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國當前經濟增長壓力加大,社會產業整體轉型,就業之難已成常態,可見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大量培養是時代所需。“創新創業+”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而產生的。“創新創業+”為我國高校培養大批創新創業型人才提供了較為具體的推進模型與行為方式,解決了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兩張皮”“互為孤島”的問題,適應了學生和社會多元化的需求。
[關鍵詞]創新創業+ 創新創業教育 人才培養
[作者簡介]呂勝男(1982- ),女,江蘇東臺人,南京旅游職業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創新創業教育;方法林(1963- ),男,安徽馬鞍山人,南京旅游職業學院教務處處長,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創新創業教育。(江蘇 南京 211100)
[課題項目]本文系全國旅游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2015年科研項目立項課題“高職院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研究與實踐——以烹飪工藝與營養專業為例”(項目編號:LZW201503)和2015年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項重點課題“基于‘創新創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15JSJG087)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14-0092-03
當前受世界經濟大環境影響,中國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加大。經濟增長壓力加大導致我國社會產生整體轉型。社會整體轉型升級,加快了產業經濟的持續增長,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相應的問題和挑戰,即空前的社會就業壓力。畢業生人數年年遞增,就業之難已成常態。面對就業難的問題,根本出路在于創新創業。
伴隨著國家各類鼓勵創新創業政策文件的出臺,各大高校在創新創業工作方面也做出了諸多努力與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整體來看,仍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沒有把創新創業與素質教育和人才培養相結合;二是將簡單的創業技能或技巧培訓等同于創新創業;三是沒有形成融教學綜合改革和人才培養于一體的創新創業模式;四是用于創新創業的資源還比較匱乏。
基于此,我們提出了“創新創業+”這一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一、“創新創業+”的概念內涵與模式構建
“創新創業+”代表一種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主張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理念與我國傳統的高等教育模式深度融合。“創新創業教育”是“創新創業+”的核心概念,其內涵是通過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卓越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目標,發展和升華教育理念,深度改革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將傳統教育模式中的重知識傳授轉變為重綜合素質與能力培養,強化對學生創新創業精神、意識、動機、情感和能力的激發與養成。“+”作為模式外延,是指將創新創業教育與高等教育中各類學科、專業人才培養及學科、專業建設相結合,以創新創業教育為導向,提升學科、專業建設質量,以適應我國經濟新常態下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
“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其外延是無限延展的,既可推廣也可復制。該模式不僅適用于高職高專的專業人才培養,同樣適用于綜合性大學、研究性大學的學科、專業建設及人才培養。簡單地說,就是“創新創業+[××]學科(專業)=基于創新創業導向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當然其成效絕不是簡單的相加(如右上圖所示)。
二、“創新創業+”的特征要素
1.加強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培養理念。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知識教育是一個有機結合體。創造是一種思維方式,創業是一種生存方式;創新是一種發展能力,創優是一種精神品質。“創新創業+”秉承科學先進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教育內容由單純的專業知識傳授轉變為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教育過程由傳統的封閉模式向開放模式轉變;教育受眾突破僅僅針對有創業意向學生的局限,轉而面向全體學生。總之,“創新創業+”努力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努力讓全員參與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建設隊伍中。
2.關注綜合素質與“四創”能力的培養——培養目標。“創新創業+”作為一種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突破傳統教育模式中一味追求專業知識灌輸和專業技能培養的局限,將教育重點落到學生綜合素質及創新創業價值觀的培養上,從而提升學生的創造、創新、創業、創優“四創”能力,以適應新時代對人才的需求。
3.注重將創新創業教育滲透到人才培養的每一個具體環節——培養過程。“創新創業+”將學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育全過程,從入學教育到活動組織、從理論教學到專業實踐、從日常養成到就業指導,創新創業教育緊扣教育過程的每一環節,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創新創業的能力與素養。
4.強化創新創業研究內容的跨界融合——研究基礎。“創新創業+”是跨界融合。“+”就是跨界,就是變革,就是開放,就是融合。敢于跨界,教育創新的基礎才更堅實;融合協同,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才能融合得更好。
5.注重創新創業哲學思維的有力指導——理論背景。“創新創業+”是道,是用創新創業的哲學、創新創業的思維去指導高職教育或完善傳統教育,培養符合現代行業需求的學生。
