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四川省6所師范院校師范生的分類抽樣調查,研究分析四川省師范生就業觀現狀,從主體、社會、學校、家庭等方面分析普通高校師范生就業觀影響因素,進而提出將就業觀教育融入專業課課堂、加強校地合作和校企合作、拓寬社會實踐渠道、改進創新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課程體系、建設新媒體聯系平臺、完善學校與家長聯系機制等就業指導對策。
[關鍵詞]師范生 就業觀 就業信息
[作者簡介]候德蘋(1984- ),女,四川內江人,內江師范學院,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教育。(四川 內江 641000)宋傳文(1967- ),男,山東濱州人,山東科技大學泰安校區學生工作處處長,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學生管理。(山東 泰安 271019)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3年度內江師范學院科研項目“師范生就業觀調查及就業觀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3SZ06)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11-0078-03
一、普通高校師范生就業觀現狀
本文通過對四川省在校師范生的初步調查和訪談,設置了普通高校師范生就業觀調查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400份,發放至四川師范大學、西華師范大學、成都師范學院、內江師范學院、樂山師范學院、綿陽師范學院的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師范學生。共收回問卷1228份,其中有效問卷1102份。
根據對調查問卷的統計,基本情況如下:調查樣本總數1102名。其中,男生398名,占36.1%,女生704名, 63.9%;文科類專業學生637名,占57.8%,理科類專業學生465名,占42.2%;在年級的分布上,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學生分別占樣本總數的24.2%、19.5%、26.2%、30.1%;城鎮學生412名,占37.39%,農村學生690名,占62.61%;本科生822名,占74.6%,專科生280名,占25.4%。
1.就業地域選擇。從就業地域選擇來看,普通高校師范生選擇呈現如下特點:第一,城鎮戶籍學生普遍傾向于選擇在大中型城鎮就業,或傾向于回到自己的家鄉周邊就業,極少數學生愿意去西部貧困地區就業。農村戶籍學生在地域選擇方面,較城鎮戶籍學生而言,更為隨意,更為包容。調研結果顯示,對“區域選擇無特殊要求,較隨意”的樣本占52%,其中84.4%的樣本是農村戶籍學生。
2.就業單位性質選擇。從就業單位性質選擇來看,大多數師范生不再一味追求諸如政府、國家行政機關、公立學校或國有企業等“公立”單位。調研顯示,42.56%的樣本選擇私有企業、私立學校、公立單位的非編崗位或者創業,25.77%的樣本選擇堅持通過公招考試進入政府、國家行政機關或事業單位,17.7%的樣本選擇外資企業或合資企業,13.9%的樣本表示不在意單位類型。
3.擇業條件重要性選擇。53.18%的樣本認為薪資待遇是擇業的首要條件,27.50%的樣本最看重發展機遇,19.33%的樣本最看重工作環境。選擇薪資待遇是擇業首要條件的樣本中,本科學生489名,占本科學生樣本總數的59.49%;專科學生97名,占專科學生樣本總數的34.64%;文科學生386名,占文科生樣本總數的60.6%;理科學生200名,占理科生樣本總數的43.01%;畢業班學生257名,占畢業班樣本總數的64.25%;非畢業班學生329名,占非畢業班樣本總數的46.87%。由此可知,文科學生比理科學生更看重薪資待遇,而理科學生更看重工作條件和發展前景;專科學生較本科學生而言,在薪資待遇上要求更低;畢業班學生比非畢業班學生更看重薪資水平。
4.就業信息渠道選擇。46.01%的樣本認為新媒體平臺更加快捷、方便、有效,無論是各類網站、網頁,還是QQ、微信,都愿意嘗試,而且使用起來非常方便;19.51%的樣本認為各類現場招聘會更加可信、可靠,而且可以見面談判,能較快得出結論;10.77%的樣本認為社會關系網絡更值得信賴;23.77%的樣本表示不會特別挑剔信息渠道來源,遇到合適的機會都會嘗試。可見,新媒體平臺已逐漸被大多數師范學生接受并運用,但仍有近1/3的樣本不愿采納這種高效的信息平臺。
5.行業選擇。關于行業選擇,問卷列舉了行業大類,調查對象可對自己感興趣的行業進行多選。調查顯示,愿意從事教育行業的樣本數最多,占總樣本數的67.61%,其原因是教育業發展前景廣,能夠學以致用。愿意從事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的樣本數位居第二,占樣本總數的56.72%。