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胡適三勸蔣介石

2016-04-29 00:00:00雷頤
炎黃春秋 2016年2期

胡適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之一和中國現代自由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盡管非常不情愿,他卻與混亂不堪、黑暗無比的中國現代政治結下不解之緣。隨著中國現代政治爭斗的中心由軍閥混戰逐步轉為國共之爭,任何身處政治漩渦中的人都必須在國共兩黨之間做出自己的選擇,胡適自不能外。胡適在國共黨爭中選擇了國民黨,但他的選擇并不是無條件的。對他而言,這是一種“弊取其輕”的選擇。他反對共產黨,但對并不符合他的自由、民主觀念的國民黨,也曾有相當激烈的批評和沖突。

在上世紀20年代后期,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黨大力推行“一個政黨”、“一個領袖”的“黨化教育”和“黨化統治”。對此,胡適公開表示反對,連續發表了《人權與約法》、《我們什么時候才可以有憲法》、《知難行亦不易》、《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等文章,對國民黨的專制統治做了猛烈抨擊。為此,國民黨上海特別市黨部作出決議要求嚴懲胡適,教育部亦下達了對胡適的警告令。1931年“九一八”事變使胡適認為亡國之禍已迫在眉睫,他的政治態度發生了較大的轉變,同年10月與人一同到南京晉見蔣介石,從“體制外”的批評者變為“體制內”的建言者。抗日戰爭爆發,胡適感到對國家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于1938年秋出任駐美大使,盡力促美對日作戰。1941年末太平洋戰爭爆發,胡適感到促美參戰的任務已經完成,遂于1942年秋辭去大使之職,想重歸學術,后在各方促動下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他一直未入國民黨,但與國民黨的關系卻一步步加深。1948年末,國民黨大勢已去,蔣介石曾派人邀請胡適南下就任行政院院長一職,為胡婉拒。但他又托人向蔣轉達“在國家最危難的時間,與蔣總統站在一起”的決心。注1不久,蔣便派專機到北平將胡接走。

雖然如此,胡適內心對國民黨的獨裁統治始終有相當程度不滿。胡適1951年5月31日致蔣介石的一封信,為人們研究胡適晚期政治思想提供了新的重要史料。注2寫此信時,胡適到達美國剛剛兩年,在普林斯頓大學葛斯德東方圖書館任管理員。貌似強大的國民黨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便慘敗于原本居于劣勢的共產黨,舉世震驚,紛紛探討其中的原因。深涉政壇的胡適在驚魂甫定之余也對這一歷史巨變的前因后果做了一番省思,得出了自己的結論。在給蔣介石的這封4000余言的長信中,他從共產黨的斗爭策略和國民黨自身的問題兩方面對國共的勝敗原因做了分析,直言不諱地說出了自己的看法。當然,他仍是從國民黨“諍友”的立場和角度出發的。

一勸

共產黨的勝利首先無疑是共產黨的斗爭策略的勝利。胡適認為國民黨、蔣介石對此知之甚少。所以在致蔣的信中建議:

在這點上,我要向我公建一議,盼望我公多讀一點中共近年出版的書報。例如:

(1)毛澤東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此是1936年寫的,其中分析政府五次圍剿,具有詳細圖說。此文約45000字,大部分詳述斯大林的“反攻”的“戰略”與“退卻”的戰略,而一字不提其來源。此冊子作于紅軍“長征”之后,最可以看出毛澤東,以文人而主持中共紅軍的戰略)。

(2)斯大林《論中國革命》……所收斯大林諸文多是1925年12月至1927年8月所作,最可以看出在那次國民革命,斯大林是在幕后發縱指示的陰謀家……

(3)《列寧斯大林論中國》,1950年10月出版,即是前一書的擴大……有許多材料,是前書沒有的……

胡適認為不僅蔣介石本人應讀這些,而且希望蔣能“指導政府與國民黨的領導人物,切實研究這種敵人文獻”。他提出“國防部長”與“參謀總長”必須細讀《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和《目前的形勢和我們的任務》,而黨務、宣傳工作者應讀《反對黨八股》。他寫道:“我這一年來研究近代史實,頗感覺斯大林確是一個戰略大家,而毛澤東確是斯大林的第一個好學生、好徒弟。他們都得力于克勞司威次的戰略,所以我要我公略知克氏書與列寧斯大林的關系。”

在分析了共產黨的策略之后,胡適筆鋒一轉,對國民黨自身的原因做了非常尖銳的分析,并明確提出要蔣介石辭職。

他認為,退守臺灣的國民黨的當務之急有兩條,一條是“由立法院與監察院聯合妥商一個憲法上規定的總統、副總統選舉方法的緊急補救條款”,否則“將來必有大懊悔之一日,已來不及了”。

