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高職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與社會期望、工作需要和自身發展都存在一定的差距。高職院校應構建跨文化交際能力體系,注重教師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實現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雙向滲透和搭建真實的跨文化交際平臺,同時應加強頂層設計,加大經費投入,注重考核,應用互聯網技術。
[關鍵詞]高職教育 跨文化交際能力 教師素質
[作者簡介]林峻(1976- ),女,江蘇揚州人,江蘇省揚州技師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二語習得與跨文化交際。(江蘇 揚州 225003)武智(1981- ),男,江蘇泗洪人,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基礎部主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跨文化交際與人文素質教育。(江蘇 揚州 225127)
[課題項目]本文系江蘇省現代教育技術研究2014年度重點課題“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高職院?!缥幕浑H’校本課程教學成效實證研究”(課題編號:2014-R-29533)和江蘇省教育廳2013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高職院??缥幕浑H校本課程的開發和應用研究”(項目編號:2013SJD88011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21-0090-02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教育國際化、人才國際化已日益成為高職教育的重要特征。高職教育國際化的本質是高職院校利用本土和國際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培養具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的人才。這種人才要能夠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競爭。上述目標的實現,關鍵在人??梢?,高職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尤為重要。
文化是一個群體共享的意義系統,決定人們作為社會成員對世界主要事物的感知、認識和態度,并時刻左右著人們的言行、思想和生活方式。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兩種不同文化發生碰撞,交際雙方往往會感到身不由已。由此可見,作為文化傳播者,高職教師系統習得跨文化交際知識、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積累跨文化交際經驗顯得異常必要和迫切。
一、高職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涵與現狀
根據中國學術期刊網文獻庫檢索結果,我國對職業教育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相關研究較多。由于研究者的研究角度不同,研究方法有別,現有研究成果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定義也是眾說紛紜??傮w來看,集中分布在情感、認知和行為這三個層面,涉及動機、知識和技能。筆者認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2年提出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概念比較全面,即跨文化交際能力主要是指不同母語文化背景的人通過習得并養成尊重、寬容、平等、開放的跨文化心態和客觀、無偏見的跨文化觀念與世界意識,形成有效的跨文化交往、理解、比較、參照、攝取、舍棄、合作、傳播的能力。
如前所述,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加之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化,尤其是“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高職院校在推行國際化戰略的過程中,需要高職教師走出國門,開展行之有效的專業和文化交流,汲取國外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并為我所用。同時,高職院校大都開展中外合作辦學和留學生項目,因此需要提升高職院校教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當前,我國高職院校教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與社會期望、義務需求以及自身發展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從整體上看,高職教師群體跨文化交際能力偏弱,跨文化交際意識不足,敏感度低,對存在的文化差異學習意愿不強。從個體上看,高職教師還存在專業知識陳舊、知識面過窄、人文素養不高、價值取向功利化取向明顯等問題,且開展跨文化交際的自覺性不夠,手段和方法不多。
另外,從高職院校方面看,絕大部分學校都意識到了問題的重要性,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對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投入不足的問題。雖然近些年,部分高職院校已經開始重視教師和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但相較于日益頻繁且規模龐大的跨文化交往需求,多數高職教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仍顯捉襟見肘,疲于應付。從實際成效看,不少高職教師在跨文化交際中仍有母語優先的思維,還會不自覺地把中國式的思維和習慣帶入語言表達中,忽略客觀存在的文化差異,使得跨文化交際效果大打折扣。
二、高職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升的路徑
1.注重培訓,構建跨文化交際能力體系。高職院校要針對教師的實際情況,量身定制系統性的培訓課程??缥幕浑H能力的培養,不是一門課程可以解決的,需要統籌考慮,設計課程體系。要打破“跨文化交際”單門課程的“教學孤島”現象,適當使用現代信息技術,有效發揮培訓課程體系的綜合作用,全面提高高職教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高職院校要把提升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納入教師職業能力培養規劃,積極構建“知識結構+心理素質+交際實踐=交際能力”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體系。高職院校要以夯實高職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外語基礎,提高其文化差異鑒別力和掌握收集信息、消除誤會等技巧為切入點,不斷強化高職教師跨文化交際的心理素質,鼓勵教師勇于進行交際實踐。通過培訓,重點培養高職教師的語言學習和應用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社會適應能力以及專業進階能力。
2.知行合一,注重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非語言交際能力是對非語言行為的知覺、理解和運用的能力,非語言行為可分為由身體傳遞的非語言信息(肢體語言、面部表情、眼神、氣味及副語言等)和與環境相關的非語言行為(時間、空間和沉默)。高職教師的非語言交際能力也是跨文化交際成敗的重要因素。在面對面交流的過程中,語言表達只是人際交流交往的組成部分之一。研究者普遍認為,交際中2/3~3/4的信息是通過非語言行為傳遞的。這也是為什么在平常的人際交往中,人們經常會不經意地發出或者接收非語言的交流信息,并由此做出交際判斷,從而從容地調整并完成有效交流。值得注意的是,在兩種不同的文化中,盡管有時候表達了相同的非語言行為,但所傳遞的社會文化意義會不盡相同甚至截然相反。非語言交際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雖沒有必然的關系,但仍需高職教師在日常學習交往中不斷累積經驗,重視和提高非語言交際能力。
