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建設現代航運技術公共實訓基地,是節約航運人才培養成本,提高社會效益,提升航運高端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文章從航運人才發展現狀入手,分析現代航運技術公共實訓基地建設的意義,提出了圍繞“創新一個機制、打造三個中心、搭建三個平臺”三大核心任務,建設區域共享型現代航運技術公共實訓基地的思路,以及具體依托職教集團,構建產教深度融合運行機制;優化實訓體系,打造國際一流航運技術實訓基地等建議。
[關鍵詞]區域共享型 現代航運技術 公共實訓基地 一帶一路
[作者簡介]劉紅明(1968- ),男,江蘇靖江人,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副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為經濟理論與政策、高等教育。(江蘇 南京 211170)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5年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項課題“‘現代學徒制’下高職實訓基地管理模式的改革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5JSJG325)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21-0060-04
據國際海運組織分析,世界貨物貿易中90%以上是通過海運實現的。我國海上運輸承擔著90%以上的國際貿易和50%以上的國內貿易運輸任務,有力地支撐了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然而,近年來全球航運業舉步維艱,港口貿易慘淡蕭條。在整個大產能宏觀周期的底部,航運經濟沒有最低,而是一直呈現L型底部趨勢,市場復蘇遙遙無期。在全球經濟持續疲軟、國際貿易增長乏力和地緣政治復雜多變的大背景下,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促進了航運產業升級和產業鏈上下游垂直整合,推進了國家產業政策健康發展,也給中國及沿線國家港口貿易注入了新的活力。
航運業是緊密服務“一帶一路”戰略的執行者。為適應航運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推進航運現代化,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應實施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動政府、行業、企業和院校資源開放共享,為行業、企業提供先進的航運技術教育培訓、技術服務以及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因此,建設現代航運技術公共實訓基地,是節約航運人才培養成本、提高社會效益、提升航運高端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
一、現代航運技術公共實訓基地建設的意義
(一)提升國際化高端航運人才競爭力的需求
近年來我國船員隊伍日漸龐大,截至2015年底,全國注冊船員1349492人,其中海船船員638990人,內河船員710502人,分別比2010年增長207.85%、187.42%和236.51%,船員隊伍規模位居全球第一;全國擁有船員培訓機構81家,全年各層次航海類院校招生總數23564人,其中本科5280人、大專14653人、中專2828人、兩年制740人、非航海工科63人。
然而,只有10%左右的優秀船員能夠打入歐美船東的市場,這與菲律賓等國相比差距較大,同時中國外派船員主要服務在散雜貨船,占輸出總量的80%左右,而技術要求高、工資待遇好的船型,中國船員很少能涉及,船員的國際競爭力一直無法提高。高端航運人才的缺乏導致我國航運業總體國際競爭力水平較弱,尤其是全球航運業至今仍未擺脫金融危機帶來的困境,2008年以來整體進入了一個較長時間的低迷狀態,航運需求增長緩慢、航運運力供給持續過剩的供需矛盾仍較突出,航運業面臨嚴峻的市場挑戰。實現轉型升級,提升國際競爭力,培養高端航運人才是迫切需要解決的燃眉之急。
(二)推進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手段
