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益是人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利益觀是價值觀形成的基底,如何認知、獲取、評價利益及其關系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架構。文章主要通過對西部兩所高校學生在價值觀、利益觀以及獎助學金、評先選優、入黨、就業與利益觀教育需求等方面開展調查,刻畫當代大學生利益觀的特點,正視知行割裂的現狀,提出整合積極因素、凝聚核心價值、拓展教育場域、達成知行合一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核心價值觀 大學生利益觀 利益共享
[作者簡介]丁竹(1975- ),女,四川達州人,四川文理學院辦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四川 達州 635000)張峻(1980- ),男,河南許昌人,洛陽師范學院網絡與電化教育中心,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網絡教育應用。(河南 洛陽 47102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度四川省教育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閾中的大學生利益觀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CJS14-070)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11-0047-03
“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①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精辟論述實事求是地把利益作為奮斗即價值追求的基礎。大學生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其價值取向事關個人和社會福祉,而利益在價值取向中的基礎作用要求對大學生的利益觀進行研究與分析。
本次大學生利益觀調查針對西部兩所高校的510名大學生,發放問卷510份,收回有效問卷507份,問卷有效回收率99%。調查對象主要選擇大二、大三年級文理藝體不同專業的學生,充分考慮學科、年級、性別、政治面貌、籍貫等因素,主要在價值觀、利益觀方面開展調查,以期通過利益的紐帶,把握大學生利益觀現狀,刻畫大學生利益觀特點,并嘗試提出對策建議,以期在當代大學生、未來建設者的思想土壤上種下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并重共享的社會主義利益觀。
一、當代大學生利益觀調查
1.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鏡像。調查中,完全贊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占69%,基本贊同占28%,共計占比97%。有93%的學生贊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表述。在問及“您對當下中央‘八項規定’的看法時”,87%的學生選擇“支持,希望持之以恒”。當代大學生中既有近期目標、也有長遠理想的較多,占63%。當代大學生愛國和擔當占據主流,關心黨和國家的建設和發展,期望社會風清氣正,對個體理想追求有了一定的規劃和目標。
當代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容的了解,知道大部分、知道小部分、不清楚的選擇分別是34%、24%和5%。當問及主要從什么渠道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答案依次是書本上34%,課堂30%,電腦18%,電視11%,報刊4%。表明當代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認知不足、課堂主渠道作用發揮不充分。在對“您認為人的價值最終體現在什么地方”的問答中,“對社會的貢獻”“精神上的富足”分別占52%和34%,顯示當代大學生對實現個體價值的積極追求,展示出大學生良好的社會責任、注重精神追求的思想面貌。
2.當代大學生的利益選擇。當問及利益是否等同于金錢時,58%的學生認為利益并不等同于金錢。在對待“人的奮斗,都與利益有關”的態度一題中,不太贊同的占36%,完全贊同的只有11%,反映部分大學生對利益的內涵認知不足,不甚清楚利益與奮斗的天然聯系。
當代大學生面對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個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暫時利益和長遠利益,大部分能夠兼顧多種利益的協調發展,對待利益較為客觀和理性。面對利益會采取的方式,高達84%的大學生趨向選擇合法合理方式爭取。對“自私自利的人”,80%的大學生選擇看不慣。
問及最贊同哪種利益觀,80%的大學生選擇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并重的利益觀。在“您認為當前我國社會的主流利益觀是什么”和“您認為當前發達國家的主流利益觀是什么”兩項調查中,選擇“側重個人利益的利益觀”均最多,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當代大學生對自身及他人對待利益的態度是不認可的,期望向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并重的利益觀發展。
