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利用網絡來引導、服務、管理大學生的課外生活越來越受到重視。文章通過調研的方式體察網絡對大學生課外生活的影響,并從改善和加強大學生課外生活管理角度出發,提出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大學生科學安排課外生活;打造校園文化,豐富大學生課外生活內容;有效利用網絡,搭建大學生課外生活信息平臺;凈化網絡環境,弘揚正能量網絡文化等應對策略。
[關鍵詞]網絡 大學生 課外生活
[作者簡介]楊益(1981- ),女,四川德陽人,樂山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學生科科長,講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四川 樂山 61400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四川省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網絡與大學生課外生活管理研究”(項目編號:CJF14025)和2015年樂山師范學院項目“網絡對大學生課外生活的影響研究”(項目編號:HX1508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21-0116-02
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課題組通過網上問卷及訪談的方式邀請四川省部分高校的300名在校大學生參與調研,了解網絡對其課外生活的影響,并從如何利用網絡來改善和加強大學生課外生活管理角度進行深入分析,為大學生的課外生活提供建議。
一、調研概況
調查問卷和個別訪談是此次調查收集資料的主要方式,結論分析以調查問卷為準,個別訪談作為數據分析過程中的重要參考。課題組選取了四川成都、樂山、攀枝花、內江、達州的5所高校,在每所高校隨機抽取3個院系,在每個院系中隨機抽取20名大學生。調研回收問卷255份,有效問卷235份,有效率為92.5%。參與調查的學生,按民族劃分,有212名漢族學生,23名少數民族學生;按性別劃分,男生101人(42.9%),女生134人(57%);按家庭來源劃分,農村156人(66.3%),城鎮36人(15.3%),城市43人(18.2%)。按專業構成劃分,人文社科類124人(52.7%),理工農醫類111人(47.2%);按年級劃分,2012級53人(22.5%),2013級56人(23.8%),2014級65人(27.6%),2015級61人(25.9%)。
二、網絡對大學生課外生活影響分析
課題組運用SPSS18.0統計數據, 并結合訪談內容進行分析。
(一)網絡對大學生課外生活時間安排產生的影響
在235份有效問卷中,41.28%的參與調研大學生認為自己的課外時間是比較充裕的,只有13.19%的大學生認為課余時間不夠;有68.94%的大學生認為自己能合理安排課外時間,17.2%的大學生認為自己不能合理安排課外時間。在課外時間的利用上,上網以78.72%的高比例占據第一位,超過傳統的看書(77.45%)和運動(22.98%),大學生每周花在網絡上的平均時間為10~18小時。只有7%的大學生認為網絡對其課外生活安排沒有影響,而有49.79%的大學生認為網絡對其課外時間安排的影響較大。
(二)網絡對大學生課外生活產生的影響
1.網絡對大學生課外生活方式產生的影響。調查發現,大學生的課外生活方式因網絡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聊天工具取代了電話、電報、寫信,成為大學生聯系的主要渠道,彼此的距離因此拉近;大學生不再單純依靠傳統媒體來獲取信息,網絡可以給他們提供任何想要的資訊;網絡購物的興起,讓大學生們足不出戶就可以買到各種生活學習用品;獲取知識也不再僅僅通過課堂、圖書館、書店等途徑,網絡給大學生帶來了豐富的知識。
2.網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方式產生的影響。大學生涉世未深,人生閱歷尚淺,交往面也較狹窄,而網絡改變了其交往、交流的方式。通過網絡,大學生可以發布和獲取各類信息,也可以與陌生人進行遠距離的問題探討和交流,進而接觸到世界各地的民族文化、風俗習慣,豐富人生閱歷。
(三)網絡對大學生課外學習產生的影響
大學生在課外學習中更加注重使用網絡教育資源。調研發現,有48.09%的大學生認為網上的教育站點不錯,有25.11%的大學生認為網上的教學信息豐富、更新及時、交互性強。網絡改變了大學生的求學方式,成為大學生尋找學習資料的首選。調研顯示,在專業學習中,有85.7%的大學生在遇到不懂的問題時,會通過網絡尋找答案,而找老師解答的大學生只有21.5%。網上開放性的教學資源拓展了大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為其課外學習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平臺,但目前的網絡教育資源仍然有需要加強的方面,正如調研所顯示的,有71.91%的大學生認為應加強網絡上課外知識的資源補充,有57.45%的大學生希望加強慕課建設。
(四)網絡對大學生課外活動產生的影響