6.堅持開放生態、解構重塑的模式創建——研究方向。生態是“創新創業+”非常重要的特征,生態是具有開放性的。推進“創新創業+”,其中一個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把過去制約教育創新的環節化解掉,以生為本,創新思維,重塑結構,開放心態,改變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兩張皮”“孤島式”的現實狀況。
7.完善人才培養模式與經濟新常態的有機結合——時代要求。“創新創業+”是我國經濟新常態下教育模式改革的發展導向。在經濟發展新常態環境下,我們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文化結構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產業不斷轉型,新業態不斷涌現,知識的需求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這迫使教育也必須適應時代進行改革。
三、“創新創業+”的價值意義
當前,我國已進入經濟社會全面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時期,這給社會人才需求帶來重大挑戰。一是人在社會生產中不再僅僅充當操作者、服務者的角色,而是轉變為更高層次的規劃者、決策者和協調者,這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二是智能化時代的到來必然導致企業員工富余,失業率高漲,高校就業率下降。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上強調:“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為了加快形成一支規模宏大、富有創新精神、敢于承擔風險的創新型人才隊伍,要重點在用好、吸引、培養上下功夫。”時代呼吁大批創新創業人才的涌現,“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提出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客觀需要。
1.“創新創業+”是建立在創新創業理論、創新創業思辨哲學、實用主義教育觀等相應理念思想的指導之上的既符合我國高等教育實情、又滿足新時期人才培養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對于各類層次、各種類型的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具有普遍的理論與實踐指導意義。科學的指導理念規范了“創新創業+”模式構建的目標、思路、方法和內容。
2.“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具體踐行,需要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大批涌現,需要創新創業教育的大力推動。“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為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提供了具體的推進模式和指導路徑,促進了以創新創業為導向的高校教育教學的深化改革。人類一切活動的開展都離不開目標引領和方法指導。“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拔尖創新創業型人才為引領,為社會經濟的轉型發展,為國家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新要求提供持續不斷的人力資源保障。
3.伴隨著各類鼓勵創新創業政策文件的出臺,我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也進入了全新的試驗階段。近年來,各地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方面做出了諸多嘗試,但整體看來,大多對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要求和本質特征領會不深、不透,普遍存在創新創業教育與學科、專業教育互不相融的現象。創新創業教育與學科、專業教育應當是一個有機整體,創新創業教育應延伸、融入專業教育的每一具體環節。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有賴于專業教育,專業教育的深化改革依托于創新創業教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提出有效解決了創新創業教育與學科、專業教育的脫節現象,實現了二者的有機融合,充實了素質教育的建設內容。
4.“創新創業+”具有較高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適應了學生和社會的多元化需求。首先,“創新創業+”能夠滿足學生的多元需求。大學生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力資源,在創新創業活動中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他們相對于其他階層擁有更加明顯而強烈的創業意愿,并且具備相對領先的創新創業能力。實施“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可以充分發揮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潛在能力與優勢。其次,“創新創業+”能夠滿足社會對多元化創新創業人才的需求,緩解社會就業壓力,對于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經濟增長、建設創新型國家都將起到積極作用。
伴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改革熱潮,創新創業教育成為高等教育領域的熱門詞匯,各地高校也進行了各種創新創業教育的嘗試與實踐。“創新創業+”作為一種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具備教育受眾的全員性與主體性、教育形式的實踐性與多樣性、教育方法的引導性與前瞻性、教育過程的開放性與互動性等特征,是服務于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服務于國家深度改革發展的、服務于社會經濟轉型發展的。
[參考文獻]
[1]王焰新.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反思與模式構建[J].中國大學教學,2015(4).
[2]張志艷,徐智策,趙宏偉.高職院校加強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6(4).
[3]張冰,白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概念之辨[J].高教探索,2014(3).
[4]李衛朝.創業教育要有機融入專業教育[N].光明日報,2015-
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