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遺瑰寶生閩中”,“瑰寶”壽山石是蘊藏在福建省福州市壽山獨有的珍貴彩石。它天生麗質,質地脂潤,色彩斑斕,紋理華麗,具有“細、結、潤、膩、溫、凝”六德,被譽為“石中君子”、“國之瑰寶”,飲譽天下。在中國國石候選評審中,名列諸候選美石榜首。一座看似平凡的山中,何有如此精美的石頭呢?有傳說,是女媧煉石補天時遺落人間的五彩石;還有傳說,是鳳凰神鳥蛋液滲入壽山石染成。其實壽山石是在距今2億年至1.5億年間地殼變化,火山噴發,巖漿沉淀,經長期蝕變而形成的,它的主要礦物成分是地開石和葉臘石。因所含的化學成分不同,形成方式和環境不同,構成千差萬別的質地、色彩、紋理,五光十色,千姿百態。壽山石品種繁多,大約有一百多個,其中最上品的當數田黃石。但不管哪個品種,都質地凝膩柔美,通靈溫潤,光彩照人。考古挖掘證實,福州先民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就用壽山石打磨制作石珠;1500年前,福州人就用壽山石雕刻祭神品“石豬”;宋代壽山石已被廣泛開采和雕刻,除生產各種欣賞品外,還大量刻制石俑、人物、禽畜,不僅數量多,而且品種豐富,造型各異,形象生動。宋人黃干在《壽山》詩中云:“石為文多招斧鑿,寺因野燒轉瑩煌”。明清以降,歷朝帝王在天壇祭祀時,均供奉壽山田黃石以謝天地。一般石頭硬度都在摩氏6—7之間,而壽山石硬度只有2.5—3之間,密度在2.7—3.1之間,具韌性,不易崩裂,便于雕刻。元代之后,開始用壽山石制印,壽山石雕實現了一次大飛躍,實用性和藝術性都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正如錢君匋詩中贊美那樣,“萬朵云霞幾度攀,珠光寶氣絕人寰。鳳靡皖浙千家刻,功在印壇是壽山。”帝王將相、商賈巨豪、文人墨客以至庶民百姓,都視壽山石圖章為珍寶。清代10個皇帝,幾乎都喜歡壽山石印璽。康熙特別珍愛用壽山田黃石篆刻的“體元主人”、“萬機余暇”等閑章;雍正皇帝用過200方左右印璽,其中160余方為壽山石所作;乾隆帝有壽山石印璽100多方,其中最著名的是用一大塊田黃石刻制的“乾隆三鏈章”,前幾年已上郵票發行。
壽山石成文人墨客心愛之物,文房用品為文人墨客筆耕必備,終生伴侶。用壽山石刻制文房器具,擺在案頭,日日觀賞,可用可玩,豈不兩全其美!我們祖先早就這樣做了。據有關史料記載,清雍正時期,壽山石雕規模宏大,雕刻藝人分工分業,因材施藝,分別雕刻印章、文具、動植物及鑲嵌器皿。可見那時用壽山石制作硯臺、筆筒、筆洗、水盂、筆舔、硯屏等文具用品已經盛行。清康熙年間進士、翰林院編修查慎行所作《壽山田石硯屏歌》可作證明,歌中云:“地示愛寶惜不得,飛上君家幾硯為屏風。”“深山邃谷只作幾硯視,要使天下稱良工。”全國知名制硯家、福州人王乃元,從小學習壽山石雕,后從事制硯業,一生琢硯超過3000方。他以壽山石雕技藝入硯,硯材雖主要用端石、歙石,但有時也以壽山石刻制。前些年我在古玩店(主要是福州)也購得十幾方舊時壽山石硯和多件壽山石筆筒、水盂、筆舔,其中有一方硯的背面陰刻有“閩侯小北供銷合作社石硯生產組出品”等字,既然有“石硯生產組”,就應該是批量生產。可見用壽山石制硯延續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近二三十年因壽山石稀少,價高,再不見有用它來制硯了。由于壽山石過于細膩潤滑,不利發墨,壽山石硯多用于硃砂書寫,或作筆舔,或只供把玩。以下試列十一方壽山石硯以資說明。
