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諧校園構建是高校適應社會發展、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培養全面綜合素質人才的需要。高校和諧校園構建需要高度重視素質教育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把握和諧校園構建下高校素質教育的內涵,推進落實大學生全面和諧發展,注重大學生個性發展與潛能發揮,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提升與強化高校素質教育的內涵建設,為社會輸送合格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和諧校園 高校素質教育 高等教育改革
[作者簡介]王玉忠(1974- ),男,江蘇高郵人,江蘇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江蘇 鎮江 212013)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1年度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基于網絡新媒體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1SJB880072)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11-0106-02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目標下,素質教育作為一個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重要理論價值的命題,推進和諧校園的構建將促使高校突破原有的思維方式,以更高的定位來思考素質教育。構建和諧校園是高校適應社會發展、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培養綜合素質人才的需要。因此,在和諧校園構建下,思考并研究高校素質教育也顯得十分必要。
一、和諧校園構建與高校素質教育的實質聯系
(一)實施高校素質教育是和諧校園構建以適應社會與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根本要求
和諧社會的構建,從本質上講就是推進社會上每一個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和諧發展的雙向互動是社會化大生產的趨勢,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將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只有全面發展的人,才能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科學技術的創新,推進交往形式的進步,而生產力與交往形式的進步,正是社會趨于和諧的動力。21世紀是信息與知識經濟并存的時代,社會發展對人的要求是全面的,高校實施素質教育是時代的要求,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美國教育家奧爾指出:教育的使命決不在于評價經典的價值,也不是教授市場所需要的技能,而是培養完整的、平衡發展的人。自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教育界提出推進素質教育以來,素質教育就多次寫進黨和國家的政策文件,黨的十六大強調指出的“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深刻的現實意義;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提出“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明確了我國教育改革事業發展的方向;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對素質教育的推進提出了明確要求與長遠方針。綜合國力競爭是人才的競爭,是教育培養模式的較量,以學生個性發展為根本的素質教育,是國家為適應社會發展與增強綜合國力的舉措,是教育價值觀與思維方式的轉變,是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基本方向,它的成敗將直接關系到國家與人才培養的前途和命運。
(二)和諧校園構建是高校全面實施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基本條件
高校具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及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職能,作為“創新知識的場所,高校不僅是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和驅動力,也是傳播文明,確立主流價值的倡導者和示范區”,高校和諧校園構建應以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以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有關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方面的論述為指導,全面推進與實施素質教育。這一方面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是適應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需要,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更需要進一步完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另一方面,這也是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需要。高校和諧校園構建,加強與推進素質教育,將利于按照“四有”要求引導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文化、科技等綜合素質水平;利于把大學生培養成為市場經濟與知識經濟所需要的創新型、復合型,并有較強適應能力、應變能力和信息運用能力的國際型、開放型,以及擁有優良品質與健全個性的人才;利于培養民族自豪感、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增強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效率意識和效益意識,這對于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確保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文件)明確提出:“各高等學校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人才培養作為根本任務,全面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這一要求對于高校在和諧校園構建下提高對素質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推動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二、高校素質教育的內涵
(一)素質的內涵
“素質”一詞在古代本指白色絲絹,后來指原本之質,《說文解字》:“素,白色絲織也。”《逸周書·克殷》:“及期,百夫荷素質之旗于前。”《管子·勢》:“不靜不爭,動作不貳,素質不留,天地同極。”《辭海》的解釋有二:一為“白色質地”,二為“本質”。隨著社會的發展與人類的進步,“素質”一詞的內涵也越來越被賦予了更多的內容,已發展成為一個更為綜合的概念。從教育學層面來講,素質指個體在家庭、學校及社會等教育影響與環境熏陶下,結合自身的認知、學習與實踐,逐步形成的一種穩定、持久的身心發展品質,是對自然、社會、他人和自己所表現出來的基本態度、素養、能力等方面穩定的心理品質。心理學對“素質”的解釋也有兩種:一是指遺傳素質,即人通過遺傳從祖先那里獲得的生理方面的特點,它包括神經系統、感覺運動器官等;二是人在教育影響下獲得的知識技能和某種專業品質。決定人才水平高低的不是先天素質,而是后天經教育形成的各種品質。
