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創業面臨創業組織內部和外部法律風險,風險的產生既有大學生法律知識、法律意識和法律能力缺乏等主觀原因,也有外部保障不給力的客觀原因。因此,內部應強化創業法律教育,實行創業法律知識準入門檻制;外部應完善大學生創業立法,建立法律援助制度。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 法律風險 防范機制
[作者簡介]林巧(1980- ),女,浙江舟山人,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藝術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法律。(浙江 寧波 315100)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4年度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勞動就業類和社會保障類一般課題“基于法律風險視角的大學生創業保障機制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L2014A020)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11-0075-03
隨著國務院“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的實施和推進,我國將迎來新一輪的大學生創業浪潮。然而,相對于基數龐大的大學畢業生,我國大學生的創業率并不高。麥可思發布的《2014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3屆大學畢業生創業率為2.3%,比2012屆和2011屆分別高出0.3%和0.7%。同時,我國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也極低。中國就業促進會副會長陳宇表示“應屆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僅千分之五”。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大學生創業中的“雙低”現象,除了眾所周知的資金和經驗問題,通過梳理創業者的成功和失敗經驗,筆者發現法律風險的存在及防范機制的欠缺也是比較重要的問題。因此,識別創業中的法律風險,構建合理的風險防范機制,無疑是提高大學生創業積極性和成功率的重要途徑。
一、大學生創業面臨的法律風險
創業法律風險是指“創業者在創業活動開展過程中,由于未能按照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約定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或者由于外部法律環境發生變化不能做出有效應對,或者因為外部法律事件的出現,而使創業活動遭受損失、承擔負面法律后果的可能性”①。為支持大學生創業,國家和各級政府出臺了許多優惠政策,但在市場競爭中,創業的法律風險卻不會因為創業者是大學生而“一路綠燈”。筆者所在的課題組通過對收集到的大學生創業失敗和糾紛案例的分析發現,大學生創業過程中遭遇到的法律風險可分為以下兩類:一是創業組織內部的法律風險,這類法律風險包括大學生選擇不同創業組織形式所面臨的風險。我國法律規定了公司、合伙、個體戶等多種形式,每一種形式在設立程序、債務承擔、稅款繳納等方面的規定不同,創業者所承擔的風險也不同,如創業者選擇個體戶形式,在債務上將面臨無限連帶責任的風險。內部管理過程中發生的法律風險,包括與內部員工簽訂勞動合同及合同履行過程中可能發生的風險,企業發展過程中因融資可能引發的擔保風險,企業商標、專利、商業秘密等無形資產經營和管理中可能遭遇的風險,以及作為一個法律“擬制人”因違法行為可能承擔的行政法、刑法上的法律責任風險。二是創業組織外部的法律風險,這類法律風險主要是外部合同風險和侵權風險。外部合同風險是與外部其他組織發生合同關系時可能導致的違約風險,侵權風險主要來源于以下行為:侵犯他人知識產權,如未經允許在自己的產品上標注他人注冊商標等行為;侵犯消費者權益,如作為生產者的創業者向消費者出售偽劣產品致使其身體受害等行為;侵犯他人的肖像權、榮譽權等,如創業實體為了在競爭中獲勝故意捏造謠言損害對手形象。
二、法律風險產生的原因分析
(一)大學生創業者的自身原因
筆者自編了《大學生創業法律意識調研問卷》,問卷共18題,主要考查受訪者對創業問題的一般認知程度、所在學校的創業法律教育實施情況、對創業法律和政策的了解情況及創業法律的應用情況。課題組向寧波5所高校發放了問卷,共發放300份,回收276份,其中有效問卷248份。筆者注意到,87.94%的學生“不太清楚”或“完全不清楚”創辦企業的相關程序,83%的學生不清楚企業創設形式的區別,56%的學生不知道國家關于在校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在創業最擔心的風險當中,法律風險遠遠落后于融資、市場等風險。這表明,實踐中創業者基本法律知識欠缺問題非常突出。在我國市場經濟日益強調法治化的背景下,大學生創業的全過程都必須具備相關法律知識。創業者如果不知法懂法,不按法律合法經營,不能運用法律武器維護企業合法權益,必將使企業陷入困境。然而,當前創業者更關注資金和市場,缺少對法律和法律風險的認識和關注。“這一點充分體現在企業法律風險防范費用的支付水平上。據統計,美國企業支出的法律風險防范費用平均占企業總收入的l%,中國企業為0.02%。如此低的法律風險防范意識必然導致法律風險的頻繁爆發,且直接縮短企業的平均壽命。”②
