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職業院校發展要充分依據國家提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大背景,深入思考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問題。職業院校實施學生關鍵能力培養,既能提升學生的職業遷移能力,還能充分彰顯職業教育特色。
[關鍵詞]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 職業院校 學生關鍵能力
[作者簡介]楊曉敏(1963- ),男,江蘇昆山人,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徐州經貿分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江蘇 徐州 221004)
[課題項目]本文系江蘇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2015-2016年度立項課題“高職院校實施學生關鍵能力培養提升職業遷移能力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XHGZ2015026)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14-0095-02
2014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首次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從此大眾創業創新逐步成為經濟新常態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2015年6月,《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明確指出:“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發展的動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計、強國之策,對于推動經濟結構調整、打造發展新引擎、增強發展新動力、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具有重要意義,是穩增長、擴就業、激發億萬群眾智慧和創造力,促進社會縱向流動、公平正義的重大舉措。”因此,對于職業院校而言,關注學生關鍵能力培養,提升學生職業遷移能力,是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必須做出的戰略選擇。
一、職業遷移的現實與關鍵能力培養的關系
近年來,隨著社會開放程度日益加快,人們對于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往往不再是“從一而終”,經常會因為各種原因進行跨崗位,甚至于跨行業的職業變動,這種變動就是我們常說的“職業遷移”。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職業遷移”這一現象有可能逐漸普遍化。
職業遷移的日趨頻繁,迫使人們更需要具有一種能夠伴隨自身持續發展的終身能力,這種終身能力就是所謂的“關鍵能力”。關鍵能力(The key ability)是由德國勞動力市場與職業研究所所長戴爾特·梅騰斯于1972年首次提出的。關鍵能力是指一種普通的可運用于多種職業的遷移性能力,即與純粹的、專門的職業技能和知識無直接聯系的、超出職業能力和知識范疇的能力。因此,關鍵能力的培養能夠使人們不斷適應今后各種職業崗位的變換。
職業教育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面向經濟社會發展和生產服務一線,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并促進全體勞動者可持續職業發展的教育類型。縱觀人們對職業教育特征的研究,發現職業的“定向性”歷來被視為職業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但是,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這一特征將逐步消失。這就需要職業院校通過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來提升學生應對職業遷移的能力。
二、職業院校學生關鍵能力培養的優勢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類型較多,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是其中之一。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對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具有明顯優勢:
1.學生年齡小,可塑性強。五年制高職招收的對象是初中畢業生,他們的年齡一般在15~17歲,其價值觀尚未形成,是個人習慣、性格塑成的黃金時期,也是各種不良習性矯正的上佳時期。關鍵能力的培養內容鮮活生動,實施方法方式新穎別致,非常適合這一年齡層次學生的學習,也容易產生積極的教學效果。職業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成功欲,通過課程教育、實踐教育等將關鍵能力教育與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結合起來,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
2.學制長,有利于培養規劃的設計。職業院校學生關鍵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個較長的培養教育過程。人才培養周期長是五年制高職教育的最大特點,也是有利于關鍵能力培養的顯著優勢。職業院校要將學生關鍵能力教育貫穿五年制高職人才培養全過程,科學設計關鍵能力培訓課程和項目,合理制訂關鍵能力培養方案,不斷探索關鍵能力培養的方法方式和實施策略,把關鍵能力培養與專業技能教育緊密結合起來,構筑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關鍵能力培養體系。
三、職業院校學生關鍵能力培養的現實意義
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不單純是只能從事簡單勞動的勞動力,而應當是掌握先進技術,具有較強技能的發展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因此,職業院校實施學生關鍵能力培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實施學生關鍵能力培養,有利于實現職業院校學生的高質量就業。高質量就業是指有相對高收入、有穩定性、有勞動和社會保障、可持續發展的就業。五年制高職院校實現高質量就業不僅僅是讓所有學生有一個高的“起薪水平”,更是要使學生有一個高的“技能水平”。這種“技能水平”不一定全是專業性的,更多的是表現為一種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這種能力能夠確保學生今后適應職業崗位的遷移。因此,實施學生關鍵能力培養是學校提高就業質量的重要途徑。
2.實施學生關鍵能力培養,也是企業及其他用人單位的現實要求。近年來,根據我們對江蘇徐州及周邊地區畢業生用人單位的走訪,發現許多企業在招聘或錄用職業院校畢業生時,看重的并不完全是學生的學歷、專業知識和技能等,而是“與他人合作的能力”“適應新崗位的能力”“發現問題或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關鍵能力”。
四、職業院校學生關鍵能力培養的途徑與策略
1.立足職業能力,突出關鍵能力。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是培養社會需要的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職業院校首先要加強對學生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的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深入貫徹“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的指導思想。值得提醒的是,職業教育尤其是高職教育對人才培養目標的追求不能過于“功利化”,為社會輸送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固然是職業教育的目標,但絕不是職業教育的全部。職業教育不但要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更要考慮受教育者個體發展的需要;不能“目光短淺”,只顧及地方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要,還要擔負起為國家、社會培養接班人的職責。因此,加強五年制高職學生關鍵能力培養尤為重要。
2.立足一般素質,突出職業素質。素質按其性質可分為一般素質和職業素質。其中一般素質是指每個社會成員適應和生存于現代社會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職業素質是指從業人員適應現代社會各領域及從事職業活動所應具備的素質。“一般素質教育的任務是幫助學生提高文明程度,促進他們更快地成為社會合格公民。”因此,職業院校學生的素質教育應當體現“職業”的特點,也就是通過教育與教學,幫助學生完成今后職業角色的社會化,使他們成為合格的“職業人”。五年制高職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決定了教育必須要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想方設法構建適合五年制高職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培養出社會需要、單位歡迎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3.立足知識技能,突出情感態度。“態度決定一切”從表面上看確有片面之嫌,但是從另一層面也反映出情感態度的重要性。我國職業教育過去“重知識、輕技能”,今天“重技能、精知識”,但從來沒有注重過情感態度的教育。而據麥可思年度《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對“2007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工作要求水平最高五項基本能力”的調查分析,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其中60%屬于情感態度方面的能力要求。因此,職業教育有必要、也必須要重視和加強學生情感態度教育,重構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形成德育課、文化課、專業課共同關注學生情感態度的教育體系,在教育、教學、管理、服務、環境等方面形成對學生情感態度教育的合力。
4.立足就業導向,突出生涯教育。“以就業為導向”關注的是培養學生具有適應某一工作崗位所必需的就業素質和職業能力,即只要學生開始了職業選擇,接受了相關的就業素質教育,順利進入了工作崗位實現就業,職業教育也就算是完成了任務,而根本沒有考慮學生今后的創業與創新。教育的根本屬性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職業教育雖然面對的教育對象有其“特殊性”,需從學生最基本的“出口”出發,充分考慮學生的就業問題,但如果單純地從就業角度去認識職業教育的話,就有失偏頗了。職業教育應當立足就業導向,突出生涯教育,滿足學生創業與創新的長遠要求。職業院校可以把就業當作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初始環節,把學生的長遠職業發展看作動態的、終身的過程。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背景下,職業院校不僅要將學生培養成“職業人”,更要把學生培養成對社會有用的“社會人”。
[參考文獻]
[1]鄒文輝.眾創時代,職業教育大有可為[N].中國青年報,2015-
11-16.
[2]繆建新,鄧宏寶.中等職業學校素質教育的理論定位[J].南通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