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中學步入大學的新生,在思維方式、學習習慣、自主能力等各方面還不成熟,“學長引導”制對理順新生的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都能起到突出的作用。高校應從大二學生中選擇品行端正、學業優秀、善于溝通,且愿意提供服務的學生擔任引導學長并對他們進行培訓,在向新生分配引導學長時考慮專業、地域、性別、性格等因素,引導學長也要適時進入角色,掌握引導的頻次和方式,使大學新生更快地適應新環境,積極融入大學生活。
[關鍵詞]大學新生 學長引導 引導教育
[作者簡介]劉娜(1983- ),女,河北定州人,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宋艷華(1980- ),女,河北衡水人,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河北 唐山063000)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21-0118-03
“學長引導”制是指從大二學生中選擇成績突出、品行端正、善于溝通的學生,作為新生的“引導學長”,從新生入學那一刻開始,就對新生進行引導幫助。和輔導員、專業教師等不同的是,引導學長和新生年齡相當、經歷相似、身份相同,因為思維方法、性格特點有很多類似之處,而且了解大學的學習和生活,由引導學長配合輔導員、專業教師進行新生教育,能夠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一、實施“學長引導”制的意義
(一)對大學新生的意義
“學長引導”制對理順大學新生的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都能起到突出的作用。
首先,在生活上。引導學長大部分是大二學生中開朗活潑、積極活躍的學生。這些學長非常熟悉學校的規章制度和學院的運行模式,對于學校的社團活動頗有心得,還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有這樣的引導學長的指導,新生能夠在短時間內熟悉學校的規章制度,能夠有選擇地參加社團活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其次,在學習上。由于大學強調的是自主學習、自我管理,缺少了老師的監督,新生更需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思維方式。經過自薦、篩選、培訓之后的引導學長,在專業學習方面都比較突出,作為“過來人”,他們可以將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體會傳授給新生,幫助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的學習氛圍。
最后,在心理上。由于剛進入大學,大部分新生心理上會出現明顯的焦慮感,不知道怎樣解決好學習、生活、交際上的問題,很多同學會因此產生孤僻、寂寞的心理。引導學長既可以作為朋友,傾聽新生的心聲;又可以作為導師,給新生有效的疏導。
(二)對引導學長自身的意義
引導學長在服務新生的過程中付出了寶貴的時間,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單方面付出,在幫助新生的過程中,引導學長也能夠從中得到更多的收益。
首先,引導學長的經歷進一步得到豐富。在和新生交流的過程中,引導學長不僅要回顧總結自己一年前的經歷,還要思考更多的從沒遇到過的問題。這使他們的內心更加豐富,如在以后的學習工作中遇到類似情況,他們更能夠從容應對。
其次,自信心得以增強。輔導員和專業教師要從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進行評估,選擇適合的學生擔任引導學長。因此,最終能夠成為引導學長,本身就證明這樣的學生有非常高的綜合素質。而在與新生交流的過程中,將自己的經歷、心得介紹給新生,得到新生的效仿和肯定,同樣有助于引導學長自信心的增強。
從迎新工作到入學教育,從專業學習到社團活動,“學長引導”制都能在新生教育和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加快“學長引導”制的推廣和發展,對提升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將產生很大的幫助。
二、“學長引導”制實施步驟
(一)選擇引導學長
實施“學長引導”制,最初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就是選擇引導學長,而在大二學生中選擇愿意且有能力提供引導的學生并非易事。