此外,愿意從事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行業的樣本有52.99%,愿意從事衛生和社會工作的樣本有44.1%,愿意從事金融業的樣本有41.6%,愿意從事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的樣本有41.5%,愿意從事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行業的樣本有38.5%,愿意從事房地產業的樣本有37%,愿意從事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的樣本有34.7% ,愿意從事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樣本有31.2%,愿意從事制造業的樣本有30.4%,愿意從事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的樣本有27.9%,愿意從事建筑業的樣本有27%,愿意從事農、林、牧、漁業的樣本有25.3%,愿意從事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的樣本有17.8%,愿意從事住宿和餐飲業的樣本有16.1%,愿意從事批發和零售業的樣本有13%。從行業選擇來看,雖然對行業的客觀認知比較有限,但總的說來,還是理性多于感性,并且行業選擇與專業的相關度比較高。
6.專業相關性的選擇。從專業相關性的選擇來看,呈現諸多特點。第一,低年級學生認為工作應與專業相關性高,高年級學生認為工作可能與專業相關性低;第二,理科學生較文科學生而言,更希望從事專業相關度高的工作;第三,男生較女生而言,選擇工作與專業相關度高的樣本比例略微偏高,249名男生表示會選擇專業相關度高的工作,占男生總樣本數的62.56%,372名女生表示會選擇專業相關度高的工作,占女生總樣本數的52.84%。
7.就業受影響因素的選擇。關于就業受影響因素,受訪學生看法差異較大。34.48%的樣本認為就業成功與否主要取決于求職者自身的專業水平,23.32%的樣本認為取決于求職者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13.97%的樣本認為取決于求職者學校或專業的教育質量和聲譽,16.88%的樣本認為取決于大學所在地的就業市場形勢、招聘單位要求和喜好,11.34%的樣本認為就業可能受社會不公平因素影響。
8.就業態度選擇。關于就業態度,呈現多樣化。調研結果顯示,64.61%的樣本會先就業再擇業,12.71%的樣本表示創業欲望強烈,會盡力創造條件實現創業,12.52%的樣本愿意堅持參加公招考試,10.16%的樣本表示找喜歡的工作前會暫時待業繼續尋找。
二、普通高校師范生就業觀影響因素
1.主體因素。普通高校師范生作為大學生中的特殊群體,既具有大學生的普遍價值觀,又具有師范生的特殊價值觀。在中國百姓意識中,“大學生”似乎已成為知識分子的代名詞。雖然隨著高校擴招,大學生數量急劇增加,同時大學生面臨就業壓力大、就業難的困境,大學生已經失去“天之驕子”的地位,但在普通老百姓看來,大學生仍然是家族的驕傲和希望。考上大學意味著命運的轉變,所以從考上大學的那一刻起,大學生普遍把自己定義為“白領”階層的后備軍,這便是他們有著高標準就業觀的根本原因。從高考后填報師范類志愿,到被錄取為師范類專業大學生,師范大學生的價值觀里就印下了“師范”二字,大多數學生潛意識里就認為自己從此跟教師行業有了無法脫離的關系。這種意識隨著年級的增加、學習的深入、社會接觸程度的加深、視野的開闊等有了一些轉變,但轉變的根本和精髓依然沒變——立志做“白領”。調研結果顯示,82.94%的被調查者愿意選擇諸如教師、公務員、管理人員、辦公室文員、實驗員等“白領”崗位。
2.社會因素。就業觀不僅受師范生個體價值觀的影響,同時也受社會因素的影響。首先,社會思潮影響師范生就業觀的形成。20世紀90年代以前畢業的師范生,就業較好。這不僅是因為當時畢業生數量少,就業壓力小,更重要的是,當時的畢業生自我定位明確,價值取向正確,愿意到條件艱苦的崗位去。而如今受西方利己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負面思潮的影響,大學師范生的意志變得不再堅定。同時,迫于各種現實壓力,部分大學生逐漸變得功利起來,在追求經濟待遇、社會地位的同時,忘卻了堅持夢想,摒棄了為社會主義事業奉獻的價值觀。其次,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等社會因素影響師范生就業觀的形成。由于經濟水平、消費水平、就業機會、人文環境、自然環境等因素的變化,大學師范生一畢業就面臨較大的生活壓力,面對不斷上漲的高房價、家長的高要求、戀人的高期望等,他們顯得有些無奈,逐漸忘卻了艱苦奮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奉獻的理想信念,轉而去追求光鮮、高回報的工作崗位。
3.學校因素。從高中生轉變為大學生,不僅僅是身份的轉變,更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性格、氣質、知識結構、能力等各方面的轉變。這種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受學校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逐漸形成的。這種轉變沒有定式,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大學師范生這種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性格、氣質、知識結構、能力等方面的轉變促進了其就業觀的轉變。經過調研分析,筆者認為以下兩方面的學校因素影響師范生就業觀的形成。 第一,教學設置比較傳統,實踐形式單一。