3.當代大學生對獎助學金、評先選優、入黨、就業和婚嫁等利益的看法。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對學校獎助學金的評定和學生評先選優工作非常關注,對前者的關注又略高于后者4個百分點。在“您期望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動機是什么”所列的7個選項中,43%的學生選擇了對“中國共產黨性質的了解和對黨章的認同”。此外,入黨有利于就業、證明自身素質等也有部分學生選擇。
大學生對待婚嫁,考慮的主要因素無一人單純選擇“經濟”或“家庭背景”,考慮“感情和經濟”的居多,占48%,選擇“經濟和感情”的占28%。當代大學生在涉及自身切身利益時,一般會統籌考慮精神和物質兩方面因素。
當代大學生在就業中優先考慮工資待遇、興趣愛好等因素。看重的就業利益首先是物質利益,同時獲得精神滿足,純粹選擇物質利益或精神利益的很少。對“知識決定命運”的認同度達到78%,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在就業中“等靠要”的思想逐漸淡化,理性就業思想明顯。部分學生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會選擇通過繼續求學增加就業核心競爭力。
在就業趨緊的情況下,大學生一方面在思想上做好了務實、長遠的打算,但對“日常開支側重哪方面”一題的回答,讀書相較位居第一的吃喝玩樂后面,低了6個百分點。“人生在世應及時行樂”基本贊同比不太贊同高5個百分點,從一定程度上表明當代大學生思想和行動有所脫節,自我約束較弱。
4.當代大學生對自己及部分特殊群體的態度。對自己,56%的大學生選擇“有自信”;對有錢人和有權勢的人能夠以“平常心”對待,分別占85%和83%。71%的大學生“贊同對共產黨員在利益觀、價值觀上的標準應高于普通群眾”。
對待無私奉獻和見義勇為的行為,90%的大學生會被無私奉獻、人間真情感動,76%會選擇成為見義勇為的人。選擇“不太會”成為見義勇為的人比“不太會”被無私奉獻、人間真情感動的人高出10個百分點。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已初步具有奉獻、真情、正義等良好品質,但從“思”到“行”還有一個進一步引導、固化的過程。
5.當代大學生在利益知識的學習等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需求。在價值觀和利益觀的關系上,答案顯得較為分散,顯示出大學生對利益觀與價值觀的關系以及利益觀的作用認知薄弱。大學生普遍對利益方面的知識感興趣、愿意進一步深入學習了解;在“您希望學校在利益知識的學習上怎么做”中,66%的學生選擇“多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
二、當代大學生利益觀的特點
以“90后”為主的當代大學生,在家庭、學校、社會和個體的共同作用下,整體思想面貌趨好,在利益觀上有自己獨特的取向,呈現出鮮明的特點。
1.認同個人和社會并重的利益觀,但仍處于個人利益為重的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極大地解放思想、迸發巨大生產力的同時,也出現個人對金錢的盲目崇拜,利益被世俗化為金錢、等同于享樂,其社會性、精神性被弱化、壓縮和凝固。個人利益擠壓社會利益,個體利益間也表現出關系緊張,利益不和諧引發反思。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進程中,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協調發展遂成為人們理性的價值追求。
“90后”大學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發展和完善的進程中成長,受社會上不理性對待利益及利益關系的行為影響,存在一定的以自我為中心,看重個人利益甚至漠視社會利益的情況。隨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社會正向能量的發展,大學生的個人利益也曾遭遇擠壓,在這種不甚愉快的體驗中,他們受社會價值指引,期望社會和諧,實現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協調發展。
2.認同個人利益和他人利益互惠互利,選擇以合法合理方式爭取利益。在和諧社會建設的進程中,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后,致富和為官的道德要求和規制條款逐漸成熟,尤其對黨員領導干部提出了較高的廉潔自律準則,對黨員領導干部在利益上提出了先公后私、克己奉公、自覺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等比普通民眾更高的要求。
本次調查發現的一個可喜的情況是當代大學生對個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的認知及獲取方式更加符合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標準,顯示出在自己與他人利益和諧的基礎上積極構建和諧社會關系的愿景。
3.普遍關注切身利益,趨向精神利益和物質利益協調發展。學校設立獎助學金主要體現為物質利益,評先選優與入黨主要體現為精神利益。就業所反映出的是物質和精神、暫時和長遠的綜合利益,婚嫁主要考量的是大學生如何對待物質和精神利益的關系。