“一帶一路”戰略繼承了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合作、共贏理念,以海陸運輸通道為紐帶把眾多國家和地區聯系起來,形成以基礎設施建設為核心的互聯互通。沿線60多個國家、數十億人口,經濟發展潛力巨大,這些國家之間的經濟融合和相互促進,以及陸上“一帶”與海上“一路”的互聯互通,為全球海運業發展帶來巨大需求。同時,“一帶一路”戰略致力于基礎設施、貿易、金融等領域的全方位合作,在項目、資金等方面為航運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一帶一路”戰略為航運業復蘇乃至國家經濟發展增加了信心,也對航運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我國應全面提升船員隊伍的總體素質和專業綜合技能,培養和保持優質的船員資源,為全面建設海洋強國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三)STCW國際公約履約的要求
航海是實踐性很強的職業,實踐訓練是航海職業核心素質形成的最基本條件。1995年,國際海事組織(IMO)制定、頒發了《海員培訓、發證和值班標準國際公約》(STCW78/95公約),重點突出“船舶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我國是締約國和首批履約國,2004年,中國國家海事局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海船船員考試評估和發證規則》(交通部令[2004]6號),簡稱“04規則”,規范了船員培訓和適任評估。建設現代航運技術公共實訓基地,正是為了更好地滿足STCW公約以及我國海事主管部門對船員實操技能評估的要求。
(四)區域經濟發展對船員終身教育的新路徑
進入新世紀以來,全民學習、終身學習已成為社會進步和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應發揮專業和現代航運技術實訓基地優勢,充分利用政府和行業的政策引導作用,加快船員終身教育體系構建,實現由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轉變,由在校學生為主體向全體社會成員為主體轉變,由滿足單一學習需求向滿足多樣化學習需求轉變,建設區域共享型現代航運技術實訓基地,服務船員終身教育,完善培訓設施和師資條件,積極拓展船員培訓項目,為高中應屆畢業生、航運企業員工、社會人員三類人群提供從支持級到管理級、從短期培訓到學歷教育、從技能鑒定到知識更新全方位的船員教育服務,貫穿法規所允許的船員職務晉升全部路徑,形成完備的船員終身教育體系。
二、現代航運技術公共實訓基地的建設思路
以培養高端應用型航運人才、服務海洋運輸產業轉型升級為目標,對接國際標準,校政行企合作共建機制靈活、體系完備、設施一流、管理先進、開放共享的航運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我國航運人才培養示范基地、“一帶一路”戰略應用型航運人才開發研究基地。
緊緊圍繞“創新一個機制、打造三個中心、搭建三個平臺”三大核心任務,建設區域共享型現代航運技術公共實訓基地。組建全國航運職業教育集團,發揮行業宏觀調控、政策引導和標準引領作用,建立政策導向的行業助推機制;發揮集團優勢,探索實踐集團內多主體參與、多渠道投入、多層次合作的實訓基地共建共享模式,形成產教一體、良性互動、持續發展的運行機制。以世界一流海事大學為標桿,對接職業崗位需求,校企合作全面升級建設“航海專項技能實訓中心”“航海職業技能仿真訓練中心”和“實船綜合訓練中心”。利用先進的云計算技術,建成航運人才終身教育、終身服務以及科技創新三大平臺,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式管理、一站式服務的船員終身教育公共服務體系。
以“長三角現代航運技術公共實訓基地”建設為例,可面向國家海洋強國、“一帶一路”、長江黃金水道和江蘇沿海開發等重大戰略,以培養高端應用型航運人才、服務海洋運輸產業轉型升級為目標,圍繞“創新一個機制、打造三個中心、搭建三個平臺”,建設技術性、綜合性和公益性的現代航運技術公共實訓基地(見圖1)。
三、依托職教集團,構建產教深度融合的運行機制
邀請國內外航海及航運服務類職業院校、行業、企業、科研院所和其他社會組織等各方面力量,組建“全國航運職業教育集團”。建立和完善集團內部治理結構及決策機制,提升內部聚集能力,促進集團成員的深度合作和協同發展,營造產教融合的良好組織環境,促進校企深度、廣泛合作。
(一)實行“協作制”運營模式,促進項目可持續健康發展
利用航運職教集團的組織及資源優勢,根據集團內不同企業和院校間的不同技術優勢與利益訴求,按照“統一規劃設計、分項聯合建設,集團內開放共享、聯建者利益分享”的原則,以二級實訓中心或三級實驗實訓室為單位,采用資金、技術、設備、人才以及資源等多種投入形式,把本項目分成各個子建設項目,分別聯合若干企業(包括行業主管部門或協會)和院校,組成聯建單位“協作組”,在平等、共商、互利的基礎上建立項目聯建“平等協商、利益分配、開放共享、協作育人”四大協作機制,通過定期召開協商會議決策、解決、協調重要的建設和運行事項以及發展策略,以“協作制”運營模式促成職業技能實訓資源整合和共建共享,形成項目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長效運行機制。
