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廣泛運用,網絡閱讀進入到小學語文課堂為閱讀教學提供方便。目前網絡閱讀存在著找結論的跳躍式閱讀,興趣引導下去文字閱讀,無甄別的獵奇閱讀等不正常現象,實踐中,讓學生提前明確網上學習的具體任務,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生的求知欲,課后拓展緊貼課堂內容等辦法能有效克服網絡所帶來的弊端。
【關鍵詞】小學語文;網絡環境;閱讀教學
隨著互聯網的廣泛運用,網絡閱讀進入到小學語文課堂,為閱讀教學提供方便。但是,網絡運用卻是一把雙刃劍,在帶給閱讀教學便利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負面的東西。 一是找結論的跳躍閱讀。一些小學生由于對自身的控制力不夠,對布置的閱讀任務,常常是跳開閱讀內容,在網絡上直接找尋答案。長久之后,學生就會變得越來越依賴網絡,對獨立思維的培養起不到任何作用,學生閱讀能力也不會得到有效提高。二是興趣引導下的去文字式閱讀。小學生對待任何東西都不會是像成年人那樣再三思考,他們喜歡的東西往往都是自己認定的,對待事情也是直觀的看待。對網上閱讀,他們感興趣的往往是一些色彩艷麗的圖片、動畫、視頻,不愿讀文字,不愿思考文字背后的東西。布置讀《三國演義》,一半以上學生在網上看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許久之后,學生閱讀文字的能力非但沒有提高,還會降低。三是無甄別的獵奇閱讀。通常情況下,兒童在小學階段是最崇拜老師的。由于網絡擴大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但由于缺少對知識的甄別能力,以為網上的都正確,這讓部分學生在網上“撿跟針當個鉆”,變得自大起來,認為自己無所不知,有的還在課堂上與老師對抗。部分學生因此對老師產生不信任感。
如何避免上述現象,在指導學生網絡閱讀的實踐中,我是這樣做的。
一、讓學生提前明確網上學習的具體任務
網絡教學的弊端之一,就是學生在沒有明確目的情況下就去上網學習了。就課前預習看,由于小學生對自己預習的認知還不夠高,不懂怎么利用網絡做到有效預習,這時就需要教師的積極指導了。上網前,教師要讓學生其明確自身所要學習內容的重點,讓學生體會到在網絡環境中閱讀,上網是學習。我的做法是,在上一節課即將結束時,告知學生下節課要學習的內容,讓他們提前搜集相關資料,讓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為下節課的學習奠定基礎。
在學習古詩《憫農》之前,教師帶領學生去到多媒體教室,利用網絡了解與本詩歌有關的背景:①本詩的作者是誰,他因什么原因或什么現象寫下這首詩的;②對李紳這個人進行了解。③他是真的有親身體驗過糧食得來不易的辛苦嗎; ④在網上找到一些與此詩相關的農民在烈日灼曬的情況下卻仍在耕地的圖片,一邊觀看圖片、一邊用心去感受;⑤人家是怎樣朗讀的,朗讀得好嗎,也學學。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會有目的地在網上查找相關信息。語文課上,學生會更加自主地向老師提出其中自己不懂的問題,對這首詩產生強烈的共鳴。
二、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生的求知欲
網絡閱讀比起書本最大的優點就是,其所擁有的就是更加豐富的資源和隨時隨地都可找到的資源。因此,在進行網絡閱讀教學時,從學生的心理要點和需求出發,找到網絡視屏創設未知,從而讓學生出現強烈想要進行了解的心態,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為學生積極的自主閱讀創造條件。例如,在教《蝙蝠和雷達》這一課時,可以播放與雷達建立時相關的視屏,到視屏的高潮階段時,對其適當緩和,要讓學生們迫切的想要了解到為第一位發現雷達與蝙蝠有關聯的人是誰,為什么他會把雷達的建立與蝙蝠聯系起來,為什么課文中的蝙蝠在夜間飛行時不用眼睛來辨別方向,卻選擇用耳朵來定位等一系列問題,都能引發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激起學生對知識迫切了解的渴望。通過網絡媒體,在其中設置未知的一面,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疑問,獨立自主的學習,就能充分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體現,也間接地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有效發揮,進而在網絡環境下增強閱讀教學效果。
三、課后拓展緊貼課堂內容
網絡教學也要注重課后的拓展,注重整體的感知是閱讀教學的最好方式。在學習完一篇課文的同時,教師也可以利用自身在網絡上看到的與之相關的有趣的知識為學生進行拓展,注意緊跟時代的發展潮流,開拓小學語文學習的知識面,熟練地把語文運用到各種不同的環境里面,讓學生在閱讀學習各種不同內容的同時,又開拓了視野,從而有效提升了網絡閱讀教學的效率。教師也可在課余時間與學生交流,根據學生的課堂反應提出新的拓展空間,完善網絡環境教學方式。
總之,信息時代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方便,但都有其兩面性。網絡閱讀教學在現階段是一種創新的教學模式,教師只有正確的引導學生使用網絡,閱讀教學才能充分的將其優勢利用起來,將信息科技完美地運用到課堂教學當中去,克服網絡所帶來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