另一條更為重要,他的建議也更為詳細:

今日似可提倡實行多黨的民主憲政,其下手方法,似可由國民黨自由分化,分成三四個同源而獨立的政黨,略如近年立法院內的派系分野。此是最有效的改革國民黨的方法。近一年內所談黨的改革,似仍不脫“黨八股”的窠臼。鄙意今日急需的改革有這些:

(1)蔣公辭去國民黨總裁的職務。

(2)由蔣公老實承認黨內的各派系的存在,并勸告各派系各就歷史與人事的傾向或分或合,成立獨立的政黨。

(3)新成立的各政黨應各自立綱領,各自選舉領袖,各自籌黨費。

(4)新成立的各政黨此后以政綱與人選,爭取人民的支持。

(5)立法院必須修改議事規則。凡議案表決,原則上均須采唱名投票制,以明責任。(今日立法院表決不記名,乃是一大錯誤,故國民黨有百分之九十立法委員,而無力控制黨員。)

蔣介石與胡適

我研究這三十多年的歷史,深感覺中國所以弄到這步田地,其中最大關鍵有二:(1)中山先生的“聯俄容共”政策,乃是引虎入室,使共產國際的大陰謀,得在中國作大規模的試驗,使中國共產黨,自始即有一部分兵力為1927年8月以后獨立“紅軍”的基礎。倘使當日若非蔣公清黨反共,則東亞早已成為紅色地區了。(2)“清黨”之后,不幸國民黨仍保持“聯俄容共”時期的“一黨專政”的制度,抹殺事實,高談“黨外無黨,黨內無派”。這是第二大錯,就使清黨反共都不徹底。后來領袖者雖誠心想用種種法子補救(容納無黨派分子入政府,迫致黨外人才入黨,辦三青團,設參政會、制憲、行憲……)但根本上因黨政軍,大權集于一人,一切補救方法,都不能打破這“一黨專政”的局面,也都不能使國民黨本身,發生真正有效的改革。故今日要改革國民黨,必須從蔣公辭去總裁一事入手,今日要提倡多黨的民主政治,也必須從蔣公辭去國民黨總裁一事入手。今日的小黨派,都不夠做國民黨的反對派。最有效的民治途徑,是直爽地承認黨內幾個大派系對立“而且敵對仇視”的事實,使他們各自單獨成為新政黨。這些派系本是同根同源,但因為不許公開的競爭,所以都走上暗斗、傾軋的路上去。其暗斗之烈,傾軋之可怕,蔣公豈不知之。如欲免除此種傾軋的暗斗,只有讓他們各自成為獨立政黨,使他們公開地做合法的政爭(公開的政爭,是免除黨內暗斗的唯一途徑)。但蔣公若繼續做國民黨總裁則各派系必皆不肯獨立,必皆欲在此“黨政軍大權集于一身”的政權之下繼續其傾軋暗斗的生活。在此狀態之下,國民黨的改革,除了多作幾篇“黨八股”之外,別無路子可走,別無成績可望。若各派系公開地獨立成為新政黨,則各派系必將努力于收羅新人才,提倡新政綱,在一轉移之間即可以有生氣,有朝氣,有前途了。數年來,我公曾屢次表示盼望我出來組織一個新政黨,此真是我公的大度雅量,我最敬服。但人各有能有不能,不可勉強。在多黨對立之中,我可以堅決地表示贊助甲黨,反對乙黨,正如我近年堅決地贊助我公,而反對國內國外的共產黨一樣。但我沒有精力與勇氣,出來自己組黨,我也不同情于張君勱(民主社會黨主席——引者)曾慕韓諸友的組黨工作。

因此,我在這幾年之中,曾屢次向國民黨朋友大談“國民黨自由分化,成為幾個獨立的政黨”之說。此說在今日,對內對外,都不容再緩了,故敢為我公詳說如上。

胡適很清楚,近代中國其他“反對黨”只是無足輕重的擺設,蔣介石要他“組黨”亦不過是一種把戲,因此一直婉拒,反寄希望于大權在握、但派系林立的國民黨的自我改造來實現民主政治。不過,在蔣介石的獨裁統治下,想要通過這種“理性”來說服國民黨實現派別公開化、合法化,甚至分裂出來獨立組黨,只能是一廂情愿,甚至可說是與虎謀皮。

對于胡適此信,蔣介石的反應客氣而冷淡。1951年10月11日,胡適收到了蔣介石9月23日的復信,首先對胡適的60壽辰表示祝賀,然后對他對共產黨的策略的分析大表贊賞,但對他所提的國民黨改組問題曰:“尊函所言憲法問題、黨派問題,以及研究匪情、了解敵人等問題,均為目前急務,然非面談不能盡道其詳。”胡適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這是很客氣的話。”在第二天的日記中他又寫道:“黨派問題,我的見解似不是國民黨人所能了解,似未有進展。”注3

