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的教學功能中世紀就已出現,這也是高校最基本的功能。直到19世紀初期,高校的科研功能才出現。相比之下,教育的社會服務功能出現比較晚,直到19世紀中后期才出現??梢姡咝9δ苁请S著社會發展得以拓展延伸的,因此高校要從社會服務的角度出發,對自身的功能進行重新定位,根據現實需要,高校應該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諧、生態文明五個方面出發拓展服務內容,提高服務水平。
[關鍵詞]五位一體 社會服務 高校功能
[作者簡介]胡星(1981- ),男,江蘇宿遷人,宿遷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江蘇 宿遷 223800)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21-0047-03
教育是社會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的存在是為社會發展服務的。因此,高校應該使自身功能符合社會不斷變化發展的現實需要,以達到為社會服務的最優效果。我國高校應以“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為依據,創新高校社會服務功能,更好地為社會發展服務。
一、高校經濟功能的創新
創新與發展的關系密不可分,這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創新也早就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創新”出現的頻率高達55次之多,并提出“創新驅動”這一概念,以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改變。而高校作為高素質人才的聚集地、科研成果的產出地同時又是創新人才的培養基地,應積極發揮自身的經濟功能,將知識迅速轉化為生產力。具體來說,可從以下幾個領域進行高校經濟功能的創新。
1.創新科研機制,促進科技創新。當今社會已經進入全新的經濟時代,科技創新能力在國家和企業競爭中發揮的作用日益明顯。國家已經意識到科技創新的重要性,高校也應該發揮其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優勢作用,完善自身的科研機制,為科技創新提供充足的保障,提高科研成果產出率,為經濟轉型與發展提供科技支持。高校只有堅持科研體制的創新,才能使科研成果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這就需要高校設法提高科研工作者的工作熱情,深入市場進行調研,根據產業需求及時進行研發,滿足產業發展需要。
2.培育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人才是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是人才結構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因此,高校必須適時健全人才培養機制,把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作為學校重點培養的目標。
第一,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科技人才。高校作為重要的人才培養基地,在培育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方面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從這一角度來看,高校是具有創新精神的科技人才培養場域。面對千變萬化的市場,高校應該用發展的眼光審時度勢,從企業和市場的發展現狀出發,根據人才的市場需求,完善產學研為一體的培養機制。國家在政策上提出了創新驅動,高校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一方面加大科技研發的力度,提升教師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學生的科技創新理念,積極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科技人才,以滿足社會需要。要從教師和學生兩個角度出發,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科技人才,既要為教師提供科研便利通道,鼓勵科技創新,又要結合自身優勢,選擇適合突破的領域,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科技人才。
第二,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經濟管理人才。創新型的經濟管理人才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是所從事行業的領路人,為經濟發展出謀獻策,貢獻著自己的智力。高校有為社會經濟服務的功能,必須把創新型經濟管理人才作為人才培養目標之一,制訂真正適合自身和企業需求的人才培育計劃。
第三,創新產學研合作機制。我國每年科研成果產出很多,但真正能夠進入企業生產階段的卻少得可憐,這種現象直接導致我國企業缺少核心技術。為了解決科研成果對企業貢獻率不高的現實問題,需要企業、學校、科研機構創新產學研合作機制。首先,高校需要加強與企業之間的溝通,準確把握企業的科研取向,確定與企業的合作方向,建立資源共享機制,形成高校和企業共贏的合作機制。其次,高校需要加強與企業的互動,利用信息化手段,快速實現知識的共享,提高高校與企業進行互動的頻率與效率。同時,高校教師應該通過多種途徑參與企業運作,也應該歡迎企業派人到高校進修或者進行科研活動,這對于企業掌握核心技術非常有利,企業通過這種合作模式有所收益,才會增加信心進行更加深入的互助。最后,高校需要與企業攜手加深校企合作的深度與廣度,并設立專門的機構來進行產學研全過程的統一管理,以提高合作模式的規范性。
