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南疆地區農村正處在改革和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深刻變化給南疆地區農村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因此適時的對南疆地區農村青年開展思想政治工作,這對于維護祖國統一、維護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本文分析了當前農村青年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新任務,也分析了南疆地區農村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最后分析了針對南疆地區農村青年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關鍵詞:南疆地區;農村青年;思想政治工作
一、當前農村青年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新任務
南疆地區農村經濟社會生活的深刻變化給南疆地區農村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許多新問題、新變化。其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協調多樣化的生活方式。伴隨著經濟和科學的發展、社會的變化,南疆地區農民脫離了以前生活方式單調,社會交往范圍和視野狹窄的狀況。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南疆地區農村青年的交往方式日益多樣化。主要表現在農民的衣、食、住、行、用方式的多樣化、消費方式的多樣化、交往方式的多樣化、社會服務方式的多樣化等。為此,南疆地區農村青年思想政治工作須積極探索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規律和方法,有效抵御和克服各種消極腐朽思想對農民生活方式的腐蝕影響,積極協調多樣化的生活方式,堅定不移地引導農民追求進步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弘揚主旋律,為南疆地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正確的思想指南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二)疏通多樣化的信息渠道。現代化傳播媒體迅速發展,廣播電視網絡在南疆地區農村基本普及,電話進入農戶也相當普遍,電腦、手機上網對于南疆地區農村青年也正成為趨勢。目前,南疆地區農村青年思想日益活躍,生活領域廣大,眼界更寬,他們足不出戶便可看到五彩繽紛的世界,了解天下大事。五花八門的信息都可進入農村青年腦中。與過去封閉狀態相比、獲取信息的渠道大為豐富。大量信息的涌入,可以說是開闊了農村青年的視野,也使其在一些問題上產生困惑和疑慮。南疆地區農村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要盡快適應新形勢,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傳媒手段,解疑釋惑,疏通多樣化信息渠道,為南疆地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
(三)兼容多樣化的思維方式。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南疆地區廣大農村青年的思維方式也發生了深刻變化,由靜態的、狹隘的、封閉的思維方式向多樣化的、系統的、開放的思維方式轉變,人們的眼界更寬,思維更加活躍,思維情況也更加復雜,面對這種變化了的新形勢、新情況,經驗型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必須向科學型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轉化,多角度、多側面、有效地開展工作使南疆地區農村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生動活躍,不斷增強吸引力與親和力。
(四)整合多樣化的價值取向。市場經濟的趨利嚴重沖擊著人們的價值觀念,使南疆地區農村青年價值取向呈多樣化、功利化、個性化傾向。處于改革發展關鍵時期的南疆地區農村青年出現多樣化的價值取向本身是一種好現象,表明南疆地區農村社會充滿了活力和生機。但是如果沒有一個社會主流價值被認同,就會造成農村社會的分化與不和諧。比如在農村強調自我價值,忽視社會價值,服務思想淡薄了,奉獻精神減弱了,為個人利益而不顧群眾利益,甚至損害群眾利益的現象等,這些不良現象給農村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帶來了很大的負而影響。因此,只有加強南疆地區農村青年思想政治工作,通過理想信念、價值觀念和道德調節,來引導人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先進的人生觀和正確的價值觀,確立南疆地區農村青年共同遵循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規范人們的行為方式,提高南疆地區農村青年的思想境界,使南疆地區農村青年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
二、當前南疆地區農村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
(一)幫助南疆南地區農村青年了解黨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自改革開放以來,南疆地區農業和農村發生了深刻變化,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而要把中央支農強農策略到實處,讓南疆地區農村青年真正感受到這一變化,就要堅持不懈的對南疆地區廣大農村青年進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宣傳教育。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后,南疆地區農村青年迫切需要了解、掌握黨和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和地區發展的短期計劃、整體規劃和戰略目標。但是在南疆地區,現實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在這方面發揮的作用卻遠遠不夠,有些農村基層干部因對政策理解有偏差,對地區發展的目標和任務認識不明確,使南疆地區廣大農村青年對黨的政策和發展遠景不理解,甚至產生埋怨對立情緒,對黨的政策存在偏見。通過對黨的理想、方針、政策的宣傳教育,使南疆地區農村青年生產生活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逐步提高,從而促使他們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之中去。