但在隨后的一系列事件中,胡適的這種思想仍屢有表露,與國民黨的矛盾日趨復雜、尖銳。

二勸

1952年底,胡適應臺灣大學與臺灣師范大學邀請赴臺講學,這是國民黨潰退臺灣后首次來臺。以胡的聲望對國民黨仍表示支持,蔣介石自然高興,接見宴請,甚至請其閱兵,禮遇甚高。但胡適一如以往,還是利用與蔣見面的機會,多次婉轉批評其權力過大,臺灣無言論自由,無民主制度等。蔣介石對胡適所說并不以為然,且深受刺激,以致失眠。他在1952年12月12日的日記中寫道:“胡適來此游覽,招待及聽取其報告,約談十五分時,乃寢。不料寢后竟未能安睡,直至今晨二時,服藥后亦不奏效,苦痛極矣。此乃為胡之言行或為美國近情所致乎?”注4

早在1949年底,胡適便參加了《自由中國》雜志的創辦工作,并任發行人。胡適在創刊號上發表的《民主與極權的沖突》一文中指出,民主生活的本質“是個人主義的”,民主傳統“是由一般愛好自由的個人主義者所手創的。這些人重視自由,勝過他們的日用飲食,酷愛真理,寧愿犧牲他們的性命”。與此相反,極權主義“根本不容許差異的存在或個人的自由發展。它永遠在設法使全體人民,適合于一個劃一的范圍之內。對于政治信仰、宗教信仰、學術生活,以及經濟組織等無一不是如此”。該刊的創刊宗旨說是“宣傳自由民主,用以對抗共產黨一黨專政的極權政治”,但不久實際就必然把重點轉向對自己“當下”的生存環境——臺灣的社會政治現實的分析和批判,發表了主要負責人雷震的一系列嚴厲批評國民黨一黨專政的文章。

1951年6月,《自由中國》第4卷第11期發表了題為《政府不可誘民入罪》的社論,以激烈的言辭斥責臺灣保安機構在金融管制上的一大弊端,指其為謀破案獎金而“誘民入罪”,引起各方強烈反應,“政府”和保安部門更是震怒,準備嚴懲《自由中國》,甚至開出了逮捕某些編輯人員的公文。后在多方調解下,《自由中國》雜志社只得妥協,以在4卷13期發表題為《再論經濟管制措施》的社論,肯定有關部門的金融管制政策而息事。胡適在美讀到前后兩篇截然相反的文章非常憤怒,立即給雷震寫信“:《自由中國》第4卷11期有社論一篇《政府不可誘民入罪》,我看此文十分欣佩,十分高興。這篇文字有事實,有膽氣,態度很嚴肅負責,用證據的方法也很細密,可以說是《自由中國》出版以來數一數二的好文字,夠得上《自由中國》的招牌!”但隨后讀到“《再論經濟管制的措施》,這必是你們受了外力壓迫之后,被逼寫出的賠罪道歉的文字!……我因此細想,《自由中國》不能有言論自由,不能用負責態度批評實際政治,這是臺灣政治的最大恥辱。我正式辭去‘發行人’的銜名,一來是表示我一百分贊成《不可誘民入罪》的社評,二來是表示我對于這種‘軍事機關’干涉言論自由的抗議。”由于此信在《自由中國》第5卷第5期公開發表,使臺灣當局大為不滿,經過一些人的調和,由“行政院”院長陳誠致信胡適,為“軍事機關”辯解,在《自由中國》第5卷第6期發表,風波遂告結束。經此風波,胡適對臺灣的“言論自由”的認識更深,終在1953年辭去了“發行人”的頭銜。

