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價值評價標準是一種意識標準即價值主體運用各種意識形式對客體的屬性、規律是否同主體的尺度相一致、相符合進行評判、斷定的尺度。關于如何把握這一尺度,我們是在對其理論前提研究的基礎上,堅持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其中二者統一的基礎在于實踐。實踐是價值評價的最高標準。
關鍵詞:價值;價值評價;價值評價標準;合目的性;合規律性;實踐
一、價值評價標準的理論前提
對價值與評價進行深入理解,揭示二者區別,是研究價值評價標準的理論前提之一。
所謂的價值就是指事物的存在及其屬性對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種有用性,即價值是主體需要與客體屬性的相互結合、相互統一的關系。它只存在于主客體之間,既不是主體的固有屬性,也不是客體的固有屬性,而是體現著一種主客體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并且這種關系也只存在于認識和實踐活動的過程。無論是人的認識活動還是實踐活動,說到底都是為滿足其生存與發展的需要而進行的。價值具有主體性、客觀性、社會性和歷史性的特征。其中價值的客觀性對于理解價值評價標準具有決定意義。價值的客觀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客體所具有的屬性或功能是價值關系形成的客觀前提。價值雖然與人的需要相關,但又不由人的需要單方面決定。價值的產生必須有其客觀的物質基礎,這就是客體所具有的屬性或功能。其二,主體需要的滿足取決于確定客體的確定屬性或功能,不僅價值關系的形成有賴于客體的屬性或功能,即使是主體的需要的滿足也離不開確定客體的確定屬性或功能。其三,人的需要是客觀的、歷史的產物。需要是意識到了的需求,在價值關系中,它往往采取了主觀的表現形式,以某種目的、欲望、情感等觀念性的東西表現出來。但這僅僅是形式而已,就其內容而言,需要則是客觀的、歷史發展的產物。從本質上說,一定時期的人們只能提出與一定的實踐能力相符合的需要,并根據這種實踐能力來選擇滿足這種需要的方式。由此可見,價值作為一種主客間關系是一種客觀存在。
價值評價是主體按照一定標準對客體的價值屬性所做出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斷。在價值評價中,主體感到客體及其屬性對自己有用、有利、就做出肯定性的價值判斷。反之,則作出否定性的價值判斷。價值評價既不同于價值,也不同于價值認知。價值是主客體之間的一種客觀關系。在價值關系中,不僅客體的屬性或功能是客觀的,即使是主體的需要雖采取了主觀的形式,但他在內容上和本質上也是客觀的。而價值評價則屬于主觀意識范疇,即價值主體從觀念上對價值客體能否滿足價值主體及其滿足程度的斷定。這種斷定又不同于價值認識。價值認識包括價值評價和價值認知。它要實現的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價值認知主要是對事物客觀規律的認識,它體現的是客觀性的一面。而價值評價則是對事物有無價值、有多大價值的一種肯定或否定的判斷,它主要通過主體的態度、情感、意志等主觀形式表現出來。它體現的是主觀性的一面。 因此,價值評價是一種意識活動,是一種主觀存在。
對評價活動與實踐活動的區別是解決價值評價標準及其評價本身的又一理論前提。
一般的說,人的活動具有目的性。在主體有明確目的的前提下,主體人才會對事物進行評價,進而對其付諸實踐。因而從總體上說,評價活動和實踐活動都是人類生存、發展所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但它們二者之間也是有所區別的。由于獲得價值是人類進行一切活動的最終追求,所以人類的活動從廣義上說就是一種價值活動。人的價值活動包括價值評價、價值選擇、價值創造三個方面。其中對客體價值進行評價的過程就是評價活動。只不過這種評價所運用的是主體的許多主觀意向形式,帶有明顯的意識性,是一種意識活動。而對價值進行選擇和創造的活動就是實踐活動。實踐活動是實實在在的物質性活動,它體現著人類活動的方式和手段,也是通往目的的唯一途徑。在現實的、具體的、個人的實踐活動中,人既認識事物的屬性和規律,又考慮主體的目的、意愿,在對二者進行全面綜合考察的基礎上,積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地認識和利用客體的屬性及規律,又最大限度地使客體符合主體需要,最終實現客體屬性滿足主體需要的價值。因此,實踐活動是一種客觀物質性活動,是主體運用一定的工具、手段對客體對象進行認識、利用并使之符合主體需要的活動。
綜上所述,價值評價是人的價值意識活動,是人的意識活動對于存在的反映。那么價值評價標準理所當然也是一種意識標準。這種價值評價標準的本質規定應是價值主體運用各種意識形式對客體的屬性、規律是否同主體的尺度相一致、相符合進行判定的尺度。 價值評價標準首先也具有意識性。這是價值評價標準的首要特征,也是評價標準在性質上的特點。其次,價值評價標準具有形式的主觀性。這是價值評價標準的基本觀點。價值評價標準運用的是主體的意識形式,它具有主觀性。再次,價值評價標準也具有內容的客觀性。最后,價值評價標準具有意識形式的多樣性。由于價值評價標準的形式是主觀的,是意識性的。它有興趣、目的、情感、意志、信念、信仰等等,因而呈現出評價標準意識形式的多樣性特點。
二、價值評價標準是合目的性與和規律性的統一
在價值評價標準問題上,國內學者有許多的不同觀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把價值評價的標準完全歸結于評價主體的需要。認為價值就是滿足主體的需要,那么主體的需要就是價值評價的標準。
