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科教融合已成為我國高校辦學的新常態,但是,科教分離的情況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從2011年開始,借助《中國高校科技》雜志這個平臺,大力倡導并研究科教融合的大學理念,不斷引起高等教育界的關注,并正在形成高等教育研究的一個新熱點。與科教結合不同,科教融合是從大學學術共同體出發,明確提出大學生的學習也是學術,提出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耦合關系,提出大學的使命是以知識創造與知識傳承為特征的知識創新,因而對大學的知識創新能力和大學教師的知識創新能力應有所要求。
[關鍵詞] 科教融合;耦合;知識創新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促進高校辦出特色爭創一流”的戰略部署,明確了人才培養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中的位置,抓住了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牛鼻子,將高等教育內涵發展和質量提高落到了實處。面對新時期新常態下高等教育亟待解決的重大核心問題,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機制創新,關鍵在于如何充分發揮學術杠桿在人才培養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確立科學研究、產業發展、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對高校人才的支撐和引領作用,使培養人才更加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以高等教育的理念創新,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強國建設。
一、 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以理論創新促進高等教育的全面深化改革
我國高等教育經過30多年的改革和發展,已經發生了極為廣泛而巨大的本質變化。其中,改革探索力度最大,舉措最多的當屬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可以說,高等教育絕大多數改革都是圍繞著人才培養改革進行的。盡管我國高等教育的結構、布局、規模,以及在世界高等教育中的位置有了很大的改變,但是,高校人才培養創新卻始終沒有突破傳統高等教育的束縛,始終無法形成破解“錢學森之問”的人才培養模式。同時,高校科學研究的飛躍,使大學名符其實成為了我國科技創新的一個重要方面軍,無論是學校層面還是在教師層面,科教融合都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基本形態,但是,大學本科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兩張皮”的問題卻沒有有效解決,反而變得越來越突出,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脫節的情況愈演愈烈。隨著全面深化改革步伐的加快,我國高等教育將不能不進入綜合改革的“深水區”,其核心依然是人才培養機制的創新。這是促進高校辦出特色,提高質量,提升創新能力,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必然選擇。
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重要的是轉變觀念,深入探索新時期高校人才培養的特點和規律,以理論創新引導實踐探索,圍繞人才培養機制創新這個重大問題,進一步形成高等教育的新思想和新理念,構建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體系。習近平同志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指出:“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理論創新對實踐創新具有重大先導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理論創新為先導。”近30年來,高等教育圍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進行的大量理論和實踐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創造了許多好的改革經驗。但是,由于這些改革不僅帶有明顯的短期行為,同時也忽略了人才培養模式機制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全局規劃和頂層設計作用,忽略了高等教育理論創新對高等教育改革實踐的引領作用。因此,《決定》提出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說明人才培養機制創新仍是今后我國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和難點。聚集高校人才培養機制,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充分體現了大學本位的回歸。大學以學術為本,大學的根本任務是人才培養;而我國大學科教融合形態的現實更是研究我國大學問題的一個基本出發點,只有以科教融合為邏輯起點,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才能將以學生為中心、以學術為本落到實處,才能構建起科教一體化的教師和學生評價體系和機制,才能激發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
二、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以高水平的科學研究支撐和引領高質量的高等教育
科技進步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工作和學習的方式、方法和習慣,科學研究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已經成為當今世界高水平大學的發展趨勢。建國以來,中國大學在相當長的時間是很少進行科學研究的,大學的任務也比較單一,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關系雖然一直引起人們的關注,但那時如何處理好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矛盾的問題并不突出。1985年以后,隨著黨的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戰略的確立,高校明確要建成教學、科研“兩個中心”,使高校科技生產力得到了迅速的釋放。在科教興國、高等教育強國和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等國家戰略引領下,又啟動了具有國家意志的、以“985”“211”等為代表的高等教育發展戰略,這些大大促進了高校科技的迅速發展。縱觀這些高等教育發展戰略,都有一個明顯特征,就是突出了科學研究對提升高校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支撐和引領。經過這些戰略的實施,我國大學科學研究能力和水平有了質的飛躍,極大地提升了我國高校在世界高等教育的影響力,并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大學教師的整體素質。同時,提升科學研究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的貢獻率的問題也日益突顯,理順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的關系問題自然成為高等教育發展與改革的一個根本性問題,引起了國家和高等教育界的高度關注。