稍后,《自由中國》雜志連載了殷海光翻譯的奧地利經濟學家海耶克(F.A.Hayek)于1944出版的《到奴役之路》(今譯《通往奴役之路》)。這部著作堅決反對計劃經濟,宣揚市場經濟和個人主義,成為現代自由主義的主要代表之作。1954年春,胡適赴臺訪問近兩個月,還專門就此做了一場題為《從〈到奴役之路〉說起》的演講。注5他對海耶克“一切計劃經濟都是與自由不兩立的,都是反自由的”觀點大為稱贊:“因為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是計劃經濟,所以盡管自由主義運動者多少以為:社會主義當然是將來必經之路,而海耶克先生卻以一個大經濟學家的地位來說:一切社會主義都是反自由的。”同時,他對自己20年代的觀點做了公開懺悔,在1926年發表的《我們對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態度》中說:“18世紀的新宗教信條是自由、平等、博愛。19世紀中葉以后的新宗教信條是社會主義。”注6在1926年夏取道蘇聯去歐洲的途中他曾在莫斯科停留幾天,對蘇聯的社會主義“實驗”印象極深,他這樣寫道:“此間的人正是我前日信中所說有理想與理想主義的政治家……他們在此做一個空前的偉大政治新試驗:他們有理想,有計劃,有絕對的信心,只此三項已足使我們愧死。”“我們這個醉生夢死的民族怎么配批評蘇聯!”對此,徐志摩當時就不表贊同,反問蘇聯的這種實驗在“學理上有無充分的根據,在事實上有無實現的可能?”胡適立即反駁說:“資本主義有什么學理上的根據?國家主義有什么學理上的根據?政黨政治有什么學理上的根據?”注7在近30年后的演講中,他對此表示“公開懺悔”,“不過我今天對諸位懺悔的,是我在那時與許多知識分子所同犯的錯誤”。緊接著他將鋒芒指向臺灣當局,因為國民黨一直標榜“節制資本”“反對資本主義”(不管實際怎樣,起碼口頭如此),強調“國營”,主張政府對經濟的“統制”和計劃(實際以官僚資本壓制民間、私人資本)在撤臺后相當一段時間內對經濟的管制更嚴。針對這種狀況,胡適說:“現在臺灣的經濟,大部分都是國營的經濟,從理論與事實上來說,像海耶克這種理論,可以說是很不中聽的。”希望國民黨當局聽了這些話,看了《自由中國》等雜志后“也不要生氣,應該自己反省反省,考慮考慮,是不是這些人的話,像我胡適之當眾懺悔的話,值得大家仔細一想的?大家不妨再提倡公開討論:我們走的還是到自由之路,還是到奴役之路?”提出臺灣應為資本主義正名,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從壟斷經濟走向自由經濟,同時在政治上改變一黨專制的狀況。他說“資本主義不過是‘勤儉起家’而已”。“‘勤儉為起家之本’,老百姓辛苦血汗的所得,若說他們沒有所有權是講不通的。從這一個做起點,使人人自己能自食其力,‘帝力何有于我哉’這是資本主義的哲學,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的哲學。這是天經地義,顛撲不破的”。“我們也應該想想,是不是一切經濟都要靠政府的一般官吏替我們計劃?還是靠我們老百姓人人自己勤儉起家”。“我們還是應由幾個人來替全國五萬萬人來計劃呢?還是由五萬萬人靠兩只手、一個頭腦自己建設一個自由經濟呢?”

1956年秋,《自由中國》出版了為蔣介石70大壽祝賀的專號,名為“祝壽”,實則提倡政治自由。胡適發表了《述艾森豪總統的兩個故事給蔣總統祝壽》一文,文中勸蔣說:“一國的元首要努力做到‘三無’,就是要‘無智、無能、無為’:‘無智,故能使眾智也。無能,故能使眾能也。無為,故能使眾為也。’這是最明智的政治哲學。”他希望蔣能本此哲學做一個“守法守憲”的領袖。最后,“還只能奉勸蔣先生要徹底想想‘無智、無能、無為’的六字訣。我們憲法里的總統制本來是一種沒有行政實權的總統制,蔣先生還有近四年的任期,何不從現在起,試試古代哲人說的‘無智、無能、無為’的六字訣,努力做一個無智而能‘御眾智’,無能無為而能‘乘眾勢’的元首呢?”注8以此種文字來向蔣祝壽,確是大煞風景,必然觸怒當局。

