到了有效彰顯。
[注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進一步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的指導意見(工信部企業[2015]236號)[Z].
2015-07-10.
②劉霞.基于產業鏈的高職專業群建設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3):36.
③金晶.文化創意產業:服務需求 蓄勢突破[N].經濟日報,2015-07-22.
④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務院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10號)[Z].2014-
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