在大學期間,大學生如何考量和實踐上述切身相系的權益,可主要形成對大學生精神利益和物質利益觀的認知。大學生對獎助學金、評先選優等權益的關注,顯示的是大學生對精神利益和物質利益的自然需求。從大學生入黨動機的情況看,大部分學生是基于對中國共產黨性質的了解和對黨章的認同選擇入黨,這主要出于精神利益方面的選擇,但也摻雜有物質利益方面的因素。在就業壓力的現實條件下,先就業以解決安身立命之首要問題,大學生在就業中以物質利益為基礎,兼顧精神利益的選擇符合現實的就業大環境。對于婚嫁,大部分大學生做出感情靠前經濟在后的選擇,顯示出較為成熟理性的婚姻觀。
4.當代大學生在知與行的聯系上還存在脫節現象,理論認知與即興行為對比明顯。在黨和國家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和諧社會的進程中,高校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了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大學生在思想和道德的沉淀洗禮中,與社會主流價值相切合,理論認知上顯示出積極正向的狀態。
但知行合一之間還需要轉化的介體,“教育者與大學生也只有在交往實踐中才能將利益的理論、知識和規范與自我觀念進行融合、甄別、吸收、重構及反思,促成主體客體化及客體主體化。”②目前這一轉化的介體還不甚通暢。思想政治教育重課堂弱課外,重理論弱實踐,重灌輸弱對話,知行間的融合、轉換、重構和反思的場域逼仄,學生所知通向所行的通道還不是很便捷、有效,學生思想中符合核心價值的利益認知在現實社會中具有行為意義上的不確定性和搖擺性,表現出知行還不完全統一。認可知識改變命運但日常開支中用于讀書的費用卻不及吃喝玩樂的開支;會被無私奉獻、人間真情感動,但選擇成為見義勇為的人卻不占大多數。
三、大學生社會主義利益觀知行合一建設路徑
現階段大學生整體風貌良好,利益取向基本符合社會價值要求,但知行還未形成共振。大學生社會主義利益觀建設要整合積極因素,凝聚核心價值,拓展教育場域,達成知行統一。
1.與學生進行利益思想對話。利益是人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于大學生也是必需品。不正確認知利益,就會遮掩利益真相,思想的模糊必定產生行為的混亂。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精神利益和物質利益、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長遠利益和暫時利益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統籌兼顧是為了凝聚利益,把利益做大做強,實現利益均衡和共享。
大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做強做大利益的關鍵群體,高校必須承擔起利益觀教育的責任,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或專題講座,調研學生的利益觀念,澄清利益模糊認識;尊重學生利益,保障學生合法權益,肯定學生合理合法獲取利益。現階段宣講社會主義利益觀,要承認利益觀發展的層級性和階段性。只要不損人利己、假公濟私,合理合法獲取利益都是利益觀發展的積極因素,都要認可和凝聚。基于此,才能發展成先人后己、公而忘私、仗義疏財、顧全大局的社會主義核心利益觀。
2.以核心價值滋養學生利益思想。利益是個體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價值是利益的升華和取向。認可利益,是實事求是;價值導向,是最終歸宿。社會主義利益觀必定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滋潤下發展成熟。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架構利益和價值、利益觀和價值觀的整體教育模式,逐漸改變談價值不懂利益,逐利益不顧價值的割裂現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去教育和引領大學生利益思想,沉淀利益浮躁,彰顯利益品質,把大學生利益觀立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個人核心價值層面,以愛國培育公利,敬業養成奉獻,誠信延展忠義,友善形成共利,用利益支撐價值的高度,用價值實現核心的利益。
3.通過實踐交往達成知行合一。實踐交往主要是指相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社會的物質變換關系。③人與人通過實踐交往才形成社會,利益立于社會,通過交互才表現為好處和益處。
大學生在課堂上受到的利益觀教育,呈現為靜止的理論認知,可與不可、對與不對只是書中樓閣。知到行只能通過社會交往去實踐和檢驗。認識何種利益,是知識;選擇何種利益,是判斷;如何獲得利益,是方式;怎么評價利益,是態度。知識、判斷、方式和態度要在實踐交往中去嘗試、融合、反思和提升。要擴展利益觀教育的場域,從課上到課下,從學校到社會,從讀書到實踐,把知識轉化成習慣,把課堂中學到的利益知識傳播出去,在實踐交往中獲得利益實踐的真實體驗和評判標準,形成穩定的符合價值標準的社會主義利益觀。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②丁竹.高校利益觀教育主體間交往的實踐探索[J].教育探索,2014(3):33.
③張一兵.實踐交往:人類社會主體的群際功能互動——關于一種哲學新視界的思考[J].天津社會科學,1993(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