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產能過剩問題已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化解這一問題的重要步驟在于為下崗職工創造再就業機會,提高再就業職工的勞動技能。為此,要整合培訓資源,靈活安排培訓時間和培訓方式,調整培訓地點,制定靈活的學分制度,在培訓中加強創業教育,從而深化教育供給側改革,創新職業教育方式,提升職業教育和培訓的有效性,促進下崗職工順利再就業。
[關鍵詞]產能過剩 教育培訓 人員安置
[中圖分類號]G7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21-0030-01
當前,產能嚴重過剩成為我國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諸多問題的根源。化解產能過剩矛盾已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工作的重點,在此過程中必然產生大量的職工安置問題。妥善解決職工的安置與就業問題,不僅關系到化解過剩產能目標任務的順利完成,也關系到職工的切身利益和社會穩定大局。2016年2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鋼鐵和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以實現脫困發展的相關政策文件,提出將統籌對地方過剩產能人員進行分流安置并給予獎補,通過挖掘企業內部潛力、內部退養等方式,著力做好職工安置工作,努力減少下崗工人數量。在落實好國家關于做好職工安置的一系列政策基礎上,既要努力為職工創造再就業的工作機會,也要充分發揮教育培訓在過剩產能人員安置中的作用,提高職工自身的能力和水平,為他們創造更大的再就業空間。
當前,大量需要再就業的職工由于職業技能有限,被限制了再就業的可能性,而他們需要通過培訓掌握新技能的需求又無法得到有效滿足。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有:主流的學術型職業教育體系“門檻太高”,往往只招收應屆生;部分學校實行全日制學制,授課時間不夠靈活,再就業的職工無法邊工作邊接受培訓;授課點距離太遠,導致時間成本過高;再就業職工的擇業方向尚不明確,很難通過一個專業的培訓就找到適合自身的職業方向;學分制度不夠靈活,難以同步拿到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等等。因此,要深化教育供給側改革,創新職業教育方式,提升職業教育和培訓的有效性,讓這部分職工通過掌握新的技能來盡快實現再次就業,為此建議:
一是整合培訓資源,靈活安排培訓時間和培訓方式,貼近再就業職工的實際情況。建議盤活主流職業教育資源,破除入學門檻,盡量吸納再就業職工進入職業教育體系。要合理安排培訓時間,為職工提供晚上授課和周末授課的選擇,讓再就業職工能夠邊打工養家、邊上學培訓。要靈活確立培訓方式,對于講授基礎知識及理論知識的課程,可以采取網絡培訓、在線學習等更加便捷高效的培訓方式。
二是調整培訓地點,方便再就業職工。建議參考教育培訓機構的連鎖經營模式,由職業院校在產能落后的工業園區等相對集中區域開設集中教學點,采用夜校或周末教學的方式進行職業培訓。可考慮主要由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共同出資,緊密結合園區的產業與企業需求設計培訓課程,由園區內企業為培訓提供學習場地和實訓場地;對于擔任培訓教師的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可根據市場價折算為員工教育培訓費用。
三是制定靈活的學分制度。建議教育部門加快推進更為靈活和有彈性的學分制度,使得再就業職工在獲得技能的同時,通過累計的學分獲得學歷。要完善“學分銀行”等靈活的學分制度,進一步促使學生在取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獲取職業資格證書。建議由政府為再就業職工提供“學習卡”,內含若干學時。職工在接受培訓時,可以通過學習卡試聽相關培訓課程,進而主動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培訓項目。
四是在培訓中加強創業教育。在對再就業職工的培訓中,要加強創業教育,突出對職工的創業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實踐能力的培養。有條件的培訓機構可開設創業教育、創業實訓的相關課程,并通過案例剖析、知識講座、企業家現身說法、宣傳再就業職工創業事跡等多種方式,增強創業教育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提升創業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