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祚橋
[摘 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一直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意識形態的工作重點。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聚集地、思想文化交融交鋒的場所,培育和踐行具有強大感召力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和使命。在“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高校應努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筑牢思想政治教育基礎,構建高校意識形態的長效機制,切實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踐行。
[關鍵詞] 高校;核心價值觀;意識形態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魄聚氣、強基固本的戰略工程。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一直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工作重點,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明確提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的重要任務。高校作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前沿陣地,肩負著立德樹人以及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在價值多元化的社會背景下,把高校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作為一個特定的研究范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國家人才需要的現實要求。因此,高等院校如何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值得深入探索的重大理論課題。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論述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深刻的普遍性,支撐和影響著所有的價值判斷。這是因為社會主義本身就是一個崇高而偉大的事業,反映了國家、社會和個人長遠利益和未來發展方向。2013年12月23日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明確提出將“24字”核心價值觀分成3個層面: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追求的現實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追求的理想價值屬性;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應當遵循的道德價值準則。每個層面的4個方面相互依存、缺一不可。這24個字,回答了黨中央要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什么樣的國家、構建什么樣的社會和培育什么樣的合格公民的基本問題。這些基本內容引導和規范著人的行為方式和實踐生活,使個體在價值選擇的活動中有界定的標準去衡量具體事物,這個共同的價值理念是人在社會上不懈努力的動力源泉,直接影響著社會的凝聚力與穩定性。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奮斗目標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提供了精神支撐,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基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研究的基本條件,任何一種思想或觀念都有自己的實踐依據和理論淵源。近幾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價值觀問題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對其理論基礎進行全面解讀。
從歷史淵源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價值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儒家道德思想以及中國近現代符合時代潮流的價值理念追求的結晶,也有古希臘文明和西方資產階級核心價值觀的元素。
從文化背景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彰顯了其普世價值,解讀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關系,強調了作為傳統文化之靈魂的儒家文化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重要意義。我們認為,在自由和道德的引導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和諧,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以實踐和外化的體現。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家經濟水平呈良好的運行狀態。這些趨勢潛移默化地彰顯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社會進步方面的地位并起到了促進作用。我們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共產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所做出的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和時代要求的主體價值選擇。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高校人才培育的內在聯系
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調“德”的價值理念,這為高校人才培養提供了首要尺度與標準,要求高校人才培養必須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1]。一個正確的教育理念對高校如何指導德育工作具有促進作用,同時也為大學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明確的價值導向,因為高校不僅將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步的引導學生樹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目標,培養學生樹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取向,教育學生樹立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準則” [2]。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講話中論及核心價值觀與文化軟實力的內在統一關系,他明確指出:“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這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于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3]習近平總書記這一觀點的提出,更加表明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引領和行為規范作用于整個社會的全面發展。高校作為傳承文化的思想基地,更應該切實規劃并實施好如何將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入課堂、入大腦、入身心。這些都需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為根本要義。總的來說,從現實意義出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滿足了個人健康成長的需要,吻合現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適應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制度的基本要求,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價值選擇。
三、 新時期高校對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要性
在當今國際社會大背景下,隨著時代的變革,多元化的社會思潮對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新媒體的廣泛普及,中外思想的融合與摩擦變得復雜多樣,國外價值觀的傳播使高校德育工作的意識形態受到本質性的沖擊和影響。這些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少數大學生對國家、民族和社會的責任意識淡化,忽視了傳統優良道德的重要性。因此,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價值觀主流思想占領制高點。“一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總是以其核心價值觀引領多元價值觀念的形式而存在,總是反映這個社會的發展路徑、理論指南、制度保障和最廣大社會成員的共同價值追求”[4]。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快速發展的理論基礎,是抵制“西方價值熱”的有力武器,在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促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國內背景下的主流意識形態,達成民族價值體系的社會共識。endprint