(二)南疆地區基層領導確立“以農為本”的服務思想。首先,農村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堅持以人為本,不僅強調農民的自由和主體地位,而且強調把農民的自由和解放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既要做到一切依靠農民,又要做到一切為了農民。依據這一原則,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改變過去“高高在上”的局面和以教育者為中心的模式,深入了解農民實際,切實尊重農民的愿望和現實需求,以實現農民全面發展為最高追求目標。其次,南疆地區農村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既靠說更靠做,要多做得民心、順民意,暖人心的事情。再次,南疆地區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服從服務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為農民辦好事、辦實事,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最后,要做好農村社會發展的引導者。在南疆地區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強化服務以“農”為本的宣傳教育,調動廣大農民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
(三)培育南疆地區農村青年民主意識和法制意識。通過加強南疆地區農村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提高南疆地區廣大農民群眾對政治的參與熱情,可以促使他們關心國家對農村、農民政策的調整和各級政府對這些政策的落實情況。農民群眾這種政治參與熱情是政治文明進步的標志,要扎扎實實地推進農村基層民主建設,讓廣大群眾廣泛參與村級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通過實實在在的思想政治工作,南疆地區逐步提高農村青年的政治覺悟和政治責任,培養農民的民主意識和先進的民主思想,加快農村民主政治進程,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基本的政治保證。另外,進行社會主義法制教育也是南疆地區農村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緊迫任務。加強南疆地區農村青年法制宣傳教育,可教育農民遵紀守法、移風易俗、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南疆地區廣大農村干部群眾的整體法律素質,增強農民群眾依法辦事,依法維權的能力,促進南疆地區廣大農民平等友愛、和睦相處,全面提升南疆地區農村青年的文明程度和農民的文明素養,為社會主義農村建設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
三、南疆地區農村青年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了今后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的奮斗目標和行動綱領,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為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南疆地區是農業大區,而大部分是農牧區,由于情況特殊且復雜,廣大基層干部尤其是政工干部應以此為指導,做好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進南疆農村經濟社會的穩定和民族團結的發展。
(一)從政治的角度來看,南疆地區農村青年進行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促進南疆地區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維護南疆地區的穩定。一方面,南疆地區農村政治建設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農民的民主意識,政治參與意識較以前有很大提高,但農民的政治主體意識,民主意識還比較差,政治參與能力明顯不足。南疆地區一些農村青年在金錢利益的驅使下,不能夠真正表達自己的政治意愿。另一方面,總體上各民族在思想意識上能夠表達統一,擁護共產黨的領導,信仰馬克思主義,但在南疆地區個別偏遠少數民族居住的農牧區,由于三股勢力利用宗教進行煽動,蠱惑人心,使得部分人員思想偏離,做出一些有悖于社會發展的事情,給南疆地區的穩定帶來了隱患。因此,對南疆地區農村青年進行思想政治工作能夠促進南疆地區農村基層民主建設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也有利于南疆各個民族的團結穩定。
(二)從經濟的角度看,南疆地區農村青年進行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推動南疆地區農村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農村青年進行思想政治工作:一是可以把黨和國家有關農村工作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宣傳到農村,保證農村社會經濟建設的正確方向;二是可以提高農村青年的科學文化水平,培養和提高他們的科學覺悟和科學意識,促進農村青年重視農村生產科學,提高農村青年社會的生產效率;三是有利于激發農村青年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農村青年自身優勢,積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動南疆地區農村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
(三)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南疆地區農村青年進行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促進南疆地區農村精神文明的建設和發展。農村思想政治工作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當前,在南疆地區一些農村,歷史上封建糟粕的沉渣泛起,宗教迷信活動盛行;經濟活動中抗蒙拐騙現象多有存在;黃賭毒暴力事件時有發生。對于這些問題,需要用農民能夠接受的方式和能夠理解的途徑去解決,而南疆地區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提高農民的免疫力,匡正農村社會風氣,是解決這些問題的前提條件之一。
(四)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南疆地區農村青年進行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促進南疆地區農村社會的和諧發展。改革開放以來,農村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出現了諸多農村社會問題,如農村社會保障問題,貧富差距問題,南疆地區穩定問題等。這些問題的出現,加劇了農村社會的矛盾,使農村不同階層、群體和社會成員之間的利益關系趨于復雜,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的難度加大。在此形勢下,加強南疆地區農村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南疆地區農村青年正確看待農村社會問題,引導農村青年正確處理各種利益關系,化解各種矛盾和沖突,自覺維護南疆地區農村社會的穩定和民族團結,促進南疆地區農村社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國波.欠發達地區農村社會穩定問題的探討[J].湖南警察學院學報,2014(04).
[2] 李明.新形勢下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對策探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