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為農歷丙申年,是我國傳統的生肖猴年。猴是十二生肖中的第九位。十二生肖產生于漢代,興盛于隋唐。很多學者都認為十二生肖是代替地支記憶的一種方法,我們認為實際上它應該代表的是遠古時期的一種圖騰。世界各民族的原始文化中,圖騰崇拜的對象可以是各種變形的動物、植物,甚至河流、土地、石頭等。英國著名人類學家詹姆斯·喬治·費雷澤在其著作《金枝》中提出圖騰崇拜的起源:一是先民出于安全考慮把自己的靈魂寄放在某個動物身上,這時圖騰崇拜便產生;二是先民有意識地設計出的一種補充經濟生活的巫術形式,即不同部落負責提供充足的、供經濟消費的某種動物或植物;三是圖騰崇拜受孕論,這是先民進行個人崇拜的表現。我們就以漢畫像石、銅鏡、花錢為例,來說明猴是古人的圖騰。
1.漢畫像石中的神猴
漢畫像石是我國古代藝術家以刀代筆,在堅硬的石面上留下的石刻藝術珍品,它生動形象地記錄和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思想和生活,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以徐州為中心的蘇魯豫皖地區是漢畫像石遺存最多的地區之一,徐州地區漢畫像石分布比較廣泛,內容豐富,雕刻技法精湛多樣,構思完整,場面宏大,結構謹然,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徐州漢畫像石的題材十分廣泛,人們想象中天上的神仙世界是其中最為生動的一種。
江蘇徐州睢寧縣九女墩漢墓出土的漢畫像石中,在后室門額上有一幅祥瑞圖(圖1),長116厘米,高29厘米。畫面并列有麒麟(此圖已縮減)、開花的仙草、采仙果的仙人、神猴。線條屈曲自然,極富韻律之美。從而看出神猴的仙位。
祈求升仙與永生,是漢畫像石所表達的一個永恒主題。漢代國力的強盛、經濟的發展、生活的舒適,使得人們極度貪戀現世的生活、塵世的美好,人本能地渴求長生。死后成仙——這恰恰迎合了漢代人在生與死問題上的心靈渴求。因此,作為墓葬藝術載體的漢畫像石里充滿了升仙的內容,求取靈藥、神靈接引、借助于珍禽瑞獸等等,都是人們升仙的方式。如果我們要考察猴圖騰的來源,還可以從中國古籍中尋找線索。許多古籍都有關于猿猴的記載,既有經過詳細觀察得出的客觀記錄,也有它的具體形象。《爾雅》中已經把“猴”作為專門的一類——“寓屬”,并且收錄了十幾種猴類;《山海經》中出現了猿猴形象的神人。《山海經西山經》中說:“有獸焉,其狀如禺而文臂,豹虎(尾)而善投,名曰舉父。”“舉父”就是夸父——傳說中追逐太陽的上古勇士。按《山海經》的記載,他長得就像猿猴,應當是上古時代的神猴了。《山海經》中關于西王母的記載“其狀如,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有學者認為這就是猿猴的形象。古籍中提到的曾經和大禹作對的水神無支祁(或作“巫支祁”、“無支奇”),據《太平廣記》所說“形若猿猴”,也是一只神猴的形象。不少學者注意到,根據民族學和歷史資料記載,中國西部一些少數民族存在著猴圖騰。《西藏國經》、《西藏王統記》等將猿猴變人傳說作為史實記載,《北史》、《隋書》也明確說:“黨項羌者,三苗之后也,其種有宕昌,白狼,皆自稱橋猴種”,這些都是關于猿猴崇拜的歷史記錄。時至今日,中國西南和西藏地區仍然流傳著不少以猴為始祖或民族英雄的傳說。西部民族中保留大量與猿猴圖騰有關的民俗,是研究者們得出結論的主要依據。
2.銅鏡中的神猴
銅鏡是我國最具特色的歷史文物,其起源早、流傳長,分布尤為廣袤,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銅鏡中的銘文和圖像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神話故事。對銅鏡的研究,其實也是探索并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重要方式。而猴的形象就經常出現在銅鏡當中。
