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過對華南農業大學創業創新教育與實踐的問卷調查,研究農科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的基本特征和影響因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完善農科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工作的對策與建議,包括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構建“教學—實踐—落地—市場”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與實踐體系,打造吸引農業行業創新創業資源聚集的大農業創業生態圈。
[關鍵詞]農科專業 大學生 創新創業教育 創業實踐
[作者簡介]曾璇(1976- ),女,廣東龍川人,華南農業大學創新創業學院辦公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為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與指導;鐘文晶(1982- ),女,江西贛州人,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涉農創業管理。(廣東 廣州 51064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5年教育部高等學校農業經濟管理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教改項目“農業分工、農業創業與農經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項目編號:NJX1527)、2015年度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本科類)一般類教改項目“基于創新創業導向的高校農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jg15006)和2014年廣東高校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基于學科專業背景的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體系研究——以農科專業為例”(項目編號:2014GXJK01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21-0064-03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創業”成為熱詞,凸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以及黨和國家對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的重視。以創新驅動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社會轉型的必然趨勢。根據2016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記錄,目前全國各類眾創空間已超2300家,與現有2500多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11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146個國家高新區,共同形成完整的創業服務鏈條和良好的創新生態,在孵企業超過10萬家。在創業群體中,大學生是最具創新潛力的主體之一。
有學者指出,創業者接受的創業教育越多,獲得的知識、技能和所受的創業培訓越豐富,對于創業的理解和認識越清晰透徹。隨后的研究發現,創業教育可以給學生帶來三種優勢:知識學習、靈感、孵化資源,進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創業意向,主修創業學專業的學生表現出更強的創業意向。由此可見,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促進創新創業成果轉化為社會生產力已成為當前高等學校的重要工作之一。
近年來,各高校結合自身的學科優勢,因地制宜地挖掘創業教育、創業實踐資源,成為創業教育特色化、品牌化的一個重要思路,如清華大學的“深度聚焦教育模式”、中國人民大學的“課堂擴展教育模式”和黑龍江大學的“實體體驗教育模式”等,一方面提升了學生的求職興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學生的創業技能。本研究選取開設了農科專業的綜合性大學為研究對象,結合農科專業背景,嘗試開展農科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與實踐工作,通過問卷調查和結果分析,研究農科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的基本特征和影響因素,提出完善相關工作的對策與建議。
一、調研方法與數據來源
華南農業大學是農、工、文、理、經、管、法、藝術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大學,招生人數中農科專業學生和非農科專業學生比例為22︰78。本次問卷調查采用網上問卷調查方式,調查對象為正在苗圃與孵化器中孵化的在校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團隊(共102個),收回有效問卷95份。其中,農科專業大學生創業項目團隊的有效問卷28份,非農科專業大學生項目團隊的有效問卷67份。此外,本研究還對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團隊進行了深入訪談。通過以上調研,為本研究提供了豐富翔實的數據基礎與研究素材。
二、綜合性大學農科專業和非農科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情況
(一)創新創業項目團隊的基本特征
1.創新創業團隊中農科學生比例高于非農科學生。目前在校培養和孵化的創新創業項目團隊中,農科專業創業大學生和非農科專業創業大學生比例為29.47︰70.53。該比例略高于學校招生人數中農科專業學生和非農科專業學生的比例,說明在以農科為優勢專業的綜合性大學中,農科專業大學生的創業積極性高于非農科專業大學生。
