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銀聯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跨行、跨地區交易的問題,但其一家獨大的市場獨占地位卻逐漸阻礙我國的銀行卡產業發展。自成立以來,銀聯利用其支配地位屢屢進行壟斷行為,對消費者、商戶與市場發展都產生了極大的消極影響。定位不清、監管不力、缺乏競爭等諸多原因導致銀聯的發展出現問題,亟待解決。厘清監管關系,開放清算市場,加強反壟斷執法迫在眉睫。
關鍵詞:中國銀聯;壟斷行為;加強監管;開放市場
一、中國銀行卡市場現狀
自1985年第一張銀行卡發放以來,中國的銀行卡業務發展迅速。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官方網站發布的《2015年第三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顯示,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末,全國銀行卡在用發卡數量52.52億張,全國人均持有銀行卡3.85張,其中,人均持有信用卡0.30張。僅第三季度,全國銀行卡交易金額達173.13萬億元。其中,消費業務76.12億筆,金額14.26萬億元;轉賬業務76.67億筆,金額125.10萬億元,筆數、金額分別占銀行卡業務總量的34.29%和72.26%。
在巨大的人均持卡量背后,作為我國唯一的專門經營銀行卡網絡交換平臺的銀聯,獨占著我國銀行卡產業鏈中的卡組織業務。為在更大范圍內解決銀行卡跨行、跨地區使用的問題,推動聯網通用,經國務院同意,人民銀行批準,銀聯于2002年3月成立。[1]在銀聯成立之前,各商業銀行獨立開展銀行卡業務,自行發卡、建立系統,并發布自己的銀行卡受理終端,但這種縱向的發展缺乏有效的協調和監管機制,各產業鏈之間獨立開展業務,導致終端系統重復建設、資源浪費,并形成惡性競爭。當銀聯成立之后,銀行卡產業形成了新的資源整合機制,具有銀行卡業務的商業銀行或非銀行金融機構逐漸融入銀聯的網絡系統中,進行了業務的重新分工與整合,發卡、網絡服務、收單業務之間的分工更趨向專業化與合理化。[2]
銀聯的成立與發展實現了資源的整合集中與有效利用,但其利用市場支配地位進行的數次壟斷行為引發諸多現實問題,引起社會各界的熱烈討論。銀聯所具有的獨特的壟斷地位對我國銀行卡市場乃至金融市場的發展的作用受到質疑,銀聯是否應該受到反壟斷法的規制也成為一個熱議話題。
二、銀聯的壟斷性分析
(一)壟斷地位。銀行卡產業的運行機制由三方構成:一是供應商,即發卡機構;二是信息服務商,即通過清算系統轉接支付市場的“中間人”;三是終端服務商,即最終的收單機構。我國的發卡與收單機構眾多,各商業銀行與專門的信用卡公司均提供此類服務。但信息服務商僅有銀聯一家,作為唯一的卡組織,掌握著全國的銀行卡交易的必經渠道。依托銀聯跨行交易清算系統(CUPS),銀聯制定和推廣銀聯跨行交易清算系統入網標準,統一銀行卡跨行技術標準和業務規范,形成銀行卡產業的資源共享和自律機制。[3]銀聯既擁有制定準入標準、調解糾紛的權利,又直接置身于銀行卡的產業鏈之中,既是裁判者,又是運動員。在這一相關市場中,銀聯是唯一的服務者,具有不可替代性,且掌控準入門檻,壟斷地位昭然可見。
銀聯固然擁有壟斷地位,但其不屬于反壟斷法規制范圍內的行政壟斷,而是政策性壟斷。銀聯并非國有企業,也不是可以利用行政權力獨占資源的政府部門,而是特定的社會環境下為了維護經濟安全與提高社會效率而成立的金融機構。其壟斷地位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會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也增強了國際競爭力。