科學研究要有效支撐和引領高等教育,必須理順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關系[2]。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歷來就是高等教育非常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早期,在中國大學以教學為主導時,大家比較認可的一個說法,就是教師搞科研,目的是用科研支持教學,用科研結果和經驗來豐富教學內容;隨著大學科學研究迅速發展,人們普遍認可的一個說法是“教學、科研并重”,科學研究對高等教育的支撐和引領,更多地定位在提高教師的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上,很少有人考慮科學研究對改變人才培養機制的貢獻。因此,雖然大學科研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但用科學研究培養人才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學生的科研能力不高,最前沿的科學技術進入教學的渠道不暢,課程內容的更新滯后,新課程開發緩慢,交叉學科培養人才缺失等問題,是我國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之間一個最大的差距。筆者認為,產生這些問題的一個根本原因,就是我國大學始終還沒有確立科學研究的支撐和引領。endprint
反映在教育研究領域,“我是研究高等教育的,對科學研究沒有關注”想法的大有人在。既然現在我國大學已經成為包括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等在內的學術共同體,高等教育理論和實踐的邏輯起點就應是科教融合的。正是這種有“實”無“識”的高等教育理論和政策制定的科教分離,無論是建立現代大學的制度,構建大學文化,建立人才培養機制,還是評價大學教師,包括學校的管理都很容易出現偏差。政府的管理體制可以將教育、科技分開,但是,大學絕對不能將兩者分開。現在的高等教育理論明顯是一種建立在教育、科技兩分基礎上的傳統觀念。正是在科教兩分法的邏輯起點下,大學的科學研究被“科研”取代,并在許多時候被游離于人才培養之外,造成大學人才培養的主體單一、模式單一,除了傳統課堂教學,其他統統被歸入“另類”。這顯然不符合現代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機制的“開放”“協同”和“多元”特征。因此,《決定》將人才培養機制創新作為高校辦出特色爭創一流的中心任務,這就給高等教育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開辟了廣闊空間。我國大學科教融合已是常態,成為“共實”,但是,有“共實”不一定有“共識”。解決“共識”問題,關鍵在于高等教育的理論創新,焦點問題是理順教學和科研的關系,使教學和科研均衡發展 [3]。
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構建新型的人才培養機制,實現高等教育的理論創新,關鍵在于解放思想、拓展視野,轉變傳統的、既定的觀念和模式,外部處理好大學與政府和社會的關系,內部處理好教學與科研的關系。如果這兩個問題解決了,大學行政與學術的關系也就自然理順了,大學教師的評價也會發生本質的變化。傳統的科教關系表明,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同等重要,這種認識僅僅說明了兩方面工作的位置和重要程度,并沒有給出兩者之間的關系,更沒有提出兩者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筆者認為,科教關系應該是一種“耦合關系”,突出科學研究對于人才培養的支撐和引領,就是對高等教育理論研究的一個有益探索,用“耦合關系”來表述大學教學和科研的關系,既表明兩者之間具有獨立的體系和特性,同時,又強調了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相互影響。因為,大學本來就是以科教融合形態出現在社會的,大學教師也是以科教融合形態為主要職責的,從學術發展的角度看,大學教學工作本身就帶有很明確的學術特質,而從人才培養看,科學研究本身就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形式。
因此,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必須建立科學研究對教學支撐機制,像對待科研成果轉化一樣,重視最新科研成果的知識轉化。要將課程的開發和創新作為衡量一所大學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標準。我國高校課程的更新與世界一流大學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教材創新不足,新課程開發速度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科學研究這個資源富礦沒有得到充分開發,缺少鼓勵優秀教師投入更多的力量到教學中去的機制。理順科教的關系,才能真正使大學回歸學術本位,給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提供更大更豐富的“自由”選擇空間。