(二)和諧校園構建下高校素質教育的內涵
素質教育是相對于素質而言的,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內涵,在當前和諧校園構建下,高校素質教育是指“通過科學的教育途徑,在人的天賦條件基礎上,融進社會的新質”,使大學生得到全面、充分、和諧的發展,實現社會需要和個人價值的統一。同時,高校素質教育還具有動態性的特點,在不同階段和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內容與重點。當前,高校素質教育在日常的素質培養與引導方面,主要體現在思想道德素質、科技文化素質、職業業務素質和個體身心素質等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質是人的靈魂與方向,是做人的根本,是德的重要體現,思想道德素質是大學生一項最重要的素質;科技文化素質是人的發展基礎,是其所掌握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與時代、社會相融合的體現,反映人內在的素質層次與水平;職業業務素質是人的立業之基,是知識技能結構與工作能力的體現,也是立身于社會、服務于社會的根本;個體身心素質是前者的物質與精神基礎,是人對外界環境的生理與心理反應。在和諧校園構建下,高校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體現以人為本,在教育理念上確立大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高等教育改革發展規律與大學生的成長及身心發展特點,幫助大學生增強主體意識與社會責任感,培養大學生的創業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并將素質教育與科學、人文教育結合起來,科學規范、合理建構高校素質教育的內涵,加快創新人才的培養。
三、和諧校園構建下高校素質教育的思考
(一)落實大學生全面和諧發展是高校素質教育的核心
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是高校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但全面發展不是平均的全面發展,而是和諧的全面發展。隨著我國和諧社會建設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提出的更高要求,需要高校在和諧校園構建的同時,多層面推進實施素質教育,積極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通過確立教育目標、健全課程體系、完善方式方法、強化實踐培育、注重過程評估等環節來推進落實大學生全面和諧發展,通過實施全面和諧發展的素質教育來“讓大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創造、學會自律、學會樂群、學會審美、學會健身、學會生活、學會勞動”,為社會輸送具有“四有”品德的高素質人才。同時,隨著信息社會與知識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最終都要落實到教育與人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上。高校實施素質教育,既要促進與完善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也要著力培養與加速大學生綜合素質不斷提升的可持續發展,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能力,不斷增強市場競爭與受挫能力,培養團隊合作和自我認識、自我學習與自我激勵的能力,更好地面向社會、面向未來。
(二)推進大學生個性發展與潛能發揮是高校素質教育的關鍵
個性發展是大學生自身發展的落腳點和最終體現,堅持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就是讓大學生個性體現更為明顯,使其可根據興趣愛好選擇課程以培養與發揮潛能和個性特長。在和諧校園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幫助大學生盡快適應高校的素質教育模式,一方面強化大學生主體意識教育,幫助大學生健全個性,促進身心健康成長,以實踐開拓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讓大學生成為知識的主人,成為認知的主體;另一方面把充分發揮每位大學生的潛能作為發展教育、進行教育活動的目標,在重視與培育大學生個性發展的同時,結合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以專業學習為中心,以能力培養為根本,以實踐培育為手段,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建立起教育培養體系,充分挖掘與發揮大學生的潛能,將大學生的發展與社會需求有機結合起來,培養出既博學又有專長,既有創業與創新精神,又有較強的創造能力、團隊合作與甘于奉獻服務意識的綜合型人才,而這正是素質教育注重大學生個性發展并發揮其潛能的重要體現。
(三)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是高校素質教育的有效舉措
創新是社會發展充滿活力的源泉,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國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一經濟社會發展新引擎,就是為了更好地激活內在動力,提升經濟社會發展活力。綜合國力的競爭是創新的競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既需要全體國人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創新的推動。培養創新精神,教育是根本,素質教育是關鍵,尤其是高校的素質教育,它承載著創新精神培育與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使命,一方面要堅持以人為本,注重大學生個性發展與潛能發揮,積極強化對大學生的創造性培養;另一方面要拓展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尤其注重對實踐能力的培育,為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高校實施素質教育要注重強化大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引導大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積極營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圍,為學生潛能的挖掘營造一種寬松的環境,實現課堂教學與第二課堂能力培養的有效結合,推進課內理論學習與課外實踐提升的有機融合,充分發揮每一位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活每一位大學生的創造活力。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才能真正培養出符合國家需要、社會需求的創新型、實踐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臧小林.高校和諧校園構建中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9).
[3]陳亮,戴志晶.當前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2).
[4]楊暄.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涵究竟是什么[N].人民日報,2005-
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