師范院校的教學設置普遍比較傳統,學生自主選擇環節少,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揮。另外,學校安排的實踐環節偏少,實踐期限偏短,實踐形式較單一,不利于學生將所學的教育教學理論應用于實際教學情境,不利于學生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第二,學校就業指導工作體系不完善,就業指導形式較為單一。普通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完全由學校就業指導部門和學生工作隊伍承擔,主要通過給學生上就業指導課、輔導員日常思想動員等方式進行,指導力度有限,效果不明顯。另外,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僅僅包含傳遞就業信息、指導簽訂就業協議、搭建用工單位與畢業生見面會平臺等內容,對于真正促進師范生了解社會,了解職業,轉變就業觀,則顯得有些乏力。
4.家庭因素。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學生在做重大決定時通常會尊重家長或家族的意愿,所以每到填報高考志愿時,總能看到全家總動員的場景。高考志愿極少是學生的個人意愿,大部分是家長的意愿。調研顯示,當初報考志愿時,39.1%的樣本是因為興趣使然,并理性考慮后自己獨立做決定;42.8%的樣本是受家庭觀念影響,認為教師行業穩定、輕松、待遇好而做決定;13.5%的樣本是因為“子承父業”,家族中有教師前輩,故而覺得教師這份職業還不錯而報考了師范專業;4.6%是因為分數合適,自己對師范專業也不排斥而報考。同時,家庭觀念也在不斷影響師范生擇業。從實習單位選擇,到報考公招考試,師范生總是背負著家庭的期望。72%的樣本認為就業不是個人的事情,要考慮家庭需要和家長意愿;76.8%的樣本認為因為家庭緣故,會在擇業過程中考慮薪資、地域、單位性質等因素。
三、普通高校師范生就業指導對策
1.將就業觀教育融入專業課課堂。就業觀的形成和變化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在就業觀引導方面,不能只依靠學校就業指導與服務部門和輔導員老師,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課堂和專業課教育課堂。學生與科任教師在課堂上相處時間較多,科任教師學識深厚,經驗豐富,是大學生依賴、信任的主要對象。因此,將就業觀教育穿插于課堂,科任教師將發揮積極有效的重要作用。
2.加強校地合作和校企合作,拓寬社會實踐渠道。高校應與地方學校、地方企業及村(社區)組織或其他經濟組織、社會組織的基層部門加強合作,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實踐教育活動。將實踐與課堂融合,讓師范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融入社會,意識到師范生并非一定要從事教師崗位,認識平凡崗位存在的廣泛性,體會參與基層服務的必要性以及大學生服務基層發揮作用的重要性,從而調整高期望、高要求的就業觀,回歸立足社會、服務基層的就業觀,樹立在平凡崗位建功立業的理想信念。
3.改進創新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課程體系。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課程不能只局限于“教室內”“PPT展示”、基礎知識講授、就業政策宣講等形式或內容。授課團隊可以通過搜集、學習、討論有關師范生成功就業、快樂就業的案例,研究出一套適合本校學生的案例教學方法,同時帶領學生將大學生社會實踐與就業實習結合起來,嘗試開創在實踐中授課、實踐中指導的就業指導方法。
4.建設新媒體聯系平臺,完善學校與家長聯系機制。充分利用飛信、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手段,加強與家長的聯系,讓家長了解社會師范生成功就業的案例、用工單位招聘信息、宏觀政策等,讓家長了解以興趣為導向的就業觀才是正確的就業觀,了解就業市場的多樣性和廣泛性,從而改變自身對子女就業的看法。通過這種直接影響家長、間接影響學生的方式,引導師范生科學就業觀的形成。
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師范生就業觀受到社會、家庭因素影響程度較深,因此師范生就業觀的轉變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學校在教學安排、實習安排、就業指導、家長聯系等多方面做出努力,引導師范生主動轉變就業觀,但最重要的還是師范生自己主動積極接觸社會,參與實習,增進對社會和職業的了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梁國勝,劉言.中國高等教育格局醞釀重構[N].中國青年報,2014-05-19.
[2]張妍,李云霄,龔偉.后金融危機時代大學生就業的應對策略[J].山東社會科學,2013(S2).
[3]黃梅芳.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問題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2(21).
[4]王振源,孫珊珊.大學生實習與就業結果關系的實證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