(二)壟斷行為。銀聯的壟斷狀態固然不可厚非,但其卻屢屢利用其獨占地位實施壟斷,主要有以下壟斷行為:(1)壟斷價格行為。壟斷價格行為即以不公平的高價賣出或以不公平的低價買入。自2003年以來,成都、上海、重慶等地的多家企業就開始抵制刷卡消費,深圳46家商戶還決定開展兩天\"拒絕刷卡\"行動,歸根到底是銀聯所確定的刷卡手續費過高。1%的手續費對于刷卡消費筆數和數額占總交易量30%的大型商戶而言,無疑是一種負擔,每年因此產生的手續費超過百萬。同時,因商家與銀聯的矛盾而轉嫁給消費者的延遲消費也是對消費者權益的損害。(2)拒絕交易行為。2006年銀聯拒絕為招商銀行、民生銀行等中小銀行發行的參與到VISA與MasterCard網絡交易結算系統的奧運雙幣卡進入銀聯網絡結算,最終導致數量高達1億的掛上了VISA與MasterCard的BIN號雙幣卡喪失跨行支付功能而不得不退出市場。銀聯為保障自己的市場壟斷地位,排斥海外銀行卡組織的行為引發眾多不滿。2012年,WTO裁決認為銀聯的壟斷作為已經對海外銀行卡供應商構成歧視,違反了WTO的國民待遇原則。(3)強制交易行為。2005年10月,銀聯對各會員銀行下發《關于收取品牌服務費、對跨境跨行查詢交易收費以及調整跨境取現交易手續費標準的函》,擬定于2006年1月1日起,收取消費者ATM機跨行查詢的手續費。而此項費用開收后,跨行查詢的交易量大減,在輿論壓力下,銀聯不得不澄清暫不收取。銀聯混淆自身定位,以行政手段強迫交易相對人接受不公平的交易,購買自己的服務。(4)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其他行為。銀聯作為一個卡組織,強行介入線下收單,其全資子公司銀聯商務負責POS機布放和收單業務。2008年,銀聯單方面強制深圳各商業銀行將自營的間聯POS改造為銀聯的直聯POS,還要求繳納POS月租費,直接進行排除競爭的行為。2013年,銀聯強行收編第三方支付的線上、線下支付,要求其必須納入銀聯清算系統,最終導致支付寶停止所有線下POS業務。為維護壟斷利益,銀聯利用支配地位進行的種種行為嚴重干擾了產業的創新、有序發展。
三、對銀聯壟斷的規制建議
(一)厘清銀聯的監管關系。銀聯自身定位模糊,利用壟斷地位固化利益,本應發揮作用的中國人民銀行與銀監會的監管范圍與監管關系更是有待明確。行政行業監管主體與被監管主體不清,反壟斷執法監管靶的不明,更是壟斷行為明目張膽的重要原因。[1] 《銀行卡收單業務管理辦法》第39條明確規定中國人民銀行對收單機構進行監督管理。人民銀行應當積極行使職能,規范收單業務。
(二)加強發改委的反壟斷執法、聯合執法。針對銀聯的壟斷行為,發改委應當加強執法力度,對各項價格制定、費用征收加強評估,建立完善的價格審查機制,規范銀聯的行為。除了發揮國家反壟斷機關的執法能動性,還要調動持卡人與商戶等直接利益相關者的維權積極性,直面銀聯的不當行為與收費,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三)開放清算市場。針對銀聯一家獨大的現狀,需要開放清算市場,引入競爭機制,促進各方主體不斷提高自己的服務,更好地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始終以保護國內金融市場安全而拒絕海外清算機構的做法并不可行,阻礙新興的第三方支付發展也不利于國內市場的健全。不論是一味打擊還是盲目保護,都不利于我國銀行卡產業的長遠健康發展,只有提高自己的實力,提供更好的服務,才能真正搶占市場份額。
參考文獻:
[1] 楊紫烜主編:《經濟法》,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2] 馬幸榮:《如何規制中國銀聯的壟斷行為》,《經濟導刊》,2010年6月。
[3] 姜奇平:《反對銀聯壟斷 開放清算市場》,《互聯網周刊》,2013年18期。
[4]王宇:《我國銀行卡支付清算市場價格行為的競爭法分析》,《中國物價》,201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