大學階段正是一個人處于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逐漸形成的階段,易于吸收新鮮事物,具有豐富的自主創新精神。但多樣性的價值觀念常常使大學生在價值選擇上呈現出多樣的價值分歧,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解會出現偏差。尤其是在大數據的時代背景下,學生的生活方式、學習渠道大多以網絡的方式有效地進行,而在虛擬的網絡世界,自覺意識薄弱的大學生很容易受到網絡中不良信息的干擾,從而極大地危害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高校作為立德樹人的搖籃,要將核心價值觀融入到科學文化知識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中,使學生正確把握人生的價值取向,必然應通過樹立正確的“三觀”,使他們確立高尚、進步的價值追求,實現完美的人生。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日益增強,人類的思想觀念與意識行為也呈現多元化。不正確的價值取向指引著錯誤的思想觀念,例如社會上普遍存在的一些道德失范、信仰的沖擊、公德意識的缺失、虛幻的普世價值等一系列現象,使我們不得不重新意識到社會價值共識的重要性。所以,在國內外各種問題突出、矛盾疊加、集中呈現之時,“高校師生思想活動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廣大師生任務更加艱巨”[5]。因此,高校要多渠道、全方位地尋找培育踐行之路,使師生自發地實現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切實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展為高校師生的共同追求。
四、新時期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探索
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 《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提出,“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要制定實施方案,落實工作責任制,明確任務分工,完善工作措施”。高校是人才培養的聚集地、思想文化交融交鋒的場所,培育和踐行具有強大感召力的核心價值觀,是高校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與使命。完成這項工作并不是朝夕之事,而是一個長期不斷探索、不斷發展的過程。高校想適應新時期下的時代發展,就必須從實際出發,正確發揮自身教育資源優勢,把握其基本要求,選擇最佳可行路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到高校育人全過程之中。
(一)筑牢思想政治教育基礎,加強理論建設
高校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就是筑牢思想政治教育基礎。它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性,在新時期的大背景下,高校在筑牢思想政治教育基礎中應當注重以下幾方面:
一是注重加強宣傳引導。要充分利用師生得天獨厚的資源,綜合運用多種形式來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和實質。認真研究師生的思維方式特點與差異性,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定期解決師生的困惑,集中力量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如以具體的事例、影視作品、網絡公開課等方式傳播正能量的、能觸動人心的信息,全方位地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另外可以通過主辦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宣傳晚會等文藝活動,發揮校園文化的熏陶作用,以此來改善校園風氣。還可以運用學校網絡平臺、校園報刊等發布一些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的專家分析,做好當下熱點分析的實效性和及時性,充分發揮網絡在日常生活中的特質,適應時代發展的變化需求。
二是注重教學內容的主體性和多樣性。首先,隨著新時期的新變化,高校建立了一些新學科,這些學科大部分沿用西方教材,在未進行選擇和分析的情況下就直接進入到課堂,使西方價值觀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師生的大腦里,從而引導著學生推崇西方資本主義的私有制,進而對社會主義國家科學的指導思想不能持有尊重的態度。這無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與發展造成一定的干擾,使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更具挑戰性。因此,高校要及時對西方教材的運用進行認真的研究與篩選,批判地繼承,努力編寫出以社會主義為主流意識的教材體系。杜絕一邊提倡反對西方價值觀的滲透,一邊接受西方教材的照搬照抄的空談主義,正確把握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教學內容的主體性原則,讓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成為高校穩固的指導思想。其次,要不斷改進和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模式,保證其呈多樣化形式發展。要將思想政治理論課從固定單一的“課本說教式”更新為以社會熱點為主題的座談會、形勢報告、論壇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師生之間面對面溝通交流,在討論熱點問題的同時,做好積極引導,增強價值共識。
(二)構建高校意識形態的長效機制,完善實踐建設
一是建立師德師風的監督機制。教師是根,學生是葉,根深才能葉茂。教師作為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教育為本,師德為先。因此,建立好一支優秀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積極實施高校的師德建設,是推進高校實現內涵式發展的現實需求。堅持以人為本,深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弘揚偉大的中國夢精神,切實把師德建設工作始終貫穿于教學、科研、管理等各項工作中。善于發現學生所需,解決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困難。真正做到以新穎的教學理念傳播思想、以科學的制度規定言他律己、以豐富的活動形式升華情感、以典型的模范事例提供借鑒。同時也要“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考核、聘任和評價的首要條件,健全教師任職資格準入制度,完善學術不端行為預防查處機制,構建學校、教師、學生、社會參與的師德監督體系,形成師德建設長效機制”[6]。
二是建立工作成效的反饋機制。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成效不是朝夕之事,而是一個長期復雜的實踐過程。在工作成效反饋的層面上,高校要注重對教師工作是否落實到位的考察,教師應擔負起重任。在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中灌輸核心價值理念,并且進行大數據綜合分析,對已畢業學生開展持續的跟蹤調查,對在校大學生未來職業生涯規劃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將調查結果與學生在校期間學習、實踐活動的表現相結合,分析出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最后要建立學生網絡評價平臺,學生可以匿名的方式自主的對活動成效進行調研和反饋。將反饋內容進行綜合篩選,不斷完善教育工作體系。建立工作成效考評機制,保證高校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活動的質量和水平。
三是建立各部門的協同發展機制。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必須從集體出發,在高校黨委的統一領導下,資源共享、發揮整合利益的最大化,各個黨委職能部門應適時地制定實施方案、明確各部門的職責與分工,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嚴格落實部署、推進、監督、檢查、反饋的工作流程。其次,高校需要建立一個工作管理體系,將任務進行分解,遵循管理體系分層化,提高工作效率。最后,各部門之間需建立交流協作平臺。共享網絡資源、信息反饋,建立信息互通機制。根據工作需要,可開展一些自主式的探討會、例會等,促進各部門間的協調發展,每個部門都需選取優秀的榜樣作為領頭人,用自己的行為感召團隊,帶動團隊,各部門間各盡其責,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到實處。
因此,高校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過程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要完善實踐教育教學的體系,把思想理念轉變為實踐行動。多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設立實踐課程,積極引導師生共同參加公益活動和志愿者服務活動等。讓學生踏入社會的大門,立足國情,正視社會。在實踐過程中豎立責任感、光榮感和使命感。同時,高校要做好階段性的實踐總結和表彰,鼓勵學生分享社會實踐心得和經驗,提高學生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引導更多的師生自覺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參考文獻]
[1]任新鋼,商云龍,朱冬香. 新時期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探索[J].北京教育·德育,2014,(09).
[2]李衛紅. 肩負起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重任[J]. 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4,(3).
[3]張國祚. 習近平文化強國戰略大思路[J]. 人民論壇,2014,(09).
[4]薛進文. 高校要帶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中國高等教育,2014,(21).
[5]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C].中國教育網,2014.
[6]伍處文. 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于到校育人全過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01).
[責任編輯:李利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