2.創業項目與創業者所學專業相關性強。農科專業大學生創業項目中,46.43%的創業項目與學生所學專業緊密相關,42.86%的創業項目與學生所學專業相關,僅10.71%的創業項目與學生所學專業不相關。結合訪談可知:第一,農科專業實際應用性強、社會服務性強,具有核心技術可以參與市場競爭,具備創業的“天時”;第二,華南農業大學雖然是綜合性大學,但是農科專業是其優勢學科,集農科專業的先進知識和技術、實踐平臺、社會聲望于一身,具備創業的“地利”;第三,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生活質量提升的需求加大,對農業提供的糧食、肉蛋奶等食品的多樣性和安全性要求增加,更加關注農產品的質量,可謂創業的“人和”。以上三方面因素對農科專業大學生在農業領域創業是一個有利的優勢。農科專業大學生也深刻意識到這一專業優勢,故而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進行創業。
3.創業成功團隊的特征。通過數據分析和深度訪談創業成功(已正式注冊公司并運營12個月及以上為標準)的團隊,可以發現:第一,農科專業創業成功團隊比例為39.29%,低于非農科專業創業學生團隊成功比例46.27%;第二,農科專業創業團隊從開始運營到注冊成功的時間跨度比非農科專業創業團隊大;第三,農科專業創業團隊成員構成中高年級(大三以上,含研究生)比重大于非農科專業團隊。可能的原因在于,一方面,農科專業創業項目依托于成熟的技術,且市場空間開拓難度大、周期長,創業門檻高于依托服務概念、理念或者經營模式的非農創業;另一方面,現代化農業是高度專業化的領域,農科專業大學生在低年級僅學習通識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缺乏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難以開展創業活動,高年級特別是研究生階段,所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有助于自己在現代化農業領域進行創業,提高市場競爭力。
(二)創新創業教育對創業行為的影響
1.創業知識和技能掌握程度的自我感知。有近半數的農科和非農科創業學生認為目前掌握的創業知識和技能不能滿足創業的需求,但也有4%左右的學生認為已經滿足需求。由此可見,創業學生具有一定的自我效能感,同時也能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并且努力學習相關知識和技能,農科專業大學生對創業知識和技能的需求程度更高。
2.獲得創業支持的主要途徑。農科專業大學生創業項目團隊成員中有39.29%認為來自書籍和網絡,非農該項比例為43.28%;農科28.57%認為來源于自身實踐,非農該項比例為34.33%;農科17.86%認為來源于學校授課,非農該項比例為10.45%;農科7.14%來源于學校課外活動,非農該項比例為4.48%;農科7.14%來源于同學或朋友,非農該項比例為7.46%。由此可見,農科創業大學生獲取創業支持的途徑較少,主要依托學校的支持。一方面是農業行業投資回報周期長、風險大,社會各方的創業扶持資源較少投向農業行業,使得農科專業大學生向社會、企業獲取創業支持比較困難;另一方面是農科專業大學生獲取創業支持的能力有待提高。
3.與創業項目有關的行業展覽會對創業項目的幫助。農科創業大學生中有80%以上認為參與相關行業展覽會對自己的創業項目較有用或者非常有用,非農該項比例為70%左右。參與行業展覽會有利于增強學生接觸和了解產業前沿發展情況,為有效整合創業資源帶來更加廣闊的平臺。
4.創業導師的作用評價。農科創業大學生中有70%以上認為比較有用或者非常有用,非農創業學生中這個比例為60%左右。由此可見,學校積極提供創新創業教育、指導和服務,特別是在參加行業展覽會、接受創業導師指導等方面的機制建立,總體上來說是有效的,尤其是對農科創業大學生的幫助更大。
(三)在校大學生創業團隊對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建議
1.創業學生希望補充的知識和技能需求。可選知識技能為“市場營銷、創業相關政策法規、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稅收、創業機會和環境分析、生產管理、專業知識或專業技術”。農科創業學生急需補充的前三位知識技能為市場營銷、創業相關政策法規和人力資源管理;非農科創業學生急需補充的為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和財務稅收。由此可知,大學生對認為自己需要補充的創業知識和技能主要是涉及企業管理和產品運營方面,主要原因是大學的人才培養過程中缺少創新創業教育的模塊,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脫節。
2.創業學生希望學校和家庭提供或加強服務的內容。在“創業知識與技能培訓、資金支持、融資平臺和專業技術支持、法律咨詢、財務咨詢、場地支持、團隊建設平臺”選項中,對于農科創業學生最重要的三項為創業知識與技能培訓、資金支持和專業技術支持,對非農科創業學生最重要的三項為創業知識與技能培訓、融資平臺和資金支持。由此可見,創業學生對于創業教育的作用是極為肯定的,并認為是可以持續推進創業活動的重要方式。
三、完善農科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與實踐工作的對策與建議
(一)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調查發現,一方面農科專業大學生創業項目90%是與所學專業密切相關或涉及所學專業領域,另一方面農科專業大學生對創新創業的知識需求程度更高。因此,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通過確立創新創業教育“一個中心兩個落腳點三步走”的模式,使得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是提高農科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實效性的突破點。“一個中心”,是指確立圍繞創新創業導向,培養具備創新創業精神、知識和能力的現代化農業專業人才。“兩個落腳點”,是指創新創業教育和農科專業教育的融和、結合。通過進一步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促進農科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可通過開設農科專業+創新創業管理雙學位、3年學習+1年實踐的培養模式、舉辦創新創業講座、開設創新創業理論和實踐課程、設立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實施獎勵學分認定、提供在線課程資源等方式,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農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鼓勵農科專業結合自身條件和辦學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通過校企合作、國際合作等多種形式,為學生個性發展和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提供多元空間。“三步走”,是指根據學生的不同學業階段開展有針對性的創新創業教育。第一步,在低年級時結合專業概論課程,講述農業創業前景和市場開發方向,同時學校通過開設創業必修課,激發農科大學生創新創業激情,鼓勵他們運用專業知識技能創業,在我國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中創造財富、體現自我價值。第二步,針對有志于創業的農科專業大學生,進一步開設創新創業選修課,提供各類培訓,指導學生為創業進行充分的知識、技能儲備。第三步,在高年級時結合專業課程,優化專業課程設置,挖掘和充實各類專業課程的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在傳授專業知識過程中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利用校內外資源,組織學生開展學習參觀、市場調查、項目設計、成果轉化、企業創辦等創業實踐活動,為有意愿創業的大學生創業團隊或個人配備創業導師并提供場地支持,落實措施鼓勵專業老師指導或與學生共同開展創新創業實踐。