二、高校政治功能的創新
我國的政治體制決定了高校的政治功能,高校學生的政治傾向對于其將來走向社會后的行為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必須通過發揮高校政治功能,使受教育者堅定對我國現行政治體制的信心。
1.通過發揮政治功能,使受教育者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首先,通過政治教育,讓受教育者了解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意義,提升受教育者的社會責任感。其次,通過發揮政治功能,讓學生準確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涵。最后,通過政治功能的發揮,讓學生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歷程,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將取得最后的成功,也正逐漸得到全世界的普遍認可,是正確的選擇。
2.通過發揮政治功能,使學生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到這一理論體系的存在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了解到它是不斷豐富和完善起來的,本身就是一套經過實踐檢驗的具有創造性的理論成果。高校自身應從經典著作入手,深化對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和基本觀點的研究。其次,要讓受教育者準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并將之付諸行動。最后,要讓學生對這一理論體系充滿自信,認識到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才能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奪取革命、建設、改革的一個又一個重大勝利。
3.通過發揮政治功能,使教育者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首先,高校應該加強政治教育,讓學生對我國的政治制度有一個基本的認知,然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一制度的優勢與特點。其次,加深學生對制度內涵的把握,使學生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以及其他的一些基本制度。最后,在深刻認識的基礎上,分析這一制度在政治、經濟等領域的表現,增加學生對制度的認同感。
三、高校文化功能的創新
文化的影響是持續的、不間斷的,對社會發展起著重要的指引作用。高校在文化強國戰略中有較強的影響力,應通過文化功能的創新促進學生加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了解,優化學生的德與行。
1.通過文化功能的創新,對學生加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價值觀是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高校在發揮文化功能時,學生價值觀的養成是不能忽略的部分。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增強學生的認知與認同。當然,這里的教育不只是相關課程的安排,還應該包括日常有關活動的組織,要豐富教育的形式,以求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2.通過文化功能的創新,迅速優化學生的德行。高校不應只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也應重視學生的德與行。要廣泛開展宣傳愛國主義的教育活動,并且作為道德教育中的核心內容,促進學生形成民族認同感;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使學生形成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觀念;加強受教育者的養成教育,讓受教育者能夠明辨是非;引導學生待人友善,培養自強不息的精神。通過以上的德行教育,不斷提升受教者的道德水平。
3.通過文化功能的創新,促使高校成為文化中心。首先,努力成為文化創新中心。文化創新在文化功能發揮中占據著最為重要的位置,高校應該調動一切能夠調動的力量,動用所有能夠動用的資源,建設一支高素質人才隊伍,建設一個具有特色的科研基地,加強重點學科建設和創新型人才培養,將其文化創新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其次,努力創建成文化傳播中心。這需要高校與企業深度合作,把科研成果迅速投入生產;將創編的文藝作品分享給社會大眾,讓他們能夠接觸到高水平的文化作品;組織專家以多種途徑宣傳優質文化;通過信息化途徑最大限度地向社會開放,加強文化資源的共享等。最后,增加與外界交流對話的機會。高校要將自身的科研成果通過學術論文、國際會議等多種途徑帶到世界的高端平臺上,或者邀請國外專家開展相關講座,進行相關指導,提升自身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四、高校社會和諧功能的創新
社會和諧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全社會必須廣泛參與到和諧社會構建的活動中來。高校作為教書育人的重要場所,可以通過大學生將和諧社會的理念傳播開來,創新其社會服務功能。