同年12月,由蔣經國主持的“國防部總政治部”以“周國光”之名發布了題為《向毒素思想總攻擊!》的特字第99號“特種指示”,隨后又印行了長達61頁的更為詳盡的同名小冊子。說《自由中國》“假借民主自由的招牌,發出反對主義反對政府、反對本黨的歪曲濫調,以達到顛倒是非、淆亂聽聞,遂行其某種政治野心的不正當目的”。其中第三章題為“對毒素思想的批判”,內又分“對所謂‘言論自由’的批判”、“對所謂‘軍隊國家化’的批判”、“對所謂‘自由教育’的批判”、“對批評總裁個人的批判”四小段,從這四個方面對《自由中國》和胡適等人這方面的言論進行了猛烈的抨擊。指責“有一知名學者發表所謂‘向政府爭取自由’的言論”“目的在于制造人民與政府對立,破壞團結,減損力量,執行分化政策,為共匪特務打前鋒”。要“總裁”做一個“‘無智、無能、無為’的元首”更是“荒謬絕倫的言論”。“批評總裁個人,陰謀毒辣!……廣大革命群眾如果一心一德,堅決服從大智、大仁、大勇的革命領袖的領導,則革命事業必獲進展與成功,反之,必然遭到重大挫折與失敗。陰險狠毒的反革命集團,對此深深了解,所以他們破壞革命事業的一貫策略,就是:攻擊革命領袖,分化群眾對領袖的信仰”。“所謂‘言論自由’,‘思想自由’,其實都是騙人的”,“一味空談民主自由,絕對不能解救國家的劫運”。“別人講民主,我們也講民主,別人講自由,我們也講自由。實際上這是一種極可笑的看法。須知各國國情不同,此時此地的臺灣,只有大家拼命來爭取國家的自由,然后個人的自由才可取得;況且時代潮流趨勢,亦已由爭取個人自由轉而爭取國家自由”,為了“消毒”,“我們就要大大地發揚國家自由重于個人自由,國家自由先于個人自由,不論是在學理上、法律上、事實上使個人自由主義無法立足”。“現在我們要高舉起正義的大纛,只要認為某些言論是反動的、荒謬的,就要予以無情的痛擊”。這份文件時時處處都要說明自由主義“實際卻是共匪的幫兇”“替共匪搖旗吶喊”一類,在時處“白色恐怖”的臺灣,這可是殺頭之罪。文件“要黨內同志提高警惕,分清敵我”,“要思想動員:進行思想戰打擊敵人,最重要的,是有組織,有領導”,“一定要有組織領導,組織支持,在黨內進行大規模地思想動員,而定計劃步驟,安排出戰人選,攻擊不偏于一個角度,而要以排山倒海之勢,從四面八方來圍剿敵人”。要求在學校、軍隊、機關、工廠、農村、商店,甚至家庭內、車船中都“隨地作戰”,“我們的武器是筆、是嘴、是報紙、是雜志、是廣播電臺、是印書館”,“思想作戰要無處不是戰場,無時不是戰斗,以打擊敵人,獲取勝利的成果”。注9隨后,臺灣各主要媒體都對自由主義“毒素思想”猛烈抨擊。

不過,胡適的聲名畢竟還在,臺灣當局于1957年底任命他為“中央研究院”院長,他于1958年4月返臺任職,但以后仍然是風雨不斷。

返臺剛一個多月,他又發表演講,后被《自由中國》加擬了《從爭取言論自由談到反對黨》的題目公開發表。他在演講中高度贊揚了雷震和《自由中國》的努力,“堪稱為言論自由的斗士”,強調“言論自由不是天賦的人權,言論自由需要我們去爭取來的,從前或現在,沒有哪一個國家的政府愿意把言論自由給人民,必須要經過多少人的努力爭取而得來”。在談到“反對黨”問題時他說:“一講‘反對黨’就有人害怕了。不明道理的人,以為有搗亂、顛覆政府的意味,所以不用‘反對黨’這個詞。”他認為用“在野黨”這個詞更好些,并再次提出由國民黨分成幾個黨的設想,但立即又認為這并不現實,轉而又說“現在可否讓教育界、青年、知識分子出來組織一個不希望取得政權的‘在野黨’?一般手無寸鐵的書呆子出來組黨,大家總可相信不會有什么危險。政府也不必害怕,在朝黨也不必害怕”。注10其實,在當時這是不現實的。就在第二年初春,臺灣當局就再次構陷《自由中國》,雷震被傳訊,后經朋友作保了事。胡適立即在《自由中國》第20卷第6期上發表《容忍與自由》一文,原初題為《政治家的風度》,后幾經斟酌才定此名,可見他實際是對當局的迫害表示抗議,要求當局應有“容忍”的“風度”。其主旨是“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沒有容忍,就沒有自由”。“在宗教自由史上,在思想自由史上,在政治自由史上,我們都可以看見容忍的態度是最難得、最稀有的態度。人類的習慣總是喜同而惡異的,總不喜歡和自己不同的信仰、思想、行為。這就是不容忍的根源。不容忍只是不能容忍和我自己不同的新思想和新信仰”。“一切對異端的迫害,一切對‘異己’的推殘,一切宗教自由的禁止,一切思想言論的被壓迫,都由于這一點深信自己是不會錯的心理。因為深信自己是不會錯的,所以不能容忍任何和自己不同的思想信仰了”。所以,“沒有容忍‘異己’的雅量,就不會承認‘異己’的宗教信仰可以享受自由”。“在政治思想上,在社會問題的討論上,我們同樣的感覺到不容忍是常見的”。注11將容忍引入自由的范疇、作為自由的基石,對種種不容忍的根源做出歷史的分析,可說抓住了問題的要害。這篇文章在臺灣引起較大反響,殷海光專門寫了《胡適論〈容忍與自由〉讀后》一文,對胡適的觀點做了更為詳盡的發揮。

