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模教學對于小學數學教育來說是近年一直鉆研和優化的教育形式,也是最近在數學教育中比較熱門的話題,全國大部分的小學都在積極開展小學數學的建模教學的活動。筆者主要從教育的角度來分析建模教學中的利弊和建模教學的意義,以及如何在小學數學中開展建模教學的基本教學模式來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建模教學
一、建模教學的意義和建模教學在小學數學中的基本模式
1.建模教學的意義
建模教學指的是通過為了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本的理解和記憶,通過建立實物模型來闡述課本中抽象的理論。建模指的是建立課本中教學素材的模型,對課本中的素材模型化,通過實物對學生進行教學,比如說小學數學中的加減問題,教師可以使用水果或者別的可以方便進行教學的事物來進行教學,可以幫助小學學生對自己所學的事物有更直觀的了解和印象。小學教學中,教師不光要將課本中的理論知識教給學生,還需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獨立建造模型就是很好的提升學生動手能力的途徑,因為當學生上了小學之后,是小學生的思維就由形式轉化為抽象的一個重要的階段,是培養小學生的建模意識和建模理論的基礎和奠基的過程,建模教學最主要的意義是很好的提高小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對課本中知識的理解能力。
2.建模教學的模式
將建模教學融入小學數學中,要考慮到小學生對事物的認知能力和知識水平,還要遵循建模教學的基本規律。而可以將建模教學的過程分為幾個部分:假設問題、精簡假設、建立模型、解讀模型等環節。
i.假設問題
建模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來假設問題,假設問題必須是與小學生的生活并且符合數學教學內容方面的問題,這樣才能夠很好的建立小學生對建模教學的興趣,才能夠更好的幫助小學生去接納建模教學從而更好的理解課本里的內容。
ii.精簡假設
當給小學生假設問題以后,就要將這個問題轉變成貼切課本內容的問題,所以要首先解答以下兩個問題:對分析問題時建立的情景和將假設問題轉變成課本問題,也就是根據提出問題的特征和建立模型教學的目的,簡化提出的問題,把假設的問題通過小學生能夠理解的數學語言描述出來,進而將假設的問題轉變為數學問題。
iii.建立模型
通過構建模型讓小學生能夠更直觀的更深入的了解問題的本質以及問題所指的內容,建模教學就是為了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和解讀課本里面抽象的內容,通過實物來將課本里面學生看不到的一面展示出來。
iv.解讀模型
最后通過教師來解讀模型的內容來幫助學生理解模型的含義。建模教學知識教學中的一種教學形式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教師應該向小學生解讀模型代表的含義,這樣才能讓學生從根本上了解問題的本質。
教學中必須要以建模教育的基本理念為中心,遵循這一流程來進行教學,并在教學中融入教師自身對建模教學的理解和知識。
二、建模教學對學校教育的利弊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建模教育對于小學數學一樣存在著它自身帶給小學屬小教育中的利與弊。
1.建模教學對小學數學的利
建模教學是直觀的把課本中的教學素材通過實物的方式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在小學數學中融入建模教學能夠幫助小學生更好的了解授課的內容和汲取課本中的知識,還能夠很好的提高小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抽象思維。建造模型讓小學生能夠看到課本中的文字所描述的問題,通過利用模型來教學,就能夠通過建模教學來首先刺激小學生的視覺,讓小學生能夠直接看到課本中所描述的內容,這樣就能通過視覺刺激大腦來進行記憶和提高自身的理解。其次,利用身邊的小物件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應該讓小學生自己獨立的動手進行建造模型,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既能夠提高自身的基本理論知識,還能夠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
2.建模教學對小學數學的弊
凡事都存在這兩面性,建模教學帶給小學數學很多的便利和好處,但是建模教學也存在著它的缺陷。建模教學并不能很全面的解讀數學上的所有問題,當小學生學會使用模型來解決數學問題后他們會在任何問題上都會使用建造模型來解讀數學問題,當有些問題無法使用建設模型來解讀之后,小學生的自信心就會受挫,從而導致小學生對建模教學失去信心和興趣,這樣就不利于建模教學之后的運用了,所以在教師授課時應該全面的向小學生解釋建模教學的意義和適用范圍,這樣向學生明確的指出缺陷才更有利于建模教學之后的教學。
自從1985年在美國創辦的第一屆“數學建模競賽”創辦以來,我國越發的重視初小學生的建模教育,所以建模教學逐漸的融入全國各地的初小學的教學課堂中。所以為了更好的將建模教學融入小學數學的教學課堂中去,教師們必須要加強自身對建模教學的理解,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培養小學生學習和理解課本知識,更好的提高小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建模教育下的熏陶和感染加深小學生對建模解題的理解,從而加強小學生自身的成績和動手能力。
【參考文獻】
[1]陶鋒.習題訓練要有數學模型建構意識[J].教學月刊(小學版),2007(03)
[2]朱旭平,徐旭琴.小學數學教學中基于“問題情境”的建模范式解讀[J].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