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個人所得稅與社會保障稅征收范圍之間存在聯系這一角度,探討了二者之間的關系與交叉點,提出了個人所得稅與社會保障稅掛鉤征收的設想,以此改革完善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制,并適時開征社會保障稅,以縮小居民的收入差距,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實現社會公平。
關鍵詞:個人所得稅;社會保障稅;稅制設計
我國開征個人所得稅的時間較晚。上世紀80年代,為了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調節收入分配不公、縮小高低收入者之間的差距,我國開始征收個人所得稅。經過三十多年的不斷發展,社會越來越呈現出收入兩極分化的嚴重趨勢,但個稅并沒有起到有效調節收入差距懸殊的應有作用。造成這一結果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相關配套稅收的不健全。
一、個人所得稅存在的問題及與社會保障稅之間的聯系
(一)個人所得稅自身“獨木難支”
個人所得稅作為以居民收入為課稅對象的稅種,雖然自身有很多的優勢,但僅僅依靠個人所得稅一個稅種,就實現縮小人們之間的收入差距、防止貧富兩極分化的目標是不現實的。首先,個人所得稅只能使高收入者“窮”一些,而不能使低收入者“富”一些;其次,大量必要的配套稅種的缺失,如社會保障稅,遺產稅等,使調節居民收入分配的重任,都集中到了個人所得稅一個稅種上了;再次,個人所得稅設計上,各類目之間的稅負水平也不平衡,如個人工資薪金所得適用七級超額累進稅率,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和企事業單位承包承租經營所得適用五級超額累進稅率,明顯前者稅負較重,且費用扣除也不盡合理;最后,個人所得稅的稅款征收之后,統一納入國家預算,并未??顚S?,而對貧困者的轉移支付機制又不到位,無法從根本上提升低收入群體的生活水平。
(二)個人所得稅與社會保障稅在課稅對象范圍上的重復性
縱觀世界各國的社會保障稅制度的設計,可以看出,幾乎所有已開征社會保障稅的國家,如美國,德國,都以雇員和雇主為納稅人,有的國家還包括自營工商業者,而課稅對象則為雇主、雇員的工資及自營者的經營收入,這一課稅范圍與個人所得稅工資薪金及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的規定幾乎一致,有重復性。我國目前尚未開征社會保障稅,但居民收入日漸擴大,社會經濟發展的不穩定性日益增強,開征社會保障稅迫在眉睫,已具備一定的社會條件。應當看到社會保障稅與個人所得稅之間的聯系,并借鑒他國經驗,合理設計我國的社會保障稅制度。
(三)社會保障稅的開征應量力而行,減少納稅人的逃避稅傾向
由于缺少對相關法律法規的認識與了解,稅務機關又缺乏宣傳,等等,造成納稅人的納稅意識淡薄,想方設法逃稅避稅。開征社會保障稅這一新稅種,直接涉及居民個人的切身利益,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造成人民的反對與逃避納稅。且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許多地區的居民還無法承擔高額的社會保障稅。因此,若將社會保障稅與個人所得稅掛鉤征收,使二者成為一個體系,減輕人們心理上的負擔與排斥感,可以減少稅源流失,提高納稅遵從。
二、對我國個人所得稅制改革及社會保障稅開征的建議
(一)完善個人所得稅課稅模式
(1)統一個人工資薪金所得與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企事業單位承包承租經營所得的稅率與級次,統一適用一個超額累進稅率表,以體現公平,平衡稅負。(2)制定科學的費用扣除標準,綜合考慮各地區工資水平與物價因素、家庭生計費用、贍養老人支出等,適當提高免征額標準。(3)調整超額累進稅率級次,減少級距。目前實施的個人所得稅法規定,“工資薪金所得適用3%~45%的七級超額累進稅率”,而實際工作中,大部分納稅人只適用3%~10%兩檔稅率,第五至七級稅率幾乎空設,因此,可考慮統一為五檔累進稅率,3%、10%、20%、35%、45%,實現稅制的簡化。
(二)開征社會保障稅,將其與個人所得稅掛鉤征收,完善轉移支付制度
(1)開征社會保障稅,征稅對象即為統一了的個人工資薪金所得與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企事業單位承包承租經營所得,在當前經濟階段下,稅率不宜過高,同時實行小幅度累進稅率,并匯總在個人所得稅稅率中,收入越高,所繳納的社會保障稅越多,同時減輕人們對同一所得重復課征的心理負擔。(2)對于社會保障稅的稅基設立上下限,即工資水平、經營收入超過一定金額的部分,免于繳納社會保障稅,以保護高收入者的積極性。(3)建立社會保障稅款專戶,由雇主按總稅率代扣代繳后,稅務機關將社會保障稅款按比例單獨納入專項賬戶,對應納稅所得額未超過免征額的個人,按月或按季度發放社會保障補貼,完善轉移支付機制。
參考文獻:
[1] 陳工,陳偉明,當代我國個人所得稅改革的若干問題探討[J].稅務與經濟,2011,6.
[2] 蘇瑞,個人所得稅現狀及其改革.財政金融,2015.6(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