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文本中或隱或顯的“矛盾”正是課堂教學的寶貴資源。本文結合教學實例,從探究予盾、聚焦矛盾、綜合矛盾三方面闡述了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善于發掘并有效利用這些“矛盾”資源,引領學生在矛盾沖突中走進文本、走進人物內心。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矛盾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維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此視野下,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方式應是開放式的、多元化的、個性化的。而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發現,文本中或隱或顯的會存在一些理解上的“矛盾”之處,這些“矛盾”,只要教師能夠善于利用、適當放大,往往能揚起學生情感的波瀾,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抓住這些“矛盾”為研讀的話題,把學習的時空還給學生,讓學生在矛盾沖突的情境中走進文本,實現個性化閱讀,演繹出不一樣的精彩課堂。
一、探究予盾,凸顯中心
教材中的文本,有時為了凸顯文本所需表達的中心,或是為了形成文本特有的張力,經常會出現一些耐人尋味的矛盾之處。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從這些矛盾處進行深入探究,認識到矛盾存在的意義,從而深層次地理解文本,這往往是學生感受文本、讀懂文本中心的跳板和過渡,引領學生在閱讀中逐漸走向深入。
例如在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一文中,教師可以先以讀文批注、品讀深化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彭德懷愛他的大黑騾子,在彭德懷的眼里,大黑騾子已經不僅僅是一頭牲口,它已經成了曾經立過大功的一名戰士。就在學生感覺到彭德懷與他的大黑騾子之間那種不可分割、生死相依之情時,教師可以話峰一轉,引導學生思考這樣的矛盾之處:“既然彭德懷如此深愛著他的大黑騾子,甚至把大黑騾子看成是一名戰士。那么,他又為什么要下令殺死這立過赫赫戰功的大黑騾子呢?”以及“文中寫到彭德懷撫摸著大黑騾子、悄悄地塞進大黑騾子的嘴里、深請地望著等詞語,后面卻寫到了發火、怒吼、不耐煩等詞,明顯存在著矛盾,你又怎樣理解呢?”引導學生從這些明顯的矛盾處進行探究,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體會彭德懷的高大形象。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經歷文本沖突中的矛盾,通過細讀文本、討論辨析、揣摩體會,能夠有效引導學生對人物的內心和文本的中心思想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二、聚焦矛盾,深層建構
教材的內容是有限的,但是學生的閱讀能力卻是無限的。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以生為本地引導學生立足文本、超越文本,才能在有限的課堂中發展學生無限的能力。尤其是在中高年級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更應引導學生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經驗去勇敢質疑,遇到矛盾之處時,適時激化,引導學生再次聚焦矛盾,加以必要的點撥指導,這樣的矛盾往往能實現學生對文本的深層建構。
以六年級上冊《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文為例,為了使學生對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有所理解和感悟,我讓學生說說文本中是如何運用具體的語言材料對肖邦進行描寫的。但是就在交流閱讀感受的時候,有一位學生就提出了這樣的疑惑:“老師,我覺得作者的描寫有些矛盾。肖邦既然愛自己的祖國,為什么還要離開自己的祖國呢?他可以留在自己的祖國戰斗呀。我國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不就是聶耳在國內創作的嗎?”這是文本與學生認識之間的矛盾所在。我讓學生再次回歸課本,以貫穿全文的“愛國情懷”為情感主線進行討論交流,使學生們對肖邦熾熱的愛國情的認識更加深刻,感悟人物品質。
由此可見,當學生在閱讀中遇到與自己經驗認識相矛盾的時候,教師可以趁機借題發揮,激化矛盾,重新引導學生回歸文本語言進行深層探究,通過再次的理解和感悟,實現對文本的深層建構。
三、綜合矛盾,升華主題
為了一定的表達效果,文本中常常會出現多處“矛盾”,這些值得探究的“矛盾”處會因作者的表達需要而分布在文本的不同地方。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在一一羅列這些矛盾點時,再次引導學生將這些矛盾點綜合系統的整理,經過梳理、通融,將這些分散的矛盾點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矛盾沖突中走進文本,升華對文本主題的理解。
例如五年級的《水》這篇課文中,仔細閱讀就會發現文本中有多處矛盾點:
1. 從頭頂傾瀉而下的水緩緩地滑過……順著……然后又滑過……文中是這樣描繪的,但我們的生活經驗告訴我們,水從頭頂流到身上是很快的,為什么文中說是“緩緩”的呢?
2.明明是渴,母親為什么要說“你們真的餓壞了”呢?
3.下雨天是很不方便的,為什么作者說像是過節一樣?
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對這些理解的矛盾處進行整合,使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領悟到這正是文本矛盾表達的巧妙之處,這些具體的語言文字正是作者對水的珍貴的真情表述,正可謂是細膩中見精彩,從而使學生真正觸摸到文本的意蘊所在,激發學生珍惜水資源的情感,升華文本主題。
綜上所述,文本中或隱或顯的“矛盾”正是課堂教學的寶貴資源。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堅持以生為本,善于發掘并有效利用這些“矛盾”資源,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增加學生感受語言的機會,演繹出一個個精彩的瞬間。
【參考文獻】
[1]潘青松.在沖突中品味與生成[J].語文世界,2013.1:49-50
[2]劉思紅.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J].教育,2015.4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