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單元整組教學是一個新的教學視角,是一種新的教學嘗試,有利于課程目標的達成,適合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編排體例。本文旨在通過多樣導入,回歸日常生活;創新教學,深化情感體驗等方式提升品德整組教學實效,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養成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
【關鍵詞】單元導入;整組;教學實效
2011年新版的課程標準中:強調教學必須以深入地了解兒童為基礎。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在了解兒童的實際生活和發展狀況,掌握每個兒童的特點和各不相同的需要,了解其所在的家庭和社區的狀況等基礎上進行。因此品德課程大多采用單元編排、主題統整的建構方式,而這一編排促使我們思考教育者應該如何站在單元的角度有效地開展教學。其中單元導入環節不僅為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更是為引起后續教學、整合單元教學的關鍵步驟。為此,重視“單元導入”,對提升品德整組教學實效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多樣導入,回歸日常生活
1.質疑導入,啟迪思維
“學而不思則罔”,在導入時,結合單元內容,創設情境,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不僅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而且使學生處于積極思考的學習狀態。這是一種非常理想的導入設計。
例如,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民風民俗大觀園》我設計這樣導入:①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聽老師的指令做動作:同桌相對而坐,嘴角往上翹,露出8顆牙。②剛才老師看到同學們的大多數牙齒已經換了,換下的乳牙哪去了?怎么丟的?為什么這么做呢?③這個習俗寄予了人們一個美好的愿望知道是什么嗎?我們還有許多的風俗都寄予人們不同的愿望。懸念的設置從學生最熟悉的換牙開始,這樣的導入喚起學生對民風民俗探索的欲望,更是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導入環節中以“思”入境引發學生對課堂教育主題做一定的思考,便于把課堂主題教育進行的更為深刻。
2.體驗導入,增強感悟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兒童是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并得到各方面的發展的。在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溫馨一家人教學時,我在課前讓學生搜集“爺爺奶奶那一年的故事”、“社會上老人發揮余熱的圖片”;調查“長輩退休前的工作情況”;體驗一周的家庭小主人生活并記錄“家庭一周的收支情況”。通過親身體驗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孝敬老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具有尊重、孝敬老人的美德,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做到尊老敬老。
3.視聽導入,認知直觀
當代的小學生在心理上樂于接受新事物,因此在教學過程我們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在開始上課之前,播放與所學內容相關并為學生所熟悉喜愛的歌曲,或幽默或富有激情或富有童趣的視頻,以創設心情愉悅、舒暢的環境,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創新教學,深化情感體驗
1.適當整合,開展研究性學習
將單元教材整合,不僅使學生從整體上感知單元活動內容,而且將單元教學活動聯系起來,更促使學生體悟情感,激發情感。
在執教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共同生活的世界》時,為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筆者試著整合單元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在教學中,先介紹世界上三大人種及其主要分布區域,接著讓每個學生提出一個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在此基礎上確立6個小課題,即“世界服裝博覽”、“世界節日大觀”、“世界飲食文化”、“世界著名建筑物藝術品”、“不同人種的杰出人物”、“世界各國的語言文字”,然后按課題分組制訂研究性學習計劃,分工合作,開展搜集資料、調查采訪、分類整理等課題研究活動,最后進行成果展示,總結交流,對學生的活動情況進行評價。整個單元的學習任務就在饒有趣味的小課題研究中較好地完成了,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有收獲。
2.調整內容,換課次進行教學
根據課堂生成,依據學生意愿,調整課時和課次也是單元整組教學的一種嘗試。如,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生活在集體中》的活動主題依次為《你是我的好朋友》、《集體處處有規則》、《做班級的小主人》、《集體力量大》。在《集體處處有規則》一課的實際教學中,我設計了“桌上投籃”的游戲,制定游戲規則,然后修改規則。學生經過兩次游戲體驗,比較出規則的重要性。因此,教師抓住學生高漲的情緒,將后兩課的教材內容提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班級管理,為班級建設出謀劃策。開展“一人一崗”活動,根據自己的愛好、能力為自己選擇崗位,制定崗位計劃。對原教材內容的調整,充分考慮了學生的興趣和認知規律,積極引導學生分析、反思、總結,達到了用美好的生活目標去引導和提升兒童生活的教學目的。
有效開展重視單元導入,提升品德整組教學活動。單元導入猶如源頭之水,潺潺溪水總能匯成滔滔大海。我們相信:思考不停止,研究就不會停止。我們會始終沿著“有效性”這條路線跑下去,為實現真正的有效的課堂教學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
[2]李穎.《在生活中立德在活動中育德 在無痕中塑德》.《小學德育》,2006年5月
[3]王嵐.《品德課程單元整組教學的實踐與思考》.《中小學德育》,200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