首先,要在大一年級快結束的時候,就對學生介紹“學長引導”制,讓學生們了解這一制度的目的、意義,需要引導學長做的工作,以及引導工作對下一屆新生、引導學長自身會帶來什么樣的幫助。待學生們對制度有了充分了解之后,再組織自愿報名。
學生自愿報名之后,要由專業教師和輔導員合作,對學生進行初步篩選。篩選時應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如學生的溝通能力、專業知識、性格特征、課余時間是否充裕等。綜合考慮這些因素后,初步挑選出略高于最終需要人數的“預備”引導學長。
接下來,由經驗豐富的輔導員和專業教師對“預備”引導學長進行培訓,詳細介紹引導學長的職責、引導的目的,讓他們對未來一年的引導學長生活所需付出的時間、心血有充分的準備;同時,還要培訓一些溝通的方式和技巧、必備的專業信息等。
在培訓過程中,可能會發現某些“預備”引導學長不適合引導工作,或者也會有部分“預備”引導學長主動退出,需要輔導員和專業教師再次篩選。而通過培訓的學生,則正式成為引導學長,準備下一步的引導工作。一般來說,一名引導學長輔導4~6名新生效果比較好。
(二)分配引導學長
在確定錄取新生名單之后,就要進行引導學長的分配工作。分配引導學長時,首先要考慮專業因素。一定要保證引導學長和他所引導的新生是同一專業的。很多新生進入學校之后,并不了解自己所學的專業。雖然專業教師會進行相關介紹,但是仍然會有很多新生學生感到迷茫。尤其是開始接觸專業基礎課時,與高中階段完全不同的學習方式讓很多新生無從下手。此時,只有相同專業的引導學長才能了解新生關于專業的疑問,才能更有針對性地提供幫助。
其次,還可以考慮地域因素。如果引導學長和新生來自相同的地區,則會增加他們的親切感,更有助于彼此的溝通。尤其是一些來自農村貧困家庭的學生,剛入學時不適應用普通話交流,可能會有強烈的自卑心理。而這些新生即使遇到問題,也很少會主動尋求幫助。此時,如果有同齡的“老鄉”引導,內心一定會感到溫暖,增強溝通效果。
此外,在分配引導學長時還應考慮性別因素、性格因素等,對于這些因素考慮得越充分,引導效果就越好。
(三)引導教育
新生入學以后,確定好的引導學長也進入了大二。從新生入學開始,這些引導學長就正式進入了角色。
首先,引導學長應參與新生入學的接待工作。一般來說,迎新是由學生會成員輔助學校完成的。但是,由于迎新工作繁重而瑣碎,學生會成員很難照顧到每位新生的需求,輔導員更是分身乏術。而此時的新生初次踏入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又要面對繁雜的入學手續,內心的無助可想而知。據了解,每年都有新生來到學校,入學手續還沒辦完,就對學校產生強烈不滿,甚至直接退學的情況。引導學長參與迎新,不僅可以減輕輔導員、學生會的工作量,還可以充分有效地幫助新生,讓他們一入學就對學校形成良好的印象,進而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嶄新的大學生活。
在新生入學的第一個月,應該經常組織引導學長和新生見面。此時的新生正式步入了大學生活,他們原有的生活習慣、處事方式、學習方法、思維形式,都或多或少地有不適于大學生活的地方。有些新生初次離開家庭,難以適應集體生活;有些新生習慣了中學“細嚼慢咽”的教育形式,跟不上大學的課程進度;有些新生對專業缺乏了解,產生抵觸情緒;有些新生由于生活的轉換,產生各種心理難題。引導學長在這段時間多和新生見面,有助于解決他們的疑問,緩解他們的壓力。
待新生逐漸適應大學生活以后,引導學長和新生的見面次數就可以相應減少,直到第一學期期末考試前一個月。對新生來說,大學期末考試是完全陌生的概念。與中學時期的考試不同的是,大學教師一般不會帶領深入復習,而新生自主學習能力還比較差,會產生一定的壓力;還有一些新生對大學的考試形式不了解,認為不過是走過場,缺乏足夠的重視。這就需要引導學長出面,解開新生關于考試的疑慮,使他們放松心態、積極應對。需要指出的是,引導學長同樣面臨考試的壓力,因此不適宜占用他們太多的時間從事見面活動。
由于各個專業、班級不同,除了上述關鍵時間點外,還有其他需要引導的時間,輔導員和專業教師應針對具體情況展開設計。
(四)信息反饋
在引導教育的過程中,為了保證引導效果,教師應該回避,把交流的時間留給學生。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完全放棄對“學長引導”實施過程的了解和掌控。實際上,輔導員和專業教師應該隨時了解引導學長和新生溝通的情況,以便掌握大局;如有必要,也可以隨時對制度進行調整。
這就需要建立信息反饋制度。每次和新生見面后,引導學長都應該將情況反饋給教師,由教師總結出新生關心的主要問題、面臨的困難,研究科學的解決方式,以便隨時指導引導學長的工作,同時為下一批引導學長培訓提供素材,并提高和改進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
(五)制度傳承
在“學長引導”制實施近一年以后,新生在學長的指導下,會基本適應大學的生活;引導學長也即將進入大三,面臨畢業和工作。這意味著一個周期的“學長引導”制就此結束。