要從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全局出發,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實現高等教育從科教結合向科教融合的轉型發展。大學轉型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是人才培養機制的轉型。人才培養機制創新的核心要素是教師,人才培養機制的轉型需要大學教師發展機制和評價機制的轉型。近30多年來,中國大學教師的群體素質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培養造就了一批學歷完整、具有良好科研能力和國際視野的優秀教師隊伍,為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早期以科研為主要指標的大學教師評價體系,雖然不盡科學合理,但這種評價的科研導向作用,對大學科學研究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大學教師整體科研能力的提高,是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的根本保證,對教師職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據“耦合理論”,科學研究對人才培養的貢獻主要體現在教學創新上,那么就要求教師具備一種綜合學術能力,這種綜合能力被我們稱之為“教學學術能力”。“教學學術能力”是一種知識創新能力,完全不同于通常人們認識的“教學的學術能力”,它是綜合評價教師的教學和科研能力和水平的一個核心指標,體現了大學和教師知識創造和知識傳承的能力。圍繞“知識創新能力”構建的教師評價體系和教師發展目標,將簡化教師的評價,使教師評價指標避免了教學、科研權重平衡,提高教師投入人才培養機制創新的積極性 [4]。
為了更加牢固地確立科學研究對高等教育的支撐和引領,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2012年,國家實施了以提升大學創新能力為核心的“2011計劃”,提出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提升高校創新能力。其中人才是根本,學科是基礎,科研是核心,通過協同創新,推動高校管理體制改革和人才培養機制創新。這將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特別是人才培養機制創新產生深遠的影響 [5]。
三、 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以制度創新推進科教融合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當前,我國高校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有很大差距,存在著許多不適應,問題的焦點大都集中在人才培養的機制上,集中在高等教育理論創新嚴重滯后于高等教育的實踐探索上,集中在構建人才培養優質資源聚集機制上,集中在如何提高科學研究的貢獻度、使最新的科學知識第一時間進入教學上,集中在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上。作為知識傳承和創造的源頭,科學研究對人才培養具有支撐和引領作用,因此,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通過機制創新,實現科學研究對人才培養的支撐和引領,使科教協同育人成為創新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多年來高等教育界一直努力探索和實踐,在科教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機制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舉措,創造出“北大元培”“清華學堂”“南京大學匡亞明學院”“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等等一大批“教改實驗田”。這些改革的共同點,就是借鑒世界一流大學的成功經驗,實施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機制。教育部、中科院共同開展的“科教協同育人系列行動計劃”則是在更大范圍內進一步探索科教融合協同育人,是進一步落實《教育規劃綱要》,健全寓教于研的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和提升高校創新能力的必然選擇。endprint
從國際高等教育發展的成功經驗看,科教融合、協同育人,是增強高校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選擇,也是幾乎所有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一條重要途徑。近年來,我國高校在高水平大學建設中,不斷加強與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形成了多種形式的合作平臺和機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用不到10年的時間,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形勢緊迫,任務艱巨。構建國家創新體系,必須確立人才培養體系在國家知識創新體系中的主體地位,用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規律引領大學人才培養機制創新,培養更多拔尖創新型人才。對我國高校來說,要明確大學生的學習也是學術的理念,通過推進科教融合,協同育人,構建讓學生參與科研實踐,通過科研提高創新能力的人才培養機制。錢學森先生在回答如何培養創新人才時曾多次強調,要以科學研究推動教學、人才培養,以人才培養牽引帶動科學研究。創新精神需要培養,創新方法需要傳授,創新能力需要鍛煉,只有讓青年學生更多地參與科研活動,接受學術氛圍的熏陶,聆聽一流科學家的教誨,才能更快地成長起來 [6]。
近年來,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推進科教融合、協同育人方面都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這些探索還沒有形成規模,沒有形成整體合力,不能產生集成效應。高校要全面落實《決定》精神,著眼于科學前沿和國家發展的重大需求的支撐和引領,系統謀劃、統籌協調人才培養機制創新,推進高等教育辦出特色爭創一流。
當今世界已經進入到創新空前活躍期,協同創新、共同發展已經成為新時代大科學、大教育發展的趨勢,培養適應這種時代需要的人才,迫切需要樹立開放的人才培養觀念,構建開放的人才培養機制,促進高校和社會之間、校院(所)之間、校校之間、學科之間建立起更加廣泛、緊密的聯系,在科教興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共同目標作用下,推進“雙一流”建設 [7]。
[參考文獻]
[1]周光禮,馬海泉.科教融合:高等教育理念的變革與創新[J].中國高教研究,2012,(8).
[2]馬海泉,胡秀榮,薛 嬌.對科教融合的幾點認識 [J].中國高校科技,2012,(12).
[3]薛 嬌,胡秀榮,馬海泉.大學要做明天的科技 [J].中國高校科技,2013,(1).
[4]周光禮,馬海泉.教學學術能力:大學教師發展與評價的新框架[J].教育研究,2013,(8).
[5]馬海泉,薛 嬌.協同創新構建科學研究引領支撐教學機制[J].中國高校科技,2013,(5).
[6]王淑芳,薛 嬌,馬海泉.科教融合 協同創新 以開放的思維迎接新的教育革新[J].中國高校科技,2012,(11).
[7]周光禮,馬海泉,等.科教融合創新育人—科學研究如何支撐高質量的本科教育[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李利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