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與現實生活聯系得較緊密。實踐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數學體驗學習,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并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減少學生對數學的畏懼感和枯燥感,讓學生感到學習數學是“有用的”,同時,體驗式學習也能夠大幅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而全面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體驗學習;興趣
著力培養學生數學興趣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出發點,而從小學生愛玩、玩動的實際出發,讓學生通過體驗學習數學知識,正好契合了以學生為主體,讓數學教學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數學興趣的教學思想。下面結合教學實踐,就小學數學教學,引導學生通過體驗學習,培養學生數學興趣,全面提高教學有效性談一些看法和做法,與同仁共勉。
一、引導學生在學習實踐中進行體驗
1.引導學生在“玩”中體驗。
愛玩是小學生的天性,是他們的興趣所在。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促進人們素質、個性發展的最主要途徑是人們的實踐活動,而“玩”正是兒童這一年齡階段特有的實踐活動形式。在教學中,可以把課本中的一些新授知識轉化成“玩耍”活動,創造這樣的氛圍以適應和滿足兒童的天性。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的“可能與一定”,我以“游戲”為載體,將課堂的資源整合成一條線,“游戲體驗”,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套圈”游戲,體驗生活中的可能性:同桌為一組玩“套圈”游戲,先猜一猜套的結果,再實際試一試。以“套圈”游戲中的可能套進,也可能套不進,讓小朋友體驗“兩種情況都可能出現,這就是生活中的可能性”。感受到了可能性在生活中的存在。“套圈”游戲,充分地讓學生體驗到:在生活中,很多事情是不確定的,可能是這樣,可能是那樣。
2.引導學生在“做”中體驗。
“思維從動作開始,切斷了動作與思維之間的聯系,思維將不能發展。”操作學具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親身體驗,有利于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瑞士的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說的“知識來源于動作”和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基說的“兒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操作是一種手、腦、眼多種感官協調參與下的活動,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盡量創設機會,引導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做”數學。
例如:在教學圓柱體的表面積時,讓學生觀察圓柱體的模型,先看整體,再分析圓柱體的各個組成部分;接著讓學生動手操作:拿一張長方形的硬紙卷成筒,即為圓柱的側面,再把側面展開。這樣反復兩次,讓學生在操作中觀察、思考展開圖長方形的長是圓柱的什么?寬呢?然后引導學生歸納出:“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長方形,它的長是圓柱的底面周長,寬是圓柱的高。”在學生有了豐富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推理得: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圓柱側面積=底面圓周長×高,最終形成對圓柱表面積的整體認識。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生都經歷了觀察、實驗、猜測、驗證和推理的數字活動,并最終通過相互合作交流得出了結論。人人都興趣盎然地參與到學習中去,使學生清晰認識了圓柱表面積的求法;而且學生在這一實踐活動中,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及數字情感都得到了和諧發展。
二、引導學生在“生活化”的學習材料中體驗
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絕大多數可以聯系生活實際。在教學中,教師只要把教材與現實生活有機的結合起來,就能使學生體會到數學離不開生活,體會到數學的用途。才能很好地把數學與生活掛上鉤,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并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減少學生對數學的畏懼感和枯燥感。這對于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濃厚興趣、探索意識、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例如,在學習有余數的除法時,教師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了一個購買練習本的情景:小明帶3元去購買練習本,每本價格是0.9元,他可以買幾本練習本?很顯然,3元里面最多可以有3個0.9元,也就是說只能買3本,那么余下的0.3元肯定不夠買一本了,因為售貨員是不可能將練習本拆開賣的。這樣的過程,學生是有生活經驗的,有著深刻體驗的。因此,通過學習的探索和交流學到的知識也是經過學生自主建構、內化而成,應該說提高了學生的認知能力。
三、引導學生在數學實際問題解答中體驗
數學教育家指出:“我們應該向學生傳授那些有助于他們生活的數學知識”,既然如此,教師就不僅要讓生活問題走進數學課堂,更要讓學生帶著數學問題走入生活。讓學生在生活經驗的不斷積累中感受數學、體驗數學,培養發現數學問題的能力。《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指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利用學生新學的知識去探索和解決實際問題,既能加深對新知的理解,又可以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因此,在學生學完新課后有必要經常出一些實際應用的題目,讓學生在生活中去體驗數學。
例如:學習“圓柱的表面積”這一知識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小小設計師”。讓學生課前在20cm×20cm的正方形紙上設計一張茶葉筒的包裝紙。課上,我給每個小組發了一個圓柱模型,假定其為茶葉筒。我問學生如果你的設計被選中,應該裁剪多大的設計紙用在茶葉筒上,并讓他們動手操作。一時課堂氣氛達到高潮。學生們都在考慮包裝紙的大小問題,那么自然會將學習的圓柱表面積的知識運用在確定設計的包裝紙的大小上。在這一塊自己決定大小的紙片上自由的迸發出學生思維的火花。并且通過這種實際應用,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用數學;體驗到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問題帶來的愉悅和成功,逐步養成帶著問題的眼光觀察生活中的問題。
總之,體驗學習是在素質教育大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示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中,注重從學生的學習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聯系生活,在體驗中學習,通過實踐活動,在探索中體驗,在體驗中思考,在思考中創造,在創造中發展。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徐斌艷.《數學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周龍興,宋進喜.《體驗的教育學意義與學習主體的確立》[J].上海教育科研,2002(4)
[3]施國柱.《讓孩子在親身體驗中學習數學》[J].小學數學教師,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