引導學長在一年的引導過程中付出了努力,應該受到學校的鼓勵和感謝。學校可以給引導學長們頒發證書,對表現優異的引導學長給予獎勵。這樣的舉措,既是對引導學長工作的認可,也是對下一屆引導學長遴選活動的推進。
一年以來的親身經歷,會使新生充分了解“學長引導”制。因為接受了引導學長的幫助并從中受益,這些學生更愿意幫助下一屆新生,并從中獲得樂趣。同時,他們也會從學校對引導學長的表彰中有所觸動。此時,學校可以抓住契機,展開下屆引導學長的報名工作,將“學長引導”制作為一種常規制度傳承下去,使一屆又一屆的學生從中受益。
三、實施“學長引導”制的關鍵點
(一)引導學長的選擇
引導學長的選擇是實施“學長引導”制最為重要的一步。引導學長對于新生來說既是伙伴,又是榜樣,他們的品質對于新生的成長至關重要。在選擇引導學長時,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把關:
1.品行端正。大學生還處于思想養成階段,尤其是新生,個人的思想和行為極易受到外界影響。學校為他們選擇的引導學長首先應該是品行方面的典范,這樣才能保證向新生傳遞正確的價值觀。
2.學業優秀。學習是學生的主業,尤其在當今的經濟形勢下,學生面臨很大的就業壓力,學業上的成就能為學生的人生發展提供助力。除了教師之外,新生對學業的關注很大程度靠引導學長的指導。一位學業優秀的引導學長,能夠在新生專業知識、學習方法等各方面提供幫助。
3.善于溝通。善于溝通是做好引導工作必不可少的一條。“學長引導”歸根到底是通過新生和學長的溝通實現的。能夠準確理解新生的意圖,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采用有效的方式闡明自己的思想,才能讓新生從心理上認同引導。
(二)引導教育的頻次
引導教育的頻次取決于新生的需求。一般來說,在新生入學之初,引導學長和學生見面的頻率應該較高,以便為新生提供更多的指導。隨著新生逐漸適應大學的生活,就應該逐步減少引導的次數,直至大一即將結束時完全取消。但也不能機械地按此設計,而應根據專業、班級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比如,某些專業強調大一學生考取職業資格證書,那么在報考之前,就可以安排引導學長進行輔導。再比如,某班級發生了一些突發事件,學生心理波動很大,就可以讓引導學長配合心理輔導老師進行疏導。總之,一切從新生的需要出發,輔導員和專業教師應認真觀察總結,切實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
(三)引導教育的形式
“學長引導”制實施之初,需要輔導員和專業教師進行組織,讓引導學長和新生面對面溝通,這樣的方式更直接、親切、有信服力,能夠拉近引導學長和新生的距離。
經過一段時間的面對面交流,引導學長和新生對彼此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就可以選擇更為便捷的溝通方式,比如電話聯系、網絡聯系等,可以不拘泥于形式,不需要太多的客套話,這樣不僅能夠節省時間,更能夠讓雙方敞開心扉、坦誠相待。
不過,在選擇面對面溝通之外的聯系方式時,需要引導學長的大力配合。電話、電子郵箱等個人信息,一些引導學長可能不愿對外公布;新生的問題五花八門,隨時隨地都可能出現新情況,而過于頻繁的聯系可能會對引導學長的生活和學習造成很大的困擾。因此,實施“學長引導”制時,掌握好引導學長同新生之間交流的頻次和形式是非常必要的。
[參考文獻]
[1]戈鵬,吳洛嬋.大學新生定向輔導理論研究[J].科教導刊,2015(32).
[2]侯燕,費擁軍.實施學長輔導計劃的意義及其科學運用[J].教育與職業,2014(18).
[3]王莉.高校新生“學長輔導計劃”的可行性探研[J].文教資料,2009(8).
[4]林燚寧.澳大利亞高校的學長輔導計劃及啟示[J].廣西教育,2015(39).
[5]趙蘭蘭.“學長引導制”與新生教育管理[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5(3).
[6]王蕾,張恒升,劉肖.運用學長制解決大學新生適應問題的探索[J].大學:學術版,2011(7).
[7]魏玲,代妮娜,楊芳芳,等.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學長制度的運行與探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
[8]白勇,閆虹庚.論學長制在大學新生適應教育中的作用[J].高校輔導員,2012(2).
[9]許靖.學長制與民族地區高校大學新生“三自”能力培養探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3(8).
[10]李玉宏.高校新生“學長制”管理模式探析[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