(二)創業環境的法律保護因素
自2002年國務院辦公廳第一次明確提出鼓勵和支持大學畢業生創業以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為引導大學生創業,接連頒布有關法律法規,出臺大學生創業的各種優惠政策,極大地促進了大學生創業。筆者以浙江省關于大學生創業法律的相關規定為例進行分析,發現該省關于大學生創業的相關政策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第一,積極推進創業教育,鼓勵大學生參與創業培訓,對有創業意愿的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和畢業班學生參加創業培訓發放補貼。例如,寧波市規定,在甬高校如有條件可掛牌成立大學生創業培訓基地,同時試點創業教育學分制,開設“創業人才孵化班”,以完善創業教育體系。對參加創業培訓獲得合格證書的補貼1300元/人,成功開設企業的再補貼1000元/人,參加創業實訓并取得合格證書的補貼2500元/人。第二,有效整合資源,搭建“大學生創業孵化園”“大學生創業園”等創業扶持平臺,通過平臺的聚焦效應給大學生創業者提供各項便利和優惠。例如,杭州市對入駐大學生創業園的創業者提供政策咨詢、扶持資金申請、企業登記注冊等方面“一站式”服務,并規定新成立的大學生企業進駐園區2年內可免費使用50平方米的經營場地。寧波市也搭建了21個創業平臺,讓入駐創業孵化平臺的企業享受各種政策。第三,進一步完善創業扶持政策,主要集中在小額擔保貸款貼息、社會保險補貼、經營場地租賃補貼、自主創業稅收減免、創辦企業相關費用減免等方面。例如,杭州市規定對創業者的貸款利息給予50%的補貼,寧波市給予100%的補貼。第四,鼓勵大學生利用互聯網等新興媒介靈活創業,對于網絡創業者,杭州市和寧波市均規定可享受5000元補貼。與其他省份相比,浙江省關于大學生創業的法律內容較廣,政策扶持力度也比較大,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如下缺陷。
1.有關大學生創業的法律不完善,法律保障不到位。一是創業法律規定散見于各個文件,立法層次偏低。以杭州市為例,涉及大學生創業的政策有《杭州市大學生創業資助資金實施辦法(試行)》《關于免除大學生在杭資助創辦企業相關費用的通知》《杭州市大學生創辦企業費用免除辦理流程》《杭州市大學生創業園建設和管理若干意見》《杭州市大學生創業大賽獲獎項目無償資助資金操作辦法(試行)》《杭州市人民政府關于鼓勵和扶持在行自主創業的若干意見》等。二是在融資稅收等關鍵問題上,法律的扶持力度受限。例如,在創業階段,大學生急需資金扶持,盡管目前各地政府都提高了貸款額度,但還是設置了一定的門檻。寧波市大學生創業雖然最高貸款額度達30萬元和50萬元,但做了企業擔保和企業類型及貸款年限上的嚴格限定。
2.缺乏專業法律運行資源支持,法律應用上不給力。大學生創業過程中涉及諸多法律問題,如何運用法律,保障自身權利,規避額外法律責任,是擺在創業大學生面前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所謂法律應用,“就是運用所掌握的法律知識,以獨特的法律思維方法,分析和解決現實社會生活中所發生的各種實際問題”③。法律應用是一個人所具備的法律知識、法律思維和法律實踐的綜合體現,是日積月累系統化、專業化訓練的養成成果,最終得以用法律思維和法律知識解決問題。可見,即便是法學專業畢業的大學生,他們所具備的法律應用能力也需要在法律實踐中不斷得到提升,更不用說非法律專業的創業大學生了。大學生創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是對大學生各項能力的極大考驗。創業過程中,創業者對內要進行企業管理,對外要進行市場開拓,雖然說整個創業過程都應該在法律的軌道中運行,但有一些法律問題是非常專業的,如涉及訴訟或者非訴訟的法律糾紛等,如果由創業者本人來完成,往往既耗時又耗力,事倍功半。
三、完善大學生創業法律風險防范機制
(一)內部免疫系統的建構和完善
1.強化創業法律教育。創業法律教育是創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必須重視教育目標、課程體系和教育方法。第一,設置教育目標。創業法律教育目標是構建創業法律課程的前提,它決定了施教者選取什么樣的內容和項目、采用何種方法和手段對創業者開展創業法律教育。創業法律教育應包含兩個目標:一是共性目標,即將創業法律教育作為創業基本素質教育的一部分,普及全體學生,旨在強化全體學生的創業法律意識,培養創業法律思維,并在全社會形成合法創業、合法經營的良好氛圍;二是個性目標,即以有創業意愿的少數學生為重點,對他們實施有針對性的創業法律應用教育,主要培養他們的法律實戰能力。第二,構建課程體系。創業法律課程體系是培養大學生創業法律意識和法律能力的基礎,其主要內容應涉及法律意識、法律知識、法律能力,可在“兩課”授課(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有關法律的講授中,可以有意識地突出與創業相關的法律知識的傳授)的基礎上,積極開發關于創業法律的慕課,利用慕課靈活不受限的特點供有創業意向的大學生在線學習。第三,選取教育方法和手段。大學生創業法律教育不應局限于理論教育,必須突出其實踐性,因此除了傳統的課堂授課之外,還可通過設立創業法律咨詢工作室或者創業法律沙龍的形式,幫助解決大學生創業中具體的法律問題,提高教育實效性。