胡適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蔣介石格外重視,在4月10日親自出席胡適的就職典禮,并發表演講,向胡適示好。蔣在演講中盛贊胡的能力與品德,說大陸因此發起批判胡適運動,并提出中研院不但是最高學術研究機構,而且要配合當局早日完成反共抗俄的使命。沒想到胡適在致答辭時并不領情,反而當場指正說:“剛才總統對我個人的看法不免有點錯誤,至少,總統夸獎我的話是錯誤的。我被共產黨清算,并不是清算個人的所謂道德”,而是因自己提倡“要拿出證據來”,提倡把東西方科學方法的精髓結合起來的“真正科學的方法”。對中研院未來的工作重點,胡雖應付說要挑起反共復國的任務,但重點卻強調中研院的工作還是在學術上,要提倡學術研究。

胡適在正式場合如此不客氣當眾“糾正”蔣介石,蔣認為受到奇恥大辱,竟至夜不成寐。他在1958年4月10日記憤憤寫道:“今天實為我平生所遭遇的第二次最大的橫逆之來。第一次乃是民國十五年冬、十六年初在武漢受鮑爾廷宴會中之侮辱。而今天在中央研究院聽胡適就職典禮中之答拜的侮辱,亦可說是求全之毀,我不知其人之狂妄荒謬至此,真是一狂人。今后又增我一次交友不易之經驗。而我輕交過譽,待人過厚,反為人所輕侮,應切戒之。惟仍恐其心理病態已深,不久于人世為慮也。十時,到南港中央研究院參加院長就職典禮,致辭約半小時,聞胡答辭為憾,但對其仍禮遇不予計較……因胡事終日抑郁,服藥后方可安眠。”在5月30日日記中又寫道:“以今日一般政客如胡適等無道義,無人格,只賣其‘自由’‘民主’的假名,以提高其地位,期達其私欲,對國家前途與事實概置不顧,令人悲嘆……經兒(蔣經國——引者)婉報胡適與其談話經過,乃知其不僅狂妄,而且是愚劣成性,竟勸我要‘毀黨救國’,此與之目的如出一轍,不知其對我黨之仇恨甚于之對我也。可恥。”

幾乎同時,胡適還卷入了另一場冤案。1959年2月末,臺灣啟明書局董事沈志明夫婦被“警備總司令部”以“叛亂”罪名拘捕。主要“罪證”有二:一是香港啟明書局在1950年發行了斯諾的《中國之紅星》:另一是1958年臺灣啟明書局翻印出版了馮沅君在30年代出版的《中國文學史》,其中最后三頁的內容“渲染自由主義文學,歌頌共產文學”。對此,胡適非常憤怒,立即寫信給當時的“行政院”院長陳誠和副院長王云五,替沈陳述,代沈抗議。他寫道,十年前在香港出斯諾的書“豈可歸罪于遠在臺北的啟明書局經理人夫婦?”而馮沅君之書“乃是二十年前在安徽大學的講義,全書很平凡,只在最末三頁提到‘無產階級的文學’,此不過是二十年前的文人學當時的‘時髦風氣’,何必在今日認為‘叛亂’罪的證據?”“起訴書中有‘渲染自由主義文學’一語,試問‘渲染自由主義文學’何以構成‘叛亂’罪名?此系根據那一條法令?我舉此一例,可見書籍之事,文藝之事,都不應由軍法機關管理。”他還指出:“頃查云五先生主持之‘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總報告’其六十九案即是‘切實保障人權案’,其中‘辦法第二項即關于司法機關與軍法機關審判權之劃分’,其三項‘人身自由之保障’,即特別注重憲法第八條之規定,‘于二十四小時內將逮捕人移送法院’等等。”他因此質問說:“何以拘禁至十余日之久,不許家屬探問,不交保釋放候訊?”后來他再次寫信,多方活動,直至驚動蔣介石,蔣把責任完全推給了“下面”。這樣,沈志明夫婦終于在3月底被交保釋放,自然向胡深表感謝,胡適說:“我沒有幫你什么忙。我不是對你一個人的問題,我是為人權說話。”注12

