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葉瀾教授曾經(jīng)說過:“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xiàn)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痹诂F(xiàn)實課堂中教師必須擅長有效問題的設計,提出質疑,捕捉錯誤的資源,這樣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和有效問題的產(chǎn)生,也有利于課堂活力的提升,有效的展現(xiàn)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
【關鍵詞】課堂教學;數(shù)學教學;課堂活力
一、設計有效的問題,激發(fā)學習興趣
在現(xiàn)實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會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一些在老師提出問題后,學生對此一無所知,表現(xiàn)出一種手足無措的樣子。一般在這種狀況出現(xiàn)的時候,老師都會細心的做出講解和指導,但是學生那邊還是沒有什么進展。出現(xiàn)這一問題的原因是老師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這類問題。由此可見,老師在提出問題的時候應當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設計出符合學生思維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容易的對其理解并且思考,使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在問題討論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新的東西。
一位教師在教學《小數(shù)大小的比較》時,設計了這樣的探究活動:
師:(投影出示一張?zhí)h成績記錄單)同學們,通過這張?zhí)h成績記錄單,你們能知道些什么?
生1:我知道A、B分別跳了幾米。
生2:我知道C跳了3米多。
生3:我知道第一名是B。
師:這里C到底跳了幾米還不知道,你怎么可以判斷出B是第一名呢?(組織學生開展討論)
生:因為A、C跳了3米多,而B跳了4米多。
師:這樣看來比較幾個小數(shù)的大小,我們首先看什么?比什么?
生:首先看整數(shù)部分,整數(shù)部分大的小數(shù)就大。
師:那誰是第二名呢?
(師生接著先圍繞“假設C是第二名,C跳了幾米?”展開討論,當C跳3.99米時,引出比較3.99米和3.84米的大小……)
在這個探究活動中,老師特別提供了一份不完整的跳遠成績單,現(xiàn)在根據(jù)學生比較熟悉的體育比賽排名進行情境教學,讓學生更清晰的了解并且融入到問題中,這樣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和老師進行互動,及時解決問題,共同獲得“精神的力量”和“生活的智慧”。
二、創(chuàng)造質疑機會,提升思維水平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現(xiàn)代教育心理學也認為:“疑”能誘發(fā)學生的探索精神,通過探索去發(fā)現(xiàn)真理,獲得真理。的確,質疑是思維的導火索,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它能使學生的求知欲由潛在狀態(tài)轉入活躍狀態(tài)。所以,要想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在課堂上,教師應結合小學生好奇、好問、好表現(xiàn)等特點,多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些質疑提問的機會,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
在教學《8和9的加減法》時,學完“9-8”以后,教師讓學生自由提問的過程中,一位學生大膽地站起來提出了自己心中的問題:
生1:老師,8減9等于多少?
師:8大還是9大?
生2:8小,9大。
師:是啊,既然8小9大,8能減9嗎?
生3:(語氣堅定)老師,能算。
師:能算?怎么算?
生3:8-9=-1,說明8比9少1,我媽就是這樣教我的。(露出自信的表情)
師:你真聰明,學得真好?。ㄟ呎f邊輕拍該生的肩膀)
在這則案例中,教師能敏銳地抓住雖“意外”但卻有價值的生成信息,面對學生的疑問,教師并沒有簡單地進行回應,而是耐心深入地進行引導。當學生借助生活中的認識引入負數(shù)概念后,教師驚嘆之余充分肯定學生的回答。這樣,教師既度過了“危機”,又巧妙地讓個別學生的“智慧之火”點燃全班學生的“思維之源”,化尷尬為精彩,可謂一舉兩得。
三、捕捉錯誤資源,促進有效生成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出錯是難免的,如果教師忽視了學生的錯誤,那么學生的知識建構就會產(chǎn)生困難。因此,當學生出現(xiàn)錯誤時,老師應該更加冷靜的面對,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作為教學資源合理的利用,在和學生即興互動的過程中促進有效問題的生成。
在教學《四則混合運算》時,有位教師遇到這樣一道習題:180÷2.5+180÷7.5,一部分學生做題過程中,認為180÷2.5+180÷7.5可以簡便計算為180÷(2.5+7.5)。對于這種表面看似正確,但經(jīng)仔細檢驗存在錯誤的結論,如果教師簡單地進行講評,未必就會收到好的教學效果。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教師進行了這樣的引導:
師:同學們能根據(jù)算式180÷2.5+180÷7.5,想一道生活中的問題嗎?
生:可以這樣想,師徒兩人各做180個零件,師傅要用2.5小時,徒弟要用7.5小時,師徒兩人每小時共做多少個零件?
師:那你認為可以列式為180÷(2.5+7.5)嗎?
生1:不可以,這樣列式?jīng)]有道理,根本就講不通。
生2:不可以這樣列式,180÷(2.5+7.5)=18,這個結果比180÷2.5+180÷7.5=96的結果要小得多。
生3:噢!我明白了180÷2.5+180÷7.5≠180÷(2.5+7.5)。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能緊緊抓住學生即時產(chǎn)生的錯誤信息,生成有效的教學資源,同時結合具體的生活情境,利用思維的“拐杖”,讓學生理解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正因為教師這種利用偶發(fā)錯誤和駕馭生成的本領,教學才達到了錦上添花的效果。其實,課堂就是讓學生出錯的地方,因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正好暴露了思維的真實狀況。面對錯誤,只要教師巧妙引導,學生的錯誤一定能給課堂帶來涌動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