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育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提升小學德育教育的有效性,文章從開通德育渠道、開展校園活動、德育滲透于學科教育以及建立家庭、學校和社會的聯動機制等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小學德育;有效性;聯動機制
德育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小學生年齡一般在6至13歲之間,正處于人生生理和心理發展都不成熟的階段,此時,他們很容易接受一些具有正能量的道德引領,也容易受到一些具有負能量的不良風氣侵蝕,因此,抓好小學階段的德育工作刻不容緩!筆者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深感一些教師對德育的作用認識不到位,德育的觀念和內容陳舊落后,德育方式單一化,與生活脫節,德育只停留在口頭上,沒有從心底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在德育過程中也未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導致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針對于此,筆者進行了認真研究,認為可采取以下措施提升小學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一、開通多條德育渠道,引導學生養成積極的道德情感
學校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場所,我們可以通過多條渠道來實施德育教育,具體如下:第一,我們可以通過讓學生參與少先隊集體活動,體驗集體生活,從而在活動中逐漸形成與他人和睦相處、團結合作的精神,幫助學生逐步養成遵守團體紀律、服從組織安排、具有集體榮譽感的優良品格,從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第二,我們可以讓學生參與班級管理活動,體驗班級管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將德育與學生的生活、學習聯系起來,使學生能夠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使學生能夠學會自我教育;第三,我們可以通過建設特色的校園文化來構建良好的育人環境,提升德育的有效性。蘇霍姆林斯基曾倡導:“要讓學校的每一面墻都說話”。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校園環境這一載體,將德育彰顯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使其發揮“潤物細無聲”的德育作用,如宣傳欄、黑板報、格言區等都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理想載體。
二、開展多種校園活動,于活動中實現育人的目的
開展多種校園活動,不僅能夠在校園內形成濃厚的文化氛圍,提高學生對文化科學的興趣,更能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從而實現育人的目的。如在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時,我們可以借助升旗儀式、國慶節等活動,向學生介紹中國近代史、社會主義發展歷程,尤其是改革開放三十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愛黨之情;在培養學生養成集體主義時,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參與植樹節、地球日、愛鳥周等活動,讓學生通過參與環保行動,樹立環保意識,愛護地球,保護家園,維護生態平衡,爭做文明小市民;在構建融洽師生、生生關系時,我們可以做好校門口的歡迎問好儀式,讓幾位值周的教師和學生身披綬帶,笑容滿面地歡迎問候每位教師和學生的到來,從而促進使學校內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融洽??傊?,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外在環境的影響,學校組織各種活動,不僅能鍛煉和激勵學生,促進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道德,還能為學生未來的發展開辟一個好的開端。
三、優化多門學科教學,于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
赫爾巴特曾說:“教學如果沒有進行品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币虼耍虝讼嘟Y合是學校進行德育的重要途徑,我們只有將教學與育人相結合,才能深化、貫通學生對德育的認識與理解。首先,學生在學校內的大部分時間都是處在教學活動之中的,如果我們忽視了這最大一塊時間的德育工作,就不可能真正地將“德育為先”落實到位,并對學生的全面發展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反之,如果我們能把德育滲透到具體學科教學中,那么我們就占領了德育教育的主陣地。其次,把如果能夠將傳授學科知識與育人有機結合起來,將德育滲透到具體學科內容中去,則將使德育可感可知,有血有肉,增強德育的可接受性,同時,由于德育工作需要日積月累,潛移默化,那么在教學中適時進行德育教育,則可使學生避免產生被強加說教的感覺,從而使德育工作容易做到扎實有效。
四、達成多方教育共識,建立家庭、學校、社會聯動機制
小學德育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增強德育的有效性絕不能光依靠學校,而是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達成小學生教育共識,建立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聯動機制,改變各唱各戲的做法,從而增強小學德育的有效性。目前,由于家庭、學校和社會三大教育主體間的教育理念不一致,導致小學德育面臨“學校5天教,回去2天消”。即所謂“5+2=0”的困境。要破除這種困境,首先必須調動家庭在小學德育中的基礎作用,即家長必須改變過去那種重學習成績輕思想品德,重自我需要而忽視孩子的需要的教育理念,要知道現在社會的競爭是綜合素質的競爭,是質的比拼,僅僅有一技之長而無良好的品德是難以在激烈的競爭中立足的,同時,父母要嚴于律己,以身作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小學生的思想形成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其次要繼續發揮學校在小學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即學校要形成德育為先,人人重視的局面,素質教育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學校必須摒棄過去那種將素質教育等同于智力開發,等同于應試教育的錯誤做法,切實將小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放在小學生素質教育的首位,同時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發揮教師模范的作用。最后要加強社會在小學德育中的平臺作用,即社會要多創建積極向上的文化,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入腦入心,成為人們的價值取向,積極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大力開展形式多樣的思想道德建設活動,如開展學雷鋒志愿活動、十佳少年評選活動等,從而以活動促風氣,以好的社會風氣帶動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素質。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和花朵,培養德才兼備的青少年是我國基礎教育的使命。小學階段是培養孩子良好道德品質的重要階段,家庭、學校和社會一定要始終把德育放在小學生的教育的首要位置,從而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出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張洋.對小學德育工作管理新途徑的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4(12)
[2]劉勝華.論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德育教師的角色期待[J].基礎教育研究,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