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高等教育歷經20多年的發展,在探索國際化專業人才培養中取得了較為豐富的研究和實踐成果。本文從國內外研究綜述入手,分析現存的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的優劣勢,并結合會計學專業的學科特點,從宏觀層面政府監管和微觀層面高校監控兩方面,對改進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對策。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模式;綜述;分類;對策
引言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浙江省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規劃(2010-2020年)的精神,中外合作辦學已成為對外國際交流與合作的一種重要途徑。通過中外合作辦學,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意識,熟悉國際慣例及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正逐漸成為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之一。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綜述
國外學者主要針對大學的教育教學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西方發達國家認為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基礎是人才培養的國際化。《美國2000年教育目標法》明確提出努力提高學生的全球意識和國際化觀念。美國學者阿勒姆等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是各種與國際研究、教育交流與技術合作有關的活動。澳大利亞倡導多形式的國際化課程,將最新的科技和文化成果補充到教學中。西方發達國家將人才培養模式大致分為人文型、科學型、技術型和混合型四種模式。
我國高等教育界學者在探索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構建、教學改革模式和師資隊伍建設等國際化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較為豐富的研究和實踐成果。
居毅、程剛(2001)總結出三種主要的中外合作辦學模式是融合型、嫁接型和松散型。裴文英(2007)概括出引進課程培養等多種較為成熟和有效的合作辦學形式。楊輝(2004)對中外合作辦學的模式從形式上提出分類。魏勝強(2012)在形式上根據辦學目標和管理體制、外在特征、具體形式和無明顯分類標準的隨意探討劃分為四類模式,并分析了各自不足。房德東(2011)提出以國際化、復合化、專門化為標準,分類培養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
周曲(2005)總結了中外合作辦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從辦學理念的轉變等角度提出了建議。陽金萍(2005)認為中方高校應培養自己的師資力量,提高管理水平,從而降低對外方的依賴。楊洪青(2011)指出應形成適合自身人才培養的教學方式、考核辦法、制度標準和評價體系,實現師資、管理方式、質量監控等方面的國際化。李盛兵、王志強(2009)提出按“輸入——過程——輸出”的思路,建立中外合作辦學的質量保證體系。侯麗霞(2011)強調應通過對教學運行管理與質量管理等的優化,提升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水平。
綜上所述,國外學者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甚少,國內學者對國際化專業人才培養的理論和實踐已取得了較大成效,但全面研究國際化人才培養全過程各因素的文獻偏少,對國際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培養路徑等問題尚缺乏更為系統的論述和研究,對我國高校如何培養國際化人才的對策更是缺乏系統的論述。
二、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分類和優劣勢分析
(一)現有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分類和優劣勢分析
目前,綜合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大致可從外在特征上、具體形式上、培養目標和管理體制等內容和結構上對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分類。
從外在特征上,可分為松散型、嫁接型和融合型。松散型是指通過聘請國外教師、委派國內教師去國外培訓、學生去國外短期學習等方式實現教學模式與國際接軌。該模式很少能從教學體制、培養模式、課程設置和教學改革等方面借鑒國外的經驗。嫁接型是指保留中外各自的教學模式,通過學分互認,獲得雙方頒發的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該模式以“2+2”或“3+1”等為代表,使學生對國外的人文環境有較深刻的了解,但在國內階段基本以英語強化和初級課程為主,較少引進外方的核心專業課程和高層次教師。融合型是指把中外教學模式完全融合,全面引進外方的教材、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方法、師資力量和考評機制等,外方全程負責,中方只負責對項目進行監控。該模式能全方位借鑒外方的經驗,形成以點帶面的輻射效應,但由于缺乏教學實踐環節,不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從具體形式上,可以分為單校園和雙校園模式;單文憑和雙文憑模式;畢業證書+學位證書和畢業證書+技能證書或職業資格證書模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模式;計劃內招生和計劃外招生模式;以及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模式。其中,后三種模式不屬于本科層級全日制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分類,因此,本文不予考慮。單校園模式是指學生在國內完成預定學分就可獲得文憑或證書。雙校園模式是指學生一部分在國內完成預定學分,另一部分在國外合作院校完成。單文憑模式是指學生完成學分后只獲得單方的文憑。雙文憑模式是指學生完成學分后可同時獲得雙方的文憑,該模式較正規,學生必須有條件的被外方院校錄取,如通過高考等。
(二)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由于不同標準下的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單一分類都有各自的局限,不能完全滿足并適用本科層次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尤其不符合會計學等應用性強的專業的學科特點。因此,本文提出兩種創新的模式,彌補單一模式的不足,以便最大限度地引進核心專業課程和優質外方教學資源,以及借鑒外方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更好地服務于本科層次專業人才的培養。
三、改進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對策
(一)宏觀層面政府監管對策
1.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
目前,中外合作辦學多數由市場驅動而缺乏政府的宏觀調控,易存在辦學不平衡、學科專業重復建設。所以,應從宏觀上對辦學層次、學科專業結構與區域經濟發展布局等方面提供可行性分析,制定適合自身特色和具體實際的戰略規劃。
2.完善政府的審批監管政策
首先,從制度上規范合作辦學的良性發展,對合作雙方的資質進行嚴格審批,制定準入和退出機制。其次,加強辦學機構項目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在確保國家教育主權的前提下,展現更多的靈活性,提供充分的創新空間,發揮國際交流與合作在高校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及高校管理體制創新中的作用。再次,高等教育管理去除行政化,政府監督管理推行社會化,建立公開的社會評價與質量認證機制。政府監管職能應趨于行政服務性,將監控職能逐步轉移給社會中介評估組織,建立由社會中介評估組織和辦學機構共同參與的社會評價系統,定期進行監督、分析和評價。最后,堅持辦學的公益性原則。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應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和法規,制定統一的財務管理和審核制度,保證合理盈利再投入于辦學,促進可持續發展。
(二)微觀層面高校監控對策
1.精選優質教育資源
以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為導向,重點加強經管類等專業的國際化建設,以點帶面,帶動其他專業的國際化人才培養。集中優質資源加強特色建設,圍繞辦學特色來選擇合適的培養模式,如在優勢專業設置國際化課程,打通與國外高校的課程體系,學分互認或設立國際學院直接植入國際人才聯合培養項目等。合作項目的重點在于引進優質外方教學資源和核心專業課程,引進研究型的教育資源而不僅僅是課程本身。本科層次項目可為碩士博士層次的合作辦學牽線搭橋,提供合作平臺。
2.嚴格教學質量監管
加強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建立一套嚴格的質量管理制度體系,比如師資隊伍建設、課程標準化本土化建設、實踐教學建設等方面。此外,應對招生、證書和財務等相關環節進行制度完善。目前,我國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的質量監管主要是由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專家進行自上而下的專項檢查或評估,學校層面比較被動??煽紤]設立地方性專門的非盈利性的辦學質量評估機構,制定綜合辦學質量評價體系。將定期評估和不定期評估相結合,學校自評和上級審核相結合,評估機構評估和政府審定相結合,以此作為衡量辦學水平和重點學科建設的重要考核指標和內容。
3.積極開拓國際市場
加強留學生工作,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雙向交流。不僅要引進來,還要走出去,主動出擊,細分市場,在中外合作辦學的國際市場分一杯羹。
【參考文獻】
[1]張華英.人才國際化與國際化人才的培養[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6):81-83
[2]裴文英.高校發展視野中國際化人才培養研究[J].江蘇高教,2007(6):79-80
[3]魏勝強.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研究[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2(1):37-46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2016年高等教育研究資助項目YB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