在職教集團內部,以“協作制”共建開放性的實訓基地為支撐,大力聯合聯建企業和院校開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積極探索校企雙主體育人、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雙導師教學,簽好學生與企業、學校與企業兩個合同,明確學徒的企業員工和職業院校學生雙重身份,形成學校和企業聯合招生、聯合培養、一體化育人的長效機制,切實落實企業在育人環節的主體責任,提高生產、服務一線勞動者的綜合素質和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實現校企“協作育人”。
(二)擴大國內外開放共享,服務國家“走出去”戰略實施
積極發揮實訓基地的示范引領作用,除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終身學習、終身服務、科技創新三大共享平臺以及開放共享機制建設,實現本基地資源在集團內充分開放共享外,利用職教集團的組織優勢和行業影響力,積極聯絡國內外、境內外院校或組織,合作召開國際性會議,開展國際學術交流、合作研究、職業培訓等互訪工作,擴大基地的國際影響力,創造更大的運行效益。
積極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職業教育合作。在政府部門支持下,通過與境外院校合作,敲開東南亞等欠發達地區船員教育與培訓的大門,為航運企業引入新的“人才紅利”。進一步擴大中外合作辦學比例和層次,招收國(境)外留學生;利用項目建設契機,擴大國際交流與合作,引入國際優質資源并消化吸收,推進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借鑒國外案例教學等有效的船員培訓和教學方式,配合“走出去”航運企業,面向當地員工開展技術技能培訓,培養符合航運企業海外需要的本土人才。
四、優化實訓體系,打造國際一流的航運技術實訓基地
從航運人才實踐教學體系的全面構建入手,融合行業、企業以及周邊同類院校的優勢資源共建共享實訓中心,精心打造一個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技術性、綜合性和公益性航運技術公共實訓基地。
(一)構建現代航運技術綜合實訓體系
航運技術綜合實訓體系的構建將緊扣服務產業轉型升級的歷史使命,從促進人才進步和技術發展兩個方面入手,對接船員終身教育、學歷教育以及技術服務三條主線,從教學過程和內容、硬件平臺以及管理體系三個維度,構建現代航運技術綜合實訓體系(見圖2)。
教學過程和內容:對接STCW國際公約和國內船員培訓相關法規,從分析航運業轉型升級對高端應用型航運人才的能力需求入手,分“職業準備、職業準入和職業適任”三大模塊,按能力遞進和課證融通原則優化實踐教學過程和教學內容。
硬件平臺:以最新航運技術發展為引領,細化梳理航海類專業的技術技能要求,按最大共享原則求同存異構建硬件平臺。
管理體系:對接船員終身教育體系,以高新信息技術為主要載體,以開放共享為主要手段,以提升服務效益為核心目標,按公益性原則創新“產學研用”一體化管理體系。
教學過程和內容、硬件平臺、管理體系互相促進、互相支撐,共同打造集教學、科研、培訓、技能鑒定、競賽以及生產六大功能于一身的航運技術綜合實訓體系,培養行業急需的高端應用型航運人才,成為航運企業轉型升級的“助推器”、促進就業的“穩定器”、謀求人才紅利的“催化器”,從人才和技術支撐兩個角度,全面增強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二)校企共建現代航運技術實訓中心
按教學、科研、培訓、技能鑒定、競賽以及生產六位一體的建設理念,重點打造航海專項技能實訓中心、航海職業技能仿真訓練中心以及實船綜合訓練中心等三大實訓中心。
1.航海專項技能實訓中心。聯合知名航運企業,以共建共享企業培訓基地模式,建設液化氣船貨物操作、油船貨物操作、化學品船貨物操作等實訓室,進一步拓展船員特殊培訓項目,建成國內領先、功能全面、開放共享的航海技能專項訓練中心,成為國內船員專項技能培訓和特殊技能培訓領域的品牌。
2.實船綜合實訓中心。校企合作共建專門用于教學實訓的停泊實習船,通過配套碼頭等建設,建立集航海、港口以及港航服務于一身的實船綜合訓練中心,積極拓展航運類實船培訓項目,承接海事局的區域內船員及評估員的適任培訓和評估任務,擴大與海事主管部門的戰略合作,提升學校服務航運行業能力,實現人才培養鏈和產業鏈的高度融合。
