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現實背景下,核心素養理所當然成了衡量學校教育成果和評價學生全面發展程度的重要標準。教育部在2014年4月頒布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指出,要“研究制訂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準”,認真落實“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現實問題。那么,如何基于核心素養來規劃和實施學校課程建設,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重要議題。現結合我校課程建設實際,對核心素養系統性的建構與落實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關鍵詞】核心素養;課程改革;教育
第一,課程要圍繞學生的核心素養創設,并能有效支撐各項具體目標。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指他們所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關鍵品格和能力,就其目標和具體表現而言,學界沒有統一劃定,但主要指向還在知識、能力和情感等方面。許多學校都在思考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學校課程規劃和建設,但是大多都是應景敷衍或貪多求全,暴露出課程種類單一、組織實施散亂、課程目標與文本不對稱等弊病。學校的課程建設應在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和各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上去組織實施,真正實現目標和路徑的統一。例如,我校作為省體育傳統項目布點學校,近幾年一直在貫徹體育分項教學,體育組編寫了專門的教程并配備專業的老師,上課打破班級格局,將內容分成籃球、羽毛球、跆拳道,乒乓球等小組,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老師,以發揮自身的特長,該課程的實施正是基于學生的身心健康、樂于學習、協同合作等素養而展開。當然,更重要的一點在于,課程的設置應能充分支撐各項目標,只有選擇更好的有針對性的素材作為課程,才能達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而這正是當前許多學校在課程選擇上亟待完善的地方。
第二,努力實現不同課程間的相互關聯,形成完整聯動的課程知識體系。
學校課程設置本身就是一個精細而完整的系統工程,需構筑點線面有機結合的內容體系。一些學校的確設置了許多的活動和課程,但是彼此間的關聯程度不夠,課程之間各自為政,呈現凌亂化和碎片化狀態,甚至部分學校在課程的選擇與實施上比較隨意,時而開設,時而關閉,缺乏審慎的思考和周密的考量。例如,我校語文組依托校學生會某文學社團開發了一門寫作課程,意在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理性思考和審美鑒賞等各項能力。開設之后收獲了一定的效果,在學生之間營造出了濃厚的寫作表達氛圍,但是在實施一兩年之后,由于內容陳舊,形式單一,創意缺乏而最終流于形式。同時,其他學科的課程建設步伐沒有及時跟進,以至于無法給學生帶來豐富深刻的內心體驗,最終只會讓原本美好的校本課程成為師生的負擔。像這樣單個課程設置上所顯現出來的典型問題,除相應的組織部門和專任教師應思考解決困惑的良方之外,與之相關的各學科課程建設應做到密切配合,相互協同,彼此促進,共同塑造行之有效的課程設置體系。正如現在許多學校都在探索的關于科學文化、交往合作、身心健康、審美表達等領域核心素養能力培養的課程設置新模式,正被越來越多的學校所認同。
第三,認真分析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促成教師與課程建設一起成長。
學生核心素養體系的構建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新課題,這對學校課程建設工作而言,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在10多年的課程改革道路上,政府和學校都在通力合作,探索優良課程的構建之路,希望能通過課程品質的提升來保證育人的成效和質量。基于此,各學校都在大張旗鼓地規劃、開發、實施,其實有些僅僅停留在簡單的模仿、復制和照搬上,他們沒有充分考慮學生水平差異、需求差異、城鄉差異、地區差異,以至于投資巨大,卻收效甚微。上海地區的一些學校在這方面走在前列,有的學校制定了《學生課程需求問卷》,以調查的方式來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課程的實施方式以及心理期望,在此基礎上學校再進行相應的調整安排,使課程內容和學生的愛好期待相一致。例如,我們學校每年11月份開展的科技文化藝術節活動延續了10多年,該活動課程的基本程序圍繞組織計劃→篩選擇優→正式開展→編制成冊(師生人手一冊)的順序展開,學校自上而下各部門密切配合,共同參與完成,該活動在師生中產生了良好的反響,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大有裨益。另外,要想提升核心素養與課程的契合度,還應培養一批能起引領作用的不同梯度的老中青教師隊伍,因地制宜,與時俱進,通過長時間的積淀和付出,促進學生、教師和課程的共同成長。
總之,基于核心素養的學校課程建設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在當前的課程實踐中,盡管許多學校還停留在起步階段,不能有效保證每一門課程能為學生的核心素養服務,但是可以通過實踐摸索出能提升學校課程與學生核心素養關聯度的方式方法,憑借對核心素養內涵的精準定位,同時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開發出高品質的學校課程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