圖2為龍鳳象猴紋銅鏡,直徑11厘米,緣厚0.45厘米,西漢。1956年出土于廣西貴縣(今貴港市)震塘鄉11號墓。圓形、橋鈕、十二孫紋鈕座。鈕座外一周高凸寬圈,圈外兩周短斜線紋帶之間的主紋為線條式的龍、鳳、象、猴、野豬、小鳥等禽獸環列。動物的種類多,線條粗放,構圖簡練,形態憨拙。其中大象、猴子是漢鏡中較少見到的。由于猴與龍鳳并列,也說明人們對猴的崇拜。
隋淮南瑞獸十二生肖紋鏡(圖3),直徑24.6厘米,緣厚0.8厘米。1977年廣西欽州縣雙墩M5出土。圓形,圓鈕,圓鈕座。內區殘破修復,現存浮雕式青龍、白虎、麒麟等瑞獸。其外一周為外向連弧和短斜線高圈紋。中區一周八卦紋與卷云紋相間環列。外區由葉瓣及點線紋分成十二區,分別配置十二生肖各一。近緣一周楷書銘文為“淮南起照,仁壽傳名,啄玉斯表, 镕金勒成,時雍炎晉,節茂朱明,援土莫鑒澈,用似流清,光無影滿,葉不枯榮,圖□覽質,千載為貞”49字。銘文首尾以圓圈紋作標志。素窄緣。
其實談十二生肖。中國最初的歷法是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種符號,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種符號,偶與偶、奇與奇搭配計算年、月、日、時,前者稱天干,后者稱地支將十二生肖配十二地支又與陰陽五行相配十二生肖產生后,大約經歷了戰國、秦、西漢幾代。直到東漢元和二年(85)才用政府命令的形式,在太原北齊婁睿墓(武平元年,公元570年)壁畫中,發現了十二生肖的形象。該墓頂部是天象圖,再下一周便是十二生肖圖。婁睿墓壁畫中十二生肖的位置,是在天像之下、雷公之上,可見是把十二生肖當成了一種天神,可以保護主人死后靈魂升于空幻境界。這一點,與后來將十二生肖作為厭勝避邪之物是一脈相通的。而猴的形象就在其中。
十二生肖的形象還出現在歷代的銅鏡上,如唐代十二生肖銘文八卦鏡(圖4)。其外為十二生肖紋與八卦文。邊緣一周順時針方向30字篆書銘文:“天地成,日月明。五岳靈,四瀆清。十二肖,八卦貞。富貴顯,子孫寧。皆賢英,福祿并。”當然,猴也在其中。五代武德軍十二生肖鏡(圖5),四川省博物館藏,猴也在其中。清代嘉慶慎思堂十二生肖柄鏡(圖6),中國歷史博物館藏,猴也在其中。這都說明猴為我國人民的圖騰之一。
3.花錢中的美猴王
花錢源于漢代,是人們自娛自樂的一種玩錢,花錢中的字文圖案千姿百態,各具姿容,稱它為古代“銅版畫”并不過分。花錢中豐富的內容,是各代民俗民風的縮影,吉祥的內涵,代表著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而猴錢就是其中很典型的一種。
如圖7為宋遼金時期符咒背本命星官猴花錢(直徑44.5毫米),這正說明了十二生肖作為厭勝避邪之物的表現。而猴的形象就在其中。當然如圖8的十二生肖花錢(直徑61.4毫米)一直在民間流傳。
猴子不但被崇拜為圖騰,還一直被視為吉祥物,猴的吉祥在于它與“侯”同音,侯是古代的爵位《禮記》云:王者之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猴便成了象征升遷的吉祥物,人們創造了許多吉祥圖案,例如猴騎馬上稱馬上封侯,猴提印掛于樹上稱“封侯掛印”,母猴負子稱“輩輩封侯”以及封侯富貴等。如圖9即為封侯富貴圖的花錢。
在唐代,印度文化帶來了“神猴”又為中國猴文化增添了神秘色彩和豐富的想象空間。古印度傳世長篇《羅摩衍那》里神通廣大的神猴哈奴曼的形象,通過后來產生并傳來的佛教文化,演化成了猴頭人身的“白衣秀才”,出現在中國說書藝人們的表演中。宋代話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里向玄獎法師自我介紹的“猴行者”說:“我是花果山紫云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橋猴王,我今來助和尚取經。”至于的繪畫形象,則首見于榆林窟的西夏壁畫上文殊菩薩之側。我們可以看到有的元代瓷枕,枕側以寫意筆法非常生動地畫著孫猴、八戒、沙僧和騎白龍馬的唐僧,這說明“師徒四人”的形象至少在元代就形成了。歷經多少無名文化人和藝人的無數次充實加工再創造,到了明代方由吳承恩總結提煉,寫成了婦幼皆知的著名小說《西游記》。至此“孫猴”已經升華為“齊天大圣美猴王”,最終完全演化為縱橫古今、名揚中外的中國化“神猴”。在《西游記》中,孫悟空無疑是最具光彩的角色,是理解小說意蘊的關鍵因素。如圖10即是花錢中孫大圣神勇的形象。