1.高校要保障教育公平,從而為實現社會公平做出貢獻。社會公平一直以來都是人們努力追逐的目標,也是社會和諧的重要體現,映射到教育領域就體現在教育公平上。因此,教育社會和諧功能的發揮,也就是要實現教育的公平。社會公平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就是在社會層級流動方面機會均等。知識在社會分層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因此受教育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社會的分層。為了實現社會的公平,首先,應該保證每個學子進入高校的機會均等,目前以分數決定入學名額雖有一些弊端,但是也有效地遏制了不良風氣,同時應該合理分配各個地區的招生名額,保證學生的入學公平。其次,高校應該完善制度,保證每一位學生在校期間都能平等地享受教育資源,堅決杜絕歧視學生的現象,給每個學生平等受教育的機會。最后,高校要在升學和就業上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使每一個學生能平等地獲得繼續深造的機會,平等地享受就業的機會。另外,學校要給予農村學生、家庭困難學生專門的就業指導,幫助他們找到更好的工作,以此促進社會公平。
2.高校要從社會服務創新上來促進社會公平。社會服務是高校的重要功能,應該從全方位入手打造社會服務新模式,提高服務水平。首先,提升高校社會服務水平的出發點是人民的共同利益,這是需要明確的。其次,牢固樹立服務社會的觀念和意識,這樣才能從根源上提高社會服務的水平。最后,從基層開始,把社會服務的工作落實到位??傊?,高校應該從多角度著手,做好社會服務工作。
五、高校生態文明功能的創新
隨著人們對自然環境和生活質量的關注,生態文明逐漸走進了大眾的視野。人類社會已經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而生態文明是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因此,高校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推進生態文明功能創新。
1.高校應該加強學生生態人格的養成教育。生態人格作為一種內化了的精神文化,主要表現為關愛自然,保護生態環境。高校應該通過多種途徑豐富學生生態文明方面的相關知識,完善其知識架構,促進其生態人格的養成,使其主動約束自己的行為,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在日常生活中能主動關心自然,感受大自然之美。
2.高校應該傳授學生生態文明的相關知識。學生只有對生態知識有一定的了解,才會深刻認識到創建生態文明的必要性。首先,高校應該向社會各界傳播生態文明建設的知識,不僅要傳播給學生相關的知識與理念,同時也應該向國家相關部門和普通民眾傳播相關理論。其次,高校應該積極開設發展綠色產業、生態系統保護等方面的專業與課程,讓學生對生態文明有全面、系統的認識。
3.高校應該積極為生態文明相關制度進言獻策。制度是在理念不斷地付諸實踐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對進一步指導和約束行為有積極的作用。高校作為專家學者集聚的場域,應該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制度的構建。首先,積極促進決策的深入,宣傳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其次,積極促進考核制度的完善,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干部考核的指標之一。最后,促進激勵機制的建立與完善,并進行實時監督,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
4.高校需要參與到關乎生態文明的行動中來。首先,高校應該利用自己的資源優勢,通過多種渠道、多種途徑參與到實際行動中來。例如,率先培訓相關工作人員,通過生態文明知識的普及,增加辦事人員的知識儲備,提高辦事效率;加強對企業相關負責人的培訓,積極倡導節能減排;參與普及相關知識的活動,提高全社會保護環境的主動性。其次,高校應該發動教職員工、學生開展實際的生態保護行動,通過開展有關生態保護的活動,引導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生活保護,將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做實。最后,高??梢越Y合自身的現實狀況,建設生態校園。
高校不但具有人才培養的義務,還承擔了很多社會職能。隨著社會的發展,高校的社會服務功能引起越來越多的重視,其服務功能也迫切需要創新發展,建立“五位一體”的高校社會服務功能體系,使社會服務能夠產生良好的效果。當然,社會是不斷發展和進步的,高校也應該與時俱進,不斷拓展社會服務功能,以期為社會做出最大的貢獻,實現最大的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楊延東,楊道宇.“五位一體”的高校社會服務功能觀——試論中國高等教育的功能創新[J].教育探索,2015(06).
[2]國務院.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 年)[EB/OL].(2006-02-09)[2015-03-08].http://www.gov.cn/jrzg/2006-02/09/content_183787.htm.
[3]魏俊玲.高校文化建設的內涵、功能及途徑[J].教育與職業,2015(12).
[4]李長春.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工作會議上的講話[EB/OL].(2012-06-02)[2015-03-08].http://www.qstheory.cn/special/2012/llzj.
[5]許淑慧.地方高校提升社會服務功能的對策分析[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3(11).
[6]陳偉鵬.地方新型高校社會服務功能優化淺析——以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為例[J].南方論刊,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