三勸

將于1960年2月舉行的“國大第三次會議”涉及“總統”的換屆選舉,在蔣介石應否連任的問題上,胡適與國民黨當局及蔣的矛盾更加尖銳。

其實,從1959年秋起,蔣就透露出要連任的消息,胡適公開表示蔣應遵從“憲法”,不應連任,還于11月15日專請國民黨元老張群向蔣轉達他的意見,認為這“是中華民國憲法受考驗的時期”,“為國家的長久打算,我盼望蔣總統給國家樹立一個‘合法的、和平的’轉移政權的風范。不違反憲法,一切依據憲法,是‘合法的’。人民視為當然,雞犬不驚,是‘和平的’”。“盼望蔣先生能在這一兩個月里,作一個公開的表示。明白宣布他不要作第三任總統……如果國民黨另有別的主張,他們應該用正大光明的手段明白宣布出來,決不可用現在報紙上登的‘勸進電報’方式。這種方式,對蔣先生是一種侮辱:對國民黨是一種侮辱:對我們老百姓是一種侮辱”。其實,在不到一個月前他就將這幾點向其他政要講過,而此次他在日記中寫道,之所以仍要復述“我只是憑我自己的責任感,盡我一點公民責任而已”。正是這種公民的責任感,使他在隨后的幾個月內在公、私場合多次發表意見反對修改憲法,希望蔣介石不要連任“總統”。當然,這些并不能阻止蔣氏執意“修憲”連任的決心。對胡適反對自己違反“憲法”參選“第三屆總統”之事,蔣在日記中無法克制對胡適的敵視與謾罵。1959年11月20日的日記中,他對胡適找各種關系動員他不要連任大為惱火:“胡適反對總統連任事,各處運用其關系,間接施用其威脅技(伎)倆,余皆置若罔聞。”他對張群說:“余此時之腦筋,惟有如何消滅,收復大陸,以解救同胞,之外再無其他問題留存于心……如胡再來詢問時,即以此意答之可也。此種無恥政客,自抬身份,莫名其妙,不知他人對之如何討厭也,可憐實甚。”

稍后,胡適在各種壓力下,不再公開發表反對蔣“連任”的言論,但在1959年12月19日的日記中,蔣對胡的怒氣仍然未絲毫消減:“近聞胡適受夢麟(蔣夢麟——引者)之勸,其對國大代會選舉與連任問題不再反對,并愿擔任此次國代聯誼會年會主席。此乃其觀望美國政府之態度而轉變者,可恥之至。余昔認其為比張君勱等人格界高,其實彼此皆為政客,其只有個人,而絕無國家與民族觀念,其對革命自必始終主張敵對與破壞之地位,無足奇哉。”

當蔣氏“連任”已成定局時,“副總統”陳誠于1960年2月14日專訪胡適,勸他承認“既成事實”。對此,胡適表示:“我還是抱萬分之一的希望,希望能有轉機。”注13盡管胡適的態度完全無裨于事,但無論從個人的操守風骨的角度還是從維護法治的尊嚴、保持作為“社會良心”的知識分子的獨立性的角度來看,這種立場的表白并非沒有意義。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60年9月4日,胡適正在美國開會之時,臺灣當局以“涉嫌叛亂”的罪名將雷震逮捕,交軍法審判。選胡去美國時逮捕雷震,蔣是經過精心考慮的。在1960年8月31日的日記中,他記述了自己的應對方案:“雷逆逮捕后,胡適如出而干涉,或其在美公開反對政府時,應有所準備:甲、置之不理:乙、間接警告其不宜返國。”

胡適當日得知后即致電“副總統”陳誠表示不滿:“鄙意政府此舉不甚明智”,國內外輿論必將認為這是“政府畏懼并摧殘反對黨運動”,“必將蒙摧殘言論之惡名”,“在西方人士心目中,批評政府與謀成立反對黨與叛亂罪名絕對無關”。他要求將此案交司法公開審理,而不能由軍法審訊。同時,他多次會見美國記者,公開表示“我認為這是一件最不尋常的事”,“他以叛亂罪逮捕,乃是最令人意料不到的,我不相信如此”。《自由中國》“在過去十一年內一直是中華民國出版自由的象征。我希望這一象征不被肆意毀滅”。“希望我回到臺北的時候,我的朋友和同事雷震將自叛亂罪下獲釋”。針對有人認為《自由中國》言論過激,他辯護說:“言論過激與否,各人的觀點是不同的”,如美國的兩黨互相攻擊就要比《自由中國》的言論過激得多,所以“我個人也沒有覺得它有什么激烈的地方,不過這份半月刊言論自由的爭取,雷先生確盡了最大努力去做。”這些談話引起了各方長達數月的強烈反響。在返臺當天他就對前來采訪的大批記者表示堅信雷震無罪,甚至表示“我愿意出庭作證”,“十一年來,雷震已成為自由中國言論自由的象征,換來的是十年坐監。這是很不公平的”。注14

美國輿論界對逮捕雷震案反響強烈,蔣介石將其歸罪于胡適:在1960年9月30日的“上月反省錄”中他總結說:“本月工作以雷震案為重點,自四日逮捕至廿六日起訴作為第一階段,除國內外少數反動言論外,一般反響并不如所預想之激烈,惟一紐約《時代》雜志乃受胡適之影響,亦作不良之評論,殊出意外。”蔣介石8月就有如果胡適在美表示反對就“間接警告其不宜返國”的預案,但10月得到胡適不顧勸阻,仍決定回國的消息。蔣在10月13日的日記中幾乎破口大罵:“聞胡適定于十六日回來,是其想在雷案未復判以前要求減刑或釋放之用意甚明。此人實為一個最無品格之文化買辦,無以名之,只可名曰‘狐仙’,乃為害國家,為害民族文化之蟊賊。”