在評價活動中,評價主體對評價客體要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必須符合價值評價標準的要求,而評價標準選擇的正確與否又直接決定著評價活動的成敗。由于價值評價的主體可以是個體主體、群體主體、社會主體乃至人類主體中的任何一個,加之不同主體的需要和目的又是不同的,他們之間形成的價值關系也是十分復雜多種多樣的。這就給價值評價過程帶來了許多困難。在價值評價活動中,是否有公正、科學的評價標準呢?我們認為有。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的檢驗認識的標準就是價值評價的標準。馬克思指出:“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改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边@種評價標準就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
首先,價值評價標準應是合目的性的。在評價活動中,評價主體人必須是以自身內在的需要和目的來評判客體的屬性。從價值關系來看,人是唯一的價值主體,任何價值都是相對于人的價值,主體在價值評價過程中自然以主體的需要作為尺度。一定對象客體是否對主體具有價值,具有怎樣的價值,這要看對象是否符合主體的利益,滿足主體的需要和目的。如果對象符合、滿足主體的需要、利益,那它就有價值。反之,則無價值。這里有必要說明的是主體的需要和目的存在著是否具有合理性的問題。只有滿足主體合理需要的屬性才有價值。如何判定主體需要合理與否有兩個依據:一是這種需要必須符合主體的生存和發展。二是這種需要必須與社會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的需要相一致,以符合社會歷史發展的要求為根本依據。就價值主體而言,有個人主體、群體主體和社會主體之分。不同主體由于受著自身經歷、實踐經驗、知識結構和立場、觀點等條件的制約,必然有著不同甚至完全對立的需要。所以對需要合理性的界定不能僅僅看是否有利于個體主體或群體主體的生存發展。在價值主體中,最根本的是社會歷史主體即人民群眾。人民群眾的需要直接代表著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要求。任何個人或群體需要只有與人民群眾的需要相一致,符合社會歷史發展的要求才是合理的。因此,在價值評價中如某一客體的屬性滿足了一定主體的需要,促進了主體的生存和發展,并且這一需要的滿足也符合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要求,它就是有價值的。否則,就是沒有價值甚至是負價值的。由此可見,這兩個條件是缺一不可,互為條件的。
其次,價值評價標準應是合規律性的。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指出:“我們判斷一個人不能以他對自己的看法為根據。同樣,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根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現存沖突中去理解?!敝黧w的需要和目的不是價值評價的唯一尺度。在價值評價活動中。評價主體所指向的是具體的客體,而任何一種客體都有著自身的本質和運動規律,這是一事物區別與其他事物而成為自身的客觀尺度。它對主體的需要和目的起一定的制約作用,客觀上也要求主體在評價中不能僅僅以主體的需要和目的為尺度,同時也應尊重客體自身的本質和規律。評價主體對客體屬性的需要必須與客體自身的本質和規律相一致、相符合。當然,這里講的評價主體對評價客體的符合、一致不是消極適應過程。能動性是主體一切活動的基本特點。價值評價作為主體指向客體的能動的精神改造,它是主體在對客體的屬性、本質、規律全面正確認識和把握的基礎上,把自身需要的內在尺度運用于客體,對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價值關系進行評判。這一過程是主體能動性地利用客體的本質和規律的過程。
最后,社會實踐是價值評價的最高標準。如同社會實踐是檢驗人的認識的真理性標準一樣,社會實踐也是檢驗價值評價的標準。馬克思說:“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鄙鐣嵺`作為檢驗評價的標準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價值評價的要素都是存在于社會實踐中的,評價主體是生活于實踐中的現實的、具體的人;主體的需要和目的是人在實踐中形成和積累起來的,是主體在實踐中生存和發展的內在尺度;客體是進入人的實踐活動范圍的客觀事物,而客體的價值屬性也是主體人在實踐中創造的。列寧說,實踐是:“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點的聯系的實際確定者?!绷硪环矫妫瑑r值是在社會實踐中實現的。主體在實踐中創造了價值,賦予了客體以價值屬性。同時也必須進一步在實踐中實現其價值。價值評價也就是價值實現的過程,是客體的價值屬性由“潛在價值”轉變為“現實價值”的過程??腕w的價值屬性自身是不能顯現為價值的,也不能證明自己能否滿足主體的需要。這就必須借助于實踐活動為中介,將自身的價值屬性呈現于主體面前,以接受主體的評判。只有在實踐活動中,客體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屬性才得以為主體所肯定和占有。
總之,從科學的價值評價看,滿足主體的需要和目的是價值評價的出發點、前提。尊重客體的本質和規律性是價值評價的基礎。只有既符合主體的需要—內在尺度又符合客體的運動規律—外在尺度的價值屬性才真正顯現為價值,成為主體選擇、掌握和獲得的價值。而這兩方面統一的基礎是社會實踐?!皩嵺`是一切評價標準的出發點和歸宿,實踐的準則是評價的最高準則?!币痪湓?,只有在實踐基礎上既合目的性又合規律性的價值評價才是科學的合理的價值評價標準。
參考文獻:
[1] 鐘克釗.主體需要與價值評價[J].江海學刊,1994(5):115-120.
[2] 秦越存.價值評價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J].唯實,200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