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顧并分析我國對職業教育集團的政策演變過程,發現國家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科學技術的進步,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現代職教體系的建設,都給職業教育集團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面對這一總體外部環境,職業教育集團應實施國際化戰略、優質化戰略、校企一體化戰略。
[關鍵詞]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職業教育集團 發展戰略
[作者簡介]郝中強(1983- ),男,山西平遙人,四川現代教育集團董事會秘書、辦公室副主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旅游企業管理、景區規劃、職業教育。(四川 德陽 618000)謝靜(1984- ),女,重慶人,四川應用技術職業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酒店管理、職業教育。(四川 西昌 615000)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14-0035-03
職業教育集團(以下簡稱“職教集團”)是各個職業院校、行業、企業、科研機構、社會組織等為實現優質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發展而成立的教育團體,是近年來我國辦學體制機制改革,促進教育資源開放共享的重要模式,是系統科學地培養一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提高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載體。職教集團的優勢體現在能實現教師、設備、課程等各類教學資源的整合、共建共享,也體現在學校與企業在學生實習、實訓、就業等方面的優勢互補。職教集團內不同主體可以充分發揮其獨特作用,參與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培養各行業急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支撐經濟社會發展。
目前全國已建職教集團700多個,覆蓋所在行業90%以上的學校。根據教育部的統計,我國有一半以上的中職學校,九成以上的高職學院參加了各種類型的職教集團,已經可以為超過100個行業(部門)服務,有2萬多家大中型各類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有700多所科研機構為之服務。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提出“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特別指出要“發揮職業教育集團在促進教育鏈和產業鏈有機融合中的重要作用”。在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政策背景下,我國職教集團的發展仍然處于初級階段,面臨新的挑戰,職教集團如何走出一條既能兼顧人才培養質量又能面向市場的雙贏之路,制定何種發展戰略,都還沒有可借鑒的經驗。
一、對國家職教集團政策的溯源
2005年,國務院出臺《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05]35號),提出“要推動公辦職業學校資源整合和重組,走規模化、集團化、連鎖化辦學的路子”。這是第一次從國家層面明確肯定和支持職教集團化辦學,但仍局限在公辦學校,沒有體現成員組成的多元化,也沒有對校企合作做更多的明確規定。
2010年,國家出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職教集團的辦學機制、參與機構等提出了新要求,要“以推進政府統籌、校企合作、集團化辦學為重點,探索部門、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的機制”“支持一批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學校建設”。可見,國家層面對職教集團的認識在不斷深化。
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從治理結構等方面進一步深化了職教集團的辦學內涵,同時還充分肯定了職教集團在產教融合中的重要作用。明確表示“鼓勵”組建職教集團,并進行改革試點。同時進一步明確,要研究制定各類型機構共同組建職教集團的支持政策,以便發揮職教集團在融合教育鏈和產業鏈中的作用。
2015年,教育部印發《關于深入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意見》(教職成[2015]4號),提出職教集團發展的目標:一是擴大職教集團覆蓋面;二是健全教育集團運行機制;三是提升教育集團服務能力;四是優化教育集團發展環境,并要求加快完善職教集團化辦學的形式。
另外,過去六年多的時間里,教育部作為牽頭單位,中國職業教育學會作為承辦單位,組織了多次卓有成效的“全國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經驗交流會”,要求不斷探索建立健全適應國家發展需求的職教集團運行機制,加快推進現代職業教育發展,促進集團化辦學改革。