11月18日,經胡適一再要求,蔣終同意見胡。胡適到“總統府”面見蔣介石時再次提到此案,對如此判決深表不滿。胡適的態度不起作用,雷震未獲減刑,仍被“軍法審判”處徒刑十年。胡適對記者無奈地說:“對雷案我只有六個字的感想‘大失望,大失望’。”注15

胡適的“大失望”,很為蔣所嘲笑。在11月19日的“上星期反省錄”中,他說自己是這樣回答胡的:“胡適之‘胡說’,凡其自夸與妄語皆置之不理,只明答其雷為匪諜案,應依本國法律處治,不能例外示之,使之無話可說。即認其為卑劣之政客,何必多予辯論矣。”幾天后,他在11月24日自得自豪地認為雷震案為退臺后“十一年來對內對外的反動投機分子的最激烈之斗爭,至此或可告一段落”。“胡適投機政客賣空與脅制政策未能達其目的,只可以‘很失望’三字了之”。

雷震案使胡適深受刺激,不久心臟病復發,終未痊愈。1961年7月26日,病中的胡適抄寫了南宋詩人楊萬里的《桂源鋪》詩句送給獄中的雷震,祝他65歲生日:“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注16表達了對雷震的高度敬佩。

1962年2月24日,胡適終因心臟病猝發在臺北逝世,蔣介石在當天日記中寫道:“晚,聞胡適心臟病暴卒。”一星期后,他在1962年3月3日的“上星期反省錄”中寫道:“胡適之死,在革命事業與民族復興的建國思想言,乃除了障礙也。”如釋重負。

中國的自由主義者在1949年必須在國、共之間做非此即彼的選擇。胡適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國民黨,但他的政治思想卻并不為國民黨所容,反屢被指為“匪諜”、“共黨幫兇”、“陰謀毒辣”、“狂妄荒謬”、“愚劣成性”、“無恥政客”、“卑劣之政客”、“對革命自必始終主張敵對與破壞之地位”、“無品格之文化買辦”、“為害國家,為害民族文化之蟊賊”……相映成趣的是,海峽此岸作為對整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多數選擇了共產黨)進行思想改造運動重要組成部分的“批判胡適反動思想運動”更是轟轟烈烈。胡適被指為“一支狗,套著美國項圈的走狗”!“胡適今天雖然逃亡到他主子的巢穴里,但仍然如一支惡犬一樣發出喪盡廉恥的狂吠”。“戰犯胡適及其一派,乃是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北洋軍閥和國民黨新軍閥的御用學者、反共論客……胡適派這班‘學者’就裝扮成為‘民主主義者’‘自由主義者’出現在中國的政治舞臺上”。注17等等。總之,他們只能或“彼”或“此”,但卻又都不被“彼”“此”所容:選“彼”者反被指是“此”的“幫兇”,選“此”者又被指是“彼”的“走狗”。這,便是近代中國自由主義者的困境和悲劇。

注釋:詳見本刊網站。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責任編輯丁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内射在线观看| 国产另类视频|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播放|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 国产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播放| 婷婷六月色| av无码久久精品| 欧美国产在线一区| 日韩在线第三页| 自偷自拍三级全三级视频| a天堂视频在线|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99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 麻豆国产在线不卡一区二区|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欧美激情二区三区| 久久男人视频|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 激情無極限的亚洲一区免费| 伊人五月丁香综合AⅤ| 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亚洲黄色片免费看| 三上悠亚在线精品二区|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 亚洲综合天堂网|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色成人亚洲| 欧美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91精品日韩人妻无码久久| 97在线碰| 91蝌蚪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视精品| 免费看一级毛片波多结衣| 美女免费黄网站| 狼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综合亚洲|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小说|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成人片| 一级高清毛片免费a级高清毛片|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网站| 国产91精品调教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97综合久久| 亚洲视频色图| 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拍精品|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gif | 尤物午夜福利视频| 另类欧美日韩| 无码日韩视频|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2019| 亚洲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在线日韩一区二区| 青青久久91| 色婷婷综合激情视频免费看| 久久午夜影院|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 国产熟女一级毛片| 69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专区|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久热re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免费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国产手机在线ΑⅤ片无码观看| 国产经典在线观看一区|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美女在线免费观看| 成人午夜网址| 国产日韩欧美视频| 亚洲三级影院| 一区二区午夜| 自拍偷拍欧美日韩| 无码不卡的中文字幕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