一、長方如意池壽山石硯(圖1),清代,長17厘米,寬9.6厘米,厚5厘米。硯額開如意形硯池,稍深。面無邊線,硯堂受墨處微凹。背平。全硯白中泛黃,布滿淺紅,赭褐色斑點。硯制規整厚重簡樸,石堅細,含雜質不透明,似壽山石中溪蛋石。硯面細潤光滑,殘留黑、紅兩色。邊緣稍有破損,包漿渾厚,應為清早期制品。
二、一字池壽山石硯(圖2),清代,長17.8厘米,寬14.5厘米,厚4厘米。面有起邊,硯堂大,方形,中間稍凹。硯池窄而長,一指池。背平。全硯大而厚重,色白里泛青,質細潤,為壽山石中峨嵋石,硯面墨汁斑斑,邊角有缺損,包漿自然。
三、四足長方壽山石小硯(圖3),明代,長7.5厘米,寬6厘米,高3厘米。硯面邊緣圍雙陽線。硯池長而窄,一指池,下接硯堂,方形,中間下凹,四邊圍陰線。四邊墻上邊雙陽線,四足兩面各有垂直陽線裝飾,長方形足。底平。色淺綠中泛赭色,半透明,質微堅,為壽山石中善伯尾石。硯身墨汁、包漿交融,古氣盎然。硯體小,似當筆舔用。
四、橢圓帶蓋壽山石硯(圖4),清代,長12.5厘米,寬8厘米,厚3.5厘米。蓋面浮雕仙鶴桃枝。鶴立石上,伸頭遠望,上面桃枝果碩葉茂。硯面靠邊緣起陽線,為子母扣,與蓋里相吻合。內為硯堂、硯池,淌池,稍大。硯崗處高浮雕一桃枝,上有雙葉雙果。底平,陽刻行書“西山道人道光年制”。硯上紋飾,喻意長壽。全硯白中泛青,通靈脂潤,石里偶見黑點,為高山石。硯上少墨痕,似作擺設賞玩。
五、隨形淌池壽山石硯(圖5),民國,長13.5厘米,寬17厘米(上部7.5厘米),厚2.5厘米。上小下大,面有稍寬邊框,內為硯堂、硯池,堂池相連,淌池。硯堂平展。硯池偃月形。四圓角,背平。硯色灰黑,石質細膩嫩滑,線條柔順。硯面后經稍加工,顯得平展潔凈。背面灰白色,包漿自然。似為善伯石。
六、橢圓紅色壽山石硯(圖6、7),民國,長12.5厘米,寬9厘米(上部7.5厘米),厚1.8厘米。硯堂從后向前傾斜,邊圍陽線。弧形硯池,淺,有起邊。四周內斂,背平。全硯極其細膩潤澤,黑紅色,有多條豎向紅色帶若隱若現,非常艷麗。面背還有黃金線、蟲蛀等石品。為壽山石中鱟箕石。硯形制雅致,可用可玩。
七、長方迴紋邊壽山石硯(圖8、9),清代,長14.2厘米,寬8.3厘米,厚1.5厘米。面有邊框,后面細,框上剔地浮雕迴紋。硯堂中間稍凹,淌池,稍深,兩角下伸。背平。陰刻行書:“十笏當中本主人,干戈風雨機沉淪。那知落塵文生手,留與管城結小鄰。許友作”。字跡潦草,為旁人仿刻。面背呈橘紅色,艷麗潤澤。墨痕斑駁,包漿老氣。
八、長方竹紋壽山石硯(圖10、11),民國,長10.8厘米,寬7.5厘米,厚1.5厘米。硯額淺浮雕竹竿竹葉,下為硯池。池稍深,兩角下伸。硯堂平展。背平。硯色淺紅。石質細潤,為壽山石中高山石。全硯墨汁包漿渾為一體。
九、門字壽山石硯(圖12),民國,長10.7厘米,寬7厘米,厚1.1厘米。面琢門字形邊框,前部框上陰刻迴紋。硯池從后向前傾斜,大而淺。下開圓形硯堂,下陷,平展。背平。硯材為壽山峨嵋石,白里泛紅,細膩脂潤,面染硃砂紅墨汁,更加艷麗耀眼。帶紅木盒。
十、長方十字池壽山石硯(圖13、14),民國,長10.5厘米,寬7厘米,厚1.4厘米。硯面近邊緣起陽線,內為硯堂,硯池。“十字形”硯池邊起陽線。下為硯堂,平展,留磨痕。背平。硯石白色,露淺紅點。細膩。為峨嵋石。包漿墨痕渾為一體。
十一、長方門字壽山石硯(圖15、16、17),現代,長13.1厘米,寬9厘米,厚1.5厘米。面琢門字形邊框,前部邊框上陰刻迴紋。硯堂大、平展。淌池,稍深,兩角下伸。背平。陰刻行書:“閩侯小北供銷合作社石硯生產組出品”。硯制合規合矩,石色灰中泛青,露紅、黃、橘紅、綠、褐等彩斑。石質細膩滑潤,似峨嵋石。此硯大約為上世紀50年代生產,墨汁滲透。帶紅木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