總體來看,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我國職教集團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單一到多元的發展變化過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促進職教集團化辦學,已經成為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方針政策,職教集團的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得到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相應的要求也越來越具體。全國各地以多種形式探索組建職教集團,初步形成了教育與產業、學校與企業深入對接、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的發展態勢。可以說,我國職教集團的發展與國家政策的支持分不開,同時也符合職業教育發展的規律。
二、職業教育集團面臨著新的發展要求
1.國家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對職教集團人才培養目標提出新要求。我國實現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的歷史性跨越,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升、管理更加科學規范,以帶動第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不斷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提升制造業的科技水平和精細化水平,加強發展現代服務業和關乎國計民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這一總體發展趨勢必將催生全新的就業崗位,并對技術技能型人才、高端應用型人才的數量、專業、層次和綜合素質提出新的要求。
職教集團要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適應技術進步和生產方式變革以及社會公共服務的需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統籌發揮好政府和市場的作用,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職教集團必須重視和順應現代職教體系建設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贏得集團發展的戰略先機。
2.科學技術進步,對職教集團人才培養方式提出新要求。一方面,當前我國職業院校的畢業生存在低水平就業的問題。另一方面,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高素質技能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緊缺,畢業生的技能水平和理論水平與企業的發展水平、實際期望不相符,原因在于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陳舊、雷同,人才培養方式與技術進步、產業發展以及實際需求脫節,人才培養模式單一,教師專業技能不高,課程內容陳舊,實訓設備落后。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一些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類型、層次不清晰,不能面向市場辦學,未能與行業、企業以及區域發展需求緊密結合。
職教集團必須合理定位,有選擇地發展,滿足國家和區域發展的戰略需求,不斷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發揮企業的重要辦學力量,產教深度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雙師型”教師隊伍的素質,實施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開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建立專業考核標準和就業崗位標準的聯動機制,確保畢業生的知識結構和技能水平與行業企業需求同步發展。
3.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對職教集團發展方式提出新要求。2010年出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再過5年,也就是到2020年,我國要實現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這一劃時代的宏偉戰略目標,“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提高教育質量,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已經是我國職教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當前,職業院校缺乏辦學活力,教育觀念落后,學生學習技術技能的方式方法比較陳舊,學生繼續學習和職業生涯持續發展的能力不強。
職教集團必須與產業、企業緊密合作,切實提高校企一體化辦學水平,形成一個可持續的、長效健康的循環:“增加教學、設備投入→教學、生產條件改善→學生技術技能提高→產品質量提升→企業盈利水平提升→繼續為校企合作投入資源”,這樣才能實現產業、企業、崗位、生產工藝與人才培養層次、院校布局、專業設置、教材編寫、教學模式的一一對接,提高職教集團的發展能力、競爭能力和人才培養水平。
4.現代職教體系的建設,給職教集團的組織架構、治理結構提出新要求。2010年出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這一歷史性的重要任務,指出現代職教體系要“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要“和產業結構調整對應”,要“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文件進一步指出:“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緊密銜接,發揮中等職業教育在發展現代職業教育中的基礎作用,發揮高等職業教育在優化高等教育結構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實現中高職教育協調發展。簡而言之,職教體系建設承擔兩大任務:一是明晰職業教育的培養層次分為中職、專科、本科、研究生;二是明確合作機制,即產業、科研、教學的整合運轉方式是產教融合、特色辦學。