(二)構建“教學—實踐—落地—市場”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與實踐體系
農業院校可通過構建“教學—實踐—落地—市場”緊密銜接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首先,在教學方面,要加強創業必修課的標準化建設,加強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創業培訓特色課程建設,針對不同學業階段的農科專業大學生,開設有針對性的創業教育課程,構建依次遞進、有機銜接、科學合理的農科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其次,在實踐方面,要積極促進教師科技成果向企業轉移,通過鼓勵教師創新創業帶動學生創新創業。例如,華南農業大學的教師在學校獲得的科技成果向企業轉化的,學校和學院僅分別提取5%和15%比例的知識產權收益,其他收益歸教師個人所有。專業教師在創新創業過程中需要雇傭了解專業知識的職員時,自然就會挖掘身邊有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的學生,通過鼓勵教師創新創業帶動學生創新創業。此外,學校可以為大學生的創新創業項目推薦雙導師,即負責專業技術指導的專業型導師和負責企業管理運營的創業型導師,通過導師和學生協商配股的方式,吸引教師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全過程。通過鼓勵師生共同創新創業,使得專業教師在創業實戰中積累經驗,也是學校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建設的主要途徑。再次,在創新創業項目落地方面,學校一方面要打造創業體驗實踐基地,利用校內外的各種資源,為學生提供觀摩或體驗各類企業進行產品開發、市場營銷、創意策劃等過程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另一方面要打造教師和學生的創業孵化基地,通過政校企合作,共同建設用于扶植小企業成長的創業孵化基地,孵化基地為師生在創辦企業初期提供免費的資金、政策、融資、法律、稅務、財務等方面的支持。最后,在創新創業項目市場銜接方面,學校既要定期組織師生參觀行業展覽會、行業發展論壇等預示市場未來走勢的學習交流,通過“走出去”幫助師生挖掘創業機會;也要定期組織師生舉辦科技創新成果校園展示交易會,邀請師生舉行創新創業項目路演等,通過“引進來”實現科技創新成果向市場轉移,獲得創業資金。
(三)打造吸引農業行業創新創業資源聚集的大農業創業生態圈
中外成功的高等院校創業生態系統構建,基本包括六個要素:一是行業領軍企業;二是高校及科研機構;三是人才;四是良好的科技金融環境和科技資本,特別是天使資本、創業資本非常活躍;五是包括創業導師在內的創業服務機構大量涌現,對大量初創企業進行創業經驗的傳承;六是創業文化。因此,高校要迎合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的需求,堅持“政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思路,走政府、學校、企業互利合作之路,建設政府支持、企業參與、學校主導的“多元化”立體式教育平臺,形成政校企互利互惠、互促互動的合作體制和機制,不斷提高人才培養水平,強化為經濟社會服務的能力。華南農業大學正在嘗試充分發揮作為華南地區具有龍頭領銜作用的農業院校優勢,努力開展與農業龍頭企業的校企合作,積極爭取教育、財政、科技、人社、工商、稅務、共青團等政府部門和社會團體的政策和資金支持,聯合打造大學生創業實訓和創業孵化基地,充分發揮學校作為廣東省創業培訓定點機構、廣州市創業(孵化)示范基地的優勢,強化創業培訓、實訓、孵化,豐富學生的創業知識和創業體驗,聯合廣州五山石牌高校區其他高校,擴大學校創業孵化基地的輻射和聯動效應,通過推動廣東省教育廳成立廣東省高校創新創業聯盟并擔任第一屆理事長單位,通過校內外媒體對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成果的宣傳作用,使學校成為大學師生創業,特別是在農業行業創業的政策、資金、信息、人才、項目匯集的高地,為大學師生創業打造良好的生態圈。
高校作為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主體單位,需要不斷地深入學生、了解需求、調整定位、創造條件,并積極尋求社會、政府的支持,共同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扶持工作。目前我國高校創業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需要社會、高校共同努力,不斷完善,日趨成熟,使之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更好地幫助青年大學生全面發展,實現自我價值。
[參考文獻]
[1]李國章.高校創業教育與實踐體系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6(6).
[2]李偉銘,黎春燕,杜曉華.我國高校創業教育十年:演進、問題與體系建設[J].教育研究,2013(6).
[3]劉月秀,劉衛民.農業院校創業教育生態鏈的培育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5(10).
[4]唐景莉.最難就業季:以創業帶動就業——訪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張大良[N].中國教育報,2013-06-24.
[5]楊文利.六大要素構建中關村創業生態系統——完善的創業生態系統已成為中關村核心競爭力[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13-08-05.
[6]劉林青,夏清華,周潞.麻省理工學院的創業生態系統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