猴的確在歷史長河中發揮了重要的文化作用,對人類精神生活產生了深刻影響,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猴文化”,一種動物文化能具有如此之大的普泛作用則十分少見。在漢畫像石、銅鏡、花錢以及瓷器字畫中就充分地體現出這一點,我們從漢畫像石、銅鏡、花錢中可以看出猴文化的社會形態、宗教信仰、藝術構想,從中表現出民間生活的各個方面,以及奇思妙想的神話。
除了人類活動遺存的猴形象,自然界其實還有不少鬼斧神工的猴形象,比如猴形象的奇石。這些奇石是大自然恩施我們非常珍貴的寶物,它那奇異的造型、斑斕的色彩、多變的線條,引發我們無盡的遐想,使我們品味無窮,給我們以心靈的觸動,增添了生活的情趣,提高了生活的品位,給我們帶來別樣的精神享受,使我們更加熱愛豐富多彩的生活。
4.靈璧石猴
圖11為象形西游記中的美猴王,這是一方靈璧石中的龜紋石,高20厘米,寬5厘米,造型為象形石。此石紋理凹凸感強,石皮光潤,形象逼真。
靈璧紋石,俗稱龜紋石,集中出產在安徽省靈璧縣漁溝鎮西四公里的白馬山附近的白馬村、楊山村和岳巷子村。靈壁紋石,為沉積巖與變質巖的綜合體,沉積巖又名水成巖,是在水流搬運下,由泥沙、灰漿、海藻浮游物等物質沉積而成。隨著時問的推移和氣候的變化,沉積物的單層厚度、成分便有了差異,年長日久,形成了韻律別致、層理分明的紋理特征。又經過若干個地質年代,沉積巖中原有的紋理花紋在外力作用下,彎轉扭曲,曲折變形,或者因為石英脈、方解石脈等物質的加人,形成新的花紋。或者在巖石的風化階段,因為含有鐵、錳等物質的存在,硬度的差異,也有可能形成次生花紋。靈璧紋石在造型上多為圓形或方形,孔洞少,少于變化。當地石農流行的順口溜“紋石帶洞,價格要命。紋石象形,價格連城”,也充分說明了靈璧紋石中少有象形和孔洞。而此方象形龜紋石更顯珍貴。靈璧石上通常都有天然的紋路,白馬山所產的紋石則更具美感。常見的石紋有龜回紋、蝴蝶紋、水紋等多種。天然石紋為白灰色,其紋理自然流暢,起止脈絡清晰。
悟空,這一被藝術化了的神猴在此靈璧龜紋石上借助自然的造化栩栩再現,看他火眼金睛圓瞪妖魔鬼怪,面色無畏,意欲蕩平萬里埃。此刻天地造物賦之以形,人為情感賦之以神,如此形神具妙,神品。
圖12為靈璧磬石的象形靈猴,高38厘米,長29厘米,厚16厘米,此靈璧石石色蒼郁,石質堅硬,形象中透著一種秀雅;石質細膩,線條豐富多變,其所呈美猴形態,形態逼真,令人驚嘆。如此生動可愛的造型,仿佛透過原始森林的陽光看到了他,體態那樣輕盈,“尾毛”蓬松,凹凸走勢,纖巧前足,看起來更顯活躍乖巧,是否看到了美味的蟠桃,抑或為人們祈福,定格的姿態多了幾分輕巧可人的模樣,讓人不禁想伸手觸摸下那毛茸茸的毛發,冰冷的石頭也因此多了幾分生機,似有生命的氣息。堪稱靈璧石中的上品。
自古以來,在為數眾多的玩石中被譽為中國四大名石的是:靈璧石、太湖石、英石、昆石。其中排在首位的當屬靈璧石,其形、聲、色、紋、質、勢六者兼備,早已名揚四海。據《云林石譜》記載:“石在土中,隨其大小,具體而生,或成物象,或成峰巒,蜿蜒透空,其狀妙有婉轉之勢,叩之鏗然有聲”。靈璧石中的青黑色磐石的表面多具深淺不一的凹凸紋理,其紋理顏色豐富,形態各盡其趣,或曲折有致變化無窮、或肖形狀物生動形象,或似寫意潑墨如詩如畫,或景物似工筆描繪精雕細琢,或景物難以形容意境悠遠,其中的意境和神韻給我們帶來了無窮的享受。
猴文化是我們民族文化傳統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值得我們去研究。在世界風云變幻的年代中,不由得想起毛主席的詩詞“一從大地起風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尤可訓,妖為鬼蜮必成災。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今日歡呼孫大圣,只緣妖霧又重來。愿國人在猴年更加奮起,澄清萬里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