職教集團要實現這一目標,完成這兩大任務,其成員構成就必須體現多元化,在人才培養結構方面形成中職學校、高職學院、本科層次職業院校的人才成長通道,在產學研結合方面形成學校、企業、科研機構、行業協會相互聯系、緊密合作的生產、教學、科研生態鏈條。
三、加快構建現代職教體系政策背景下職業教育集團的發展戰略
發展戰略是一個組織如何實現發展目標的理論體系。發展戰略應當是組織機構在今后一定時期內對發展方向、發展速度、發展目標、發展措施的總體規劃。發展戰略體現了組織管理者對形勢的判斷,對發展所面臨問題的分析和對可能的發展方向的選擇。管理者要立足于這一判斷,優化資源配置,落實執行相關制度。
職教集團當前面臨三大發展困境:一是如何有效解決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積極性不足的難題,實現與行業、企業的深度合作;二是如何正確處理好職教集團化辦學中政府、企業、行業、學校之間的關系,明確各方的權、責、利;三是如何進一步促進中職、高職銜接,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層次,構建技術技能型人才成長的“立交橋”。
研究和制定職教集團發展戰略,需要分析組織現有的資源、環境,以明確自身的優劣勢,并甄別可能存在的威脅和發展機會,進而明確組織的發展目標,實現組織的快速、健康、持續發展。
1.實施國際化戰略。第一,教育理念和教育服務標準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結合國內實際情況,有選擇地引入國外的課程、教材,優化教學儀器、教學方法、課時安排等,促進教育理念、服務標準達到國際水平。引進國外的實用技術教材、實習實訓教材,并在翻譯、本地化改編后加以使用。第二,教師隊伍和管理人員的國際化。引進國外的優秀工程師和先進技術,選派優秀教師到國外學習。引進具有國際教育背景,并在國際性企業從事人力資源、財務管理等工作的優秀人才,以進一步改革各項管理工作。第三,合作對象的國際化。與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的教育機構合作,各學段開展高質量的中外合作辦學。
2.實施優質化戰略。第一,師資隊伍的優質化。邀請大型企業的能工巧匠、工程師、工程管理人員等到校擔任專兼職教師,大幅度提高“雙師型”教師比例,形成以中青年專任教師為骨干,老中青結合的人才隊伍。第二,設施設備的優質化。重點建設實訓基地,集中購置實訓設備,確保學生能夠在在技術、管理一流的實習實訓環境中學習技能。還要集中力量與世界著名高校合作建設重點專業實驗室,實驗室的研究、開發與管理爭取與世界前沿接軌,讓學生與最新的技術、工藝同步前進。第三,管理服務的優質化。采用信息化、智能化、專業化手段,在后勤管理、財務保障、人力資源、招生就業、教育科研、信息宣傳等方面,為集團成員提供一整套的專業化、定制化服務。
3.實施校企一體化戰略。第一,將企業資源引入集團職業教育體系。形成校企一體化的職業教育模式,實現招生招工、教育科研、實習實訓的良性互動。企業與校園一體化、教師與工程師一體化,學校和企業相互交融,實現課程設置與企業需求,理論學習與實地培訓全面對接。在實現形式方面,鼓勵探索校企合作的多種實現形式,一方面把企業引進來,辦好“校中廠”;另一方面依靠專業,面向市場自辦企業。在制度建設方面,整合設計“現代學校制度”和“現代企業制度”,一體運行。在角色轉換方面,實現兩種角色的互補和轉換,管理者既是負責教學教務的教育工作者,也是負責生產銷售的職業經理人;技術技能型人才要實現從學生到員工的無縫對接和自然過渡。第二,加強體制改革,面向市場、面向產業、面向行業企業辦學。通過實行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體制改革,有效解決職教集團發展中的資源配置、機制完善、模式轉變等問題,克服目前職業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辦學缺乏活力、脫離社會實際等弊端。同時注意完善政策,在產權界定及投資管理、治理結構設計、收益分配及風險管理等方面加強制度建設。
[參考文獻]
[1]魯昕.加快職業教育發展 打通人人皆可成才通道[EB/OL].(2014-07-15)[2016-05-29].http://hb.qq.com/a/20140715/051005.htm.
[2]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05]35 號)[Z].2015-10-28.
[3]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Z].2010-07-29.
[4]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Z].2014-05-02.
[5]謝根生,成梅.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產生和發展趨勢[J].職業技術教育,2005(25).
[6]劉釗.現代產業體系的內涵與特征[J].山東社會科學,2011(5).
[7]杜玉波.高等教育要更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EB/OL].(2014-07-24)[2016-05-29].http://www.jyb.cn/high/sjts/201407/t201
40724_591519.html.
[8]沈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創新發展職業教育[N].江蘇教育報,2013-01-16.
[9]閆梅紅.基于終身教育理念下的現代職教體系構建[J].職教論壇,2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