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遠古的動物崇拜與圖騰文化催生出十二生肖。流行了2200多年的干支紀年法中,丙申排第33位。猴與“申”相配,排行第九。故稱“申猴”。而今年就是丙申猴年。
善于形象思維的中國人,早在3000多年前,就把猴錄入了象形字。在古代,猴的相關名稱甚多,有猴、狙、狖、猱、猿、狨、獑、猦、蒙頌、猢猻、狒狒、猩猩、山魈等十余種,有的字現代詞典、現代電腦已經沒有收錄或儲存了。這是因為古人將能在指間筆筒嬉戲的“墨猴”、善于捕鼠的蒙頌、最常見的獼猴、身形較大的猩猩、長臂猿、狒狒以及傳說中體型巨大、能食猿的“獨”,一并歸于猿屬。
猿猴入畫在中國繪畫史上由來已久,可追尋到2000年前的西漢時期,從出土的漢畫磚上,就可以看到有人牽狗玩猴的畫面。據唐代《歷代名畫記》中所載,東晉著名畫家戴逵(326—396)就繪有《胡人弄猿圖》。在民間繪畫中,以馬、猴入圖(馬上封侯)或蜂、猴(封侯)入圖的比比皆是。流風所及,文人繪畫也概莫能外,歷代畫猴之作屢見不鮮。
中國自古以來,認為猴子是吉祥物。古籍《白虎通》云:猴,侯也。侯在古代貴族爵位的第二等,所謂“ 公、侯、伯、子、男”中的“侯 爵”,又泛指封有爵位的地方君主,如春秋戰國時期的列國諸侯。秦漢時代,封侯拜將。于是猴便成了象征升遷的吉祥物。
我手頭有兩幅“封侯”圖,也叫“馬上封侯”,是明清畫家常畫的民俗題材,被時人所喜愛。有元代墓葬出土的“馬上封侯”和田玉佩,這說明元代民間也流行“馬上封侯”題材的紋樣。
清錢惠安畫《封侯》圖軸(圖1—1、圖1—2),紙本,縱112厘面,橫42厘米。右上側斜伸出兩支樹枝,一上一下,都盤繞有盛開的凌霄花;一只猴子蹲在下斜的樹枝上,右“手”拿一小樹枝正逗惹一旁的蜂窩,幾只蜜蜂飛出,還有一只飛到猴子的背后,猴子頑皮的神態靈動。畫面展現蜜蜂和猿猴的互動,即用諧音暗指“封侯”。左上方署款:“略參鮑元禮法 清溪樵子錢惠安”,下鈐紅文古幣形圓印“惠安”。鮑元禮,即鮑敬,字原禮,一作元禮。元代畫家,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善畫人物,亦畫花木禽魚,姿態天然。
錢惠安(1833—1911)晚清畫家,初名貴昌,字吉生,號清溪、清溪子、清溪樵子,室名雙管樓。上海寶山人,一作浙江湖州人,又作仁和(今杭州)人。善工筆畫,畫人物仕女為尊,題材廣泛,畫面簡略而意醇,細筆于墨,道勁方折,姿容炯雅。筆意有間作花卉和山水,均能自出機杼,不落前人巢臼。光緒、宣統年間與倪田等人在上海賣畫,名重一時。傳世作品有同治十年(1871)作《烹茶洗硯圖》軸(圖2),藏上海博物館;光緒八年(1882)作《聽鸝圖》扇現藏故宮博物院;七年作《依欄凝黛圖》扇圖錄于《名家藏扇集》;光緒十六年(1890)作《桃源問津圖》卷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放翁詩意圖》冊頁藏遼寧省博物館。著有《清溪畫譜》。
金夢石《封侯》圖軸(圖3),紙本,縱134厘米,橫42厘米。右上方楓葉、古松枝上一只老猴正搖動松枝,其下蜂窩里蜜蜂亂飛;下方一只小白猴頑皮地看著飛出的蜜蜂,似乎要捉一只玩玩;下方畫深山峽谷,河水湍急,映襯“封侯”凌空。左上角落款:“石徑先生法正,辛巳仲春,七十三叟金夢石。”下鈐白文印“夢石七十后作”。辛巳年,即民國三十年(1941)。
金夢石(1869—1952左右),名龢(又說禾,疑為訛寫),字夢石,江蘇吳縣人(又說為浙江人)。清末民初書畫家,上海書畫研究會會員,海上畫派代表之一。工人物、花卉、翎毛。寫意畫,蒼莽間率,筆意奔放,極具高致。工細畫,形神畢肖,栩然若生。1910年上海成立“海上書畫研究會”,金夢石為其中成員。關于其卒年,他1952年以83歲高齡作《富貴大吉》扇面、《錦鱗翠羽》立軸(圖4),此后仿佛不再作畫,應在此時去世。
“封建制度”中“封建”的原始含義,即“封”土而“建”國;古文獻中之“封建”即“分封制”。“封建”,簡單言之是指王者以爵土分封諸侯,而使之建國于封建的區域。這是上古時代戰勝的部族對于戰敗的土地和人口施行的一種統治方式。由此可見,所謂封建,自應有部族戰爭以來已有雛形。但封建制正式起源于何時,近代學者說法不一,有人主張始于西周。封建制度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起源時間已經難以考證。根據《史記》記載,黃帝時代,“諸侯咸來賓從”、“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黃帝“置左右大監,監于萬國”,這描述的便是早期的封建制度。五帝三代時期不斷發展,到周朝時封建制度的完善程度達到頂峰。柳翼謀謂:“自唐、虞至周皆封建時代,帝王與諸侯分而治之”,即從堯、舜經夏、商到周朝,采用的都是封建制度。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取消“封建制度”,秦王朝在全國推行單一的“郡縣制”。漢朝承襲了秦朝“郡縣制”,后世朝代多以沿襲。
封侯:(1) 封拜侯爵。《戰國策·趙策二》:“貴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史記·衛將軍列傳》:“人奴之生,得毋笞駡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后漢書·班超傳》:“祭酒,布衣諸生耳,而當封侯萬里之外。” (2) 泛指顯赫功名。唐王昌齡《閨怨》詩:“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宋陳師道《九月九日魏衍見過》詩:“一經從白首,萬里有封侯。”
“封侯”、“馬上封侯(典故)”,傳統寓意紋樣、圖案。馬上就是即刻,封侯指被封為侯爵。馬上封侯,意思是即刻就要受封爵位,做大官。紋飾主要以馬、蜂和猴組成,有的不畫馬,運用“蜂”與“封”、“猴”與“侯”諧音和隱喻等手法,以示寓意。侯為中國古代分五等(公侯伯子男)貴族爵位的第二等級,這里泛指達官權貴。此圖寓意功名指日可待。吉祥圖案是我國古老的裝飾藝術中的一個重要門類,其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的石器時代。在那時的巖畫或石刻創作中,它以圖騰的形式出現。而后經歷了商周的青銅器,秦漢的畫像石和畫像磚、隋唐的石雕、宋元的花鳥畫、明清的織繡和瓷器等方方面面,這一藝術形式越來越趨于成熟。它淵源久遠,內涵豐富,善禱善頌,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顯示出蓬勃的生命力,是中國傳統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