3.教學相長,實現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雙向滲透。高職院校的首要任務和最高價值就在于人才培養。作為人才的培養者,高職教師自身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對于高職人才培養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立足教學工作,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滲透到包括高職外語教學在內的課堂教學全過程,轉變過了外語語言關就等于過了跨文化交際關的片面認識,充分調動教師的主動性,做到語言能力強化和非語言交際能力提升并舉,打牢基礎,開闊視野,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全面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其次,將跨文化交際能力滲透到教師專業學習中,通過學習國外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了解專業發展趨勢,掌握專業發展的前沿信息和資訊,不斷優化自身的專業知識結構,實現教師專業知識的優化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自主性培養和可持續提升的同頻共振,為教師有效、得體地運用專業知識進行跨文化交際提供重要的支撐。
4.開闊視野,搭建真實的跨文化交際平臺。高職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不能停留在書本里,也不能局限于國內外培訓項目。檢驗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標準就是教師對于跨文化交際事務的處理能力。高職院校要利用好外教資源、境外辦學項目、海外交流項目、境內外培訓活動等機會,搭建真實交流平臺,讓教師能夠參與到各種跨文化交流中去,通過面對面的商務談判、學術交流、志愿服務、在線交流等環節,使其不斷開闊國際化視野,親身體驗跨文化交際,在實踐中提升跨文化事務的處理能力。
三、建立高職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升的保障機制
1.加強頂層設計,建立配套制度。建立提升高職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保障機制是一個長期的探索過程。我國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制度、法律法規,對高職院校國際化戰略和國際化人才培養,以及高職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升工作進行了頂層設計,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高職院校要以國家相關文件和規定為依據,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厘清校內相關規章制度,制定一系列前后銜接的配套制度,提高制度的執行力,讓高職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升工作有章可循、循序漸進。
2.加大經費投入,建立激勵機制。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升是高職院校一項重要的工作。光有制度保障還不夠,不管是教師出境培訓、國外交流、參與外事活動,還是教師外語能力提升,都需要學校在加大經費投入力度的同時,建立科學的激勵機制,把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升作為學校國際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教師綜合素質提升和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環節。尤其是對青年教師,更要高標準、嚴要求,激勵廣大青年教師走出去、開眼界、長見識、增才干、壯膽識,讓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成為教師的自覺追求。高職教師要利用好出國培訓、進修機會深入當地的語言培訓機構、當地高校的語言文化課堂,多聽、多學、多說,不斷提高語言應用能力。學習之余還要盡可能地深入當地民眾,深入社區、企業、學校和其他人員聚集場所,感受當地的人文風情,了解當地的社會制度和語言習慣,不斷加深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的理解,提高與人交流的能力和自信,提高跨文化交際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3.重在考核,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高職院校應將教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作為學校軟實力的核心組成部分,作為推進學校實施國際化戰略的重要舉措,整體謀劃,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一方面,學校要把高職教師評價從傳統的定性評價轉向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從骨干教師擴展到全體專任教師,從領導干部擴展到一般工作人員,從外語教師擴展到專業教師,采取分類推進、分層評價,著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專業能力、能勝任交流交往的跨文化交際業務的骨干、領軍人物和杰出群體。另一方面,學校要把跨文化交際能力評價貫穿到教師選拔、培養、使用的各個環節,在學校的各教學和技能競賽中,專門設立“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賽項,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為學校國際化戰略的實施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
4.應用“互聯網+”思維,共建共享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資源平臺。針對高職院校教師出國出境機會不多、實踐體驗頻率不高、參與外事活動的經驗不足等實際情況,學校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革新,注重與外事單位、國外同類高校、國外企業等共建共享旨在提升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數據資源平臺,形成線上課程學習和線下實踐體驗相結合的模式,多管齊下,提升高職教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另外,高職院校還應充分利用現代網絡和計算機技術,基于移動互聯技術,圍繞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升主題,開發移動客戶端APP;借鑒手機游戲方式,開發跨文化交際游戲化課程資源,創設多樣的學習情境,激發高職教師的學習興趣,讓教師在學習平臺共建共享的過程中共同提高。
高職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事關高職教育轉型發展,事關高職國際型人才的培養,事關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事關教師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理應得到高度重視。高職院校需從整體設計,把握細節,把高職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升工作落到實處,強力有序地推進該項工作再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錢景舫.加入WTO與我國高職教育的國際化[J].職教論壇,2000(11).
[2]張衛東,楊莉.跨文化交際能力體現的構建[J].外語界,2012(2).
[3]李智.大學教師跨文化教育能力提升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10).
[4]林大津,謝朝群.跨文化交際學:理論與實踐[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