2.實行創業法律知識準入門檻制度。督促創業大學生自覺學習法律知識,提高法律意識,促使其合法創業、合法經營,不僅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法律風險防范能力,提高創業成功率,還有利于培養大學生新興公民群體的法律素質,促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因此,可以率先在大學生創業群體中實行創業法律知識準入門檻制度。正如我國在駕照考試中要求申領者必須參加關于駕車理論、道路安全法規等的最低課時學習及理論考試一般,要求大學生創業者在申領營業執照前也必須達到一定課時量的與創業相關的法律知識學習,并通過考試或者考核的方式進行效果評估。
(二)外部支撐系統的構建和完善
1.完善大學生創業法律,規避大學生創業“立法”上的風險。首先,制定一部促進大學生創業的基本法。當前有關大學生創業的法律保護層次低,大多是政策性的規則,缺少系統性和完整性,因此有必要制定一部基本法律保障大學生創業,筆者在此姑且稱之為“大學生創業促進法”。“大學生創業促進法”應以保障大學生創業的合法權益為目的,強調大學生創業自由、國家支持及收益共享、風險共擔,至少應包含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創業管理與服務、創業教育與培訓、監督檢查和法律責任等內容。其次,完善大學生創業相關法律。重新梳理現行法律,對不利于大學生創業的法律制度進行修訂或者刪除,在法律效力上與當前國家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創業的要求保持一致,消除大學生創業中的法律障礙。目前亟待修訂的主要涉及擔保法和財稅法等法律制度、創業教育和培訓法律制度、創業激勵法律制度等。
2.建立創業法律援助制度,規避大學生創業“用法”上的風險。懂法守法是現代創業者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但檢驗創業者是否懂法守法的最終落腳點體現在“用法”上,即創業者能否依法經營,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利益。如前所述,法律應用是一種專業性很強的活動,一旦陷入具體的法律事務,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創業活動還涉及企業管理、市場開拓、資金安全等諸多專業問題,對創業者的能力和精力提出了挑戰,再讓其從事專業性較強的法律實踐,難免分身乏術。故而,在大學生創業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專業法律問題,可以參考我國現行的法律援助制度。該制度的一個關鍵特征是由專業的律師為受援人提供符合標準的法律服務,依法維護受援人的合法權益,受援人不需要支付費用。大學生創業群體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也是弱勢群體,盡管他們自身具備一些優勢,成功創業的可能性比較大,但也面臨著創業失敗的危險,失敗意味著自身無保障甚至負債。因此,將創業大學生納入受援人范圍,不違背法律援助制度的精神。此外,從鼓勵大學生創業的角度,引入法律援助或者借鑒法律援助的某些方面也是可行的,具體可以在以下方面進行嘗試:第一,關于法律援助的時間和收費問題。法律援助可以應用于創業的全程,但在收費上應該有所區別。創業者在設立創業組織階段,主要涉及的法律業務是對擬將經營企業的合法性評估及注冊登記等,不僅不可能產生盈利,反而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所以對這一階段的法律服務不應收取費用。創業組織設立完成后,意味著創業者正式進入了創業軌道,但要讓其成功運作,還面臨各種挑戰,為了提高新企業的成活率,可以考慮在其成立的一定時間內(如一年)給予法律援助。比較可行的援助方式是以企業法律顧問的形式介入,但在收費上給予優惠,如可以由企業承擔一半。對于企業終止階段的法律援助,應根據企業終止原因的不同在收費上予以區別。因企業客觀原因且無法律上的過錯(如經營不善倒閉)導致企業終止的,應提供免費的法律幫助;但因企業自身原因(如違法被吊銷營業執照)導致企業終止的,可以提供收費的法律幫助。第二,關于法律援助的范圍。主要包括法律咨詢,企業日常經營、交易合同的審查,法律糾紛處理,協助企業建立公司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等。
[注釋]
①朱文勝,呂中國.大學生創業法律風險防控體系研究——以高校創業法律教育的完善為視角[J].思想理論教育,2013(3):66.
②孟國碧,王德斌.論高校大學生創業中的法律風險及對策[J].理論與實踐,2012(10):77.
③李連博.公安專業學生法律應用能力的養成[J].廣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