調研顯示,49.79%的大學生認為網絡對自身課外生活影響較大,只有2.98%的人認為沒有影響。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海量的信息,為大學生的課外生活提供了多樣選擇,調研對此進行了佐證,有44.26%的大學生認為網絡充實了大學生活,36.17%的大學生認為網絡可以幫助其發展個人興趣,而這些都能夠促進大學生的專業學習,豐富大學生的課外生活。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在豐富大學生課外生活的同時,也帶來一些消極影響。調研顯示,僅有3.4%的大學生認為網絡沒有對其產生負面影響,而有41.28%的大學生表示網絡對其課外生活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其中,88.51%的大學生認為沉迷網絡導致出現睡眠障礙、體力透支,68.51%的大學生認為長時間上網使學習成績下降,學業荒廢,54.04%大學生認為上網會影響人際關系。
三、策略及建議
(一)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大學生科學安排課外生活
大部分大學生的心理是比較脆弱的,因此,高校應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放到非常重要的地位,注重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疏導,多一些鼓勵和鞭策,搭建師生之間有效溝通的平臺;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開設心理學課程或系列講座,積極開展個體心理疏導;舉辦“5·25心理健康日”教育活動,讓大學生在與朋輩的交流中更好地認識自己,學會自我調節,預防其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只能在虛擬網絡中尋求安慰的情況;通過開展“三走”系列活動,正面引導大學生走出寢室、走下網絡、走向操場,科學地安排課余時間。
(二)打造校園文化,豐富大學生課外生活內容
校園是大學生課外生活最重要的場所之一。高校應提供優美的校園環境,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讓大學生充分感受到大學的氣氛。高校應加大第二課堂的建設力度,在校園內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開展高水平的學術科技競賽,以賽促練,調動大學生對學術研究的興趣,鼓勵大學生通過網絡參與課外學生科研競賽和就業創業活動,調動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有效利用網絡,搭建大學生課外生活信息平臺
傳統的教育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大學生的學習生活需求。網絡教育擁有更充分的信息,適合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也為大學生課外合作化學習提供了更好的條件。高校教育工作者應正確認識網絡教育,充分發揮校園網的寓教于樂功能,針對不同的教育內容開設別具特色的專業網站,增強知識性、實用性和趣味性,使校園網成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在道德、學業、思想、情感上主動溝通交流的平臺。如易班網、慕課等新型教育載體,不僅能豐富大學生的課外生活,而且還能夠消除傳統教育中存在的溝通障礙,做到知己知彼,為下一步的教育工作提供參考,同時也能給大學生提供實習實踐平臺,使其合理規劃課外時間,進一步拓寬課外學習渠道。
(四)凈化網絡環境,弘揚正能量網絡文化
大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弱,高校教育工作者應加強規劃,管理大學生的上網行為,通過日常教育,幫助大學生認識到網絡只是一種協助學習、生活的工具,指導大學生合理安排上網時間,實現有目的、有意義地上網。全社會應樹立強烈的責任意識,加強制度建設,由政府管理部門和相關社會團體對在網絡上發布的信息進行篩選,弘揚健康、文明、正能量的網絡文化,使大學生更多接受到來自網絡的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張春,戚杰強.互聯網對大學生思想行為的影響及啟示[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
[2]王希愷.南京大學生課外生活現狀調查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08(21).
[3]劉歡.當代大學生課外生活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淮陰師范學院教育科學論壇:大學生論壇,2010(Z2).
[4]張瑜.社會網絡視角下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1).
[5]李居英.談互聯網對大學生的影響[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S4).
[6]朱志湘.關于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