3.航海職業技能仿真訓練中心。聯合企業、知名海事大學,通過企業設備投資、合作方技術投資或區域內其他高、中職院校聯建的形式,建設一套體現當今世界航海仿真最新技術的全任務、開放型、高精度以及符合聯合演練模式的船舶操作模擬器、輪機模擬器、船舶智能化機艙、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管理和共享平臺,解決頂崗實習風險大、成本高、容量小、限制多等傳統航海教育的普遍性問題,配套開展虛實結合的智能化機艙二期工程項目,打造集“產學研用”于一身、虛擬現實和實物仿真相結合的國內航海職業教育與培訓示范中心。
(三)“互聯網+教育”打造航運技術三大共享平臺
聚焦航運業轉型升級技術難點,對接船員終身教育體系和我國船員管理體系,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熱點信息技術,線下線上聯動,建成“線上線下教學+綜合實訓”的航運人才終身學習平臺、“評估考證+信息資源管理”的航運人才終身服務平臺、“創新研發+企業技術服務”的航運產業科技創新平臺三大共享平臺。
1.“線上線下教學+綜合實訓”的航運人才終身學習平臺。采用虛擬仿真技術,以航運技術實訓基地實體設備和實訓項目等線下教學資源為原型,重點突破受陸地環境和規則所限,無法按照STCW公約要求實現的綜合實訓項目,開發配套虛擬綜合實訓軟件,完善船員終身教育體系;依托新一代網絡教學云平臺,以泛在學習和混合式教學為核心思想,開發具有MOOC或SPOC特征、涵蓋船員終身教育主要科目的網絡學習課程群。構建“線上線下教學+綜合實訓”學習平臺,服務航運人才終身學習,解決以往航海職業教育中長期存在的設備價值高、運行成本高、安全風險大、學習時間難以保證等難題。
2.“評估考證+信息資源管理”的航運人才終身服務平臺。聯合海事局、船員服務協會進行終身學習平臺建設,在海事局的支持下,有限聯通國家海事局船員電子申報暨綜合信息平臺(船員服務網),以促進信息及時交流和資源充分共享為出發點,以計算機信息技術為載體,開發“船員信息資源管理服務系統”,打造“管理、服務、交流”一體化的航運人才終身服務平臺。
3.“創新研發+企業技術服務”的航運產業科技創新平臺。以“一帶一路”應用技術型人才開發、產業轉型升級、創新研發與社會服務等問題為導向,搭建國際和國內航運技術研究平臺,跟蹤全球航運發展的新理念、新技術、新趨勢和新制度,把握國際航運市場變化的脈搏,發揮航運智庫作用,促進航運技術進步,提升航運業服務“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家戰略的能力。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建設海洋強國的關鍵時期,也是海洋運輸產業發展轉型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產業轉型發展,最直接的動力來源于人才和技術進步。區域共享型現代航運技術公共實訓基地建設研究,正是響應海洋強國、“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對接國際標準,發揮行業企業在高端人才培養、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加大“引進來”“走出去”的開放力度,精心打造的一個服務航運業轉型升級的開放共享平臺,以推進產教深度融合,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技術航運人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 交通運輸部關于進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3號)[Z].2012-02-27.
[2]劉家梅.抓住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機遇大力發展航運教育[J].中國水運,2010(11).
[3]翁偉斌.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內部治理機制:框架與推進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16(5).
[4]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教職成[2014]9號)[Z].2014-08-25.
[5]周如俊.中職國家示范校創建視角下人才培養模式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其建議[J].職教通訊,2015(25).
[6]楊培舉.海濤聲聲入夢來[J].中國船檢,2016(3).
[7]石慶賀.航海院校學生敬業精神培養的實踐策略[J].航海教育研究,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