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祖剛
摘 要:《英語課程標準》把“文化”作為英語課程內容與目標之一,提出了目標要求:“對英語國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異同有粗略的了解,增強世界意識,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本文主要介紹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差異教學,從教學緣由、教學原則、教學方法三個方面來進行詳細闡述。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學;中外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5-12-28
《小學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明確提出開設小學英語課程的最終目的是“形成初步用英語進行簡單日常交流的能力”。那么什么才是交流能力呢?簡而言之,就是言語不僅要語法正確,還要適宜得體。適宜得體其實質即語言使用者的社會文化能力。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就要重視語言文化教學,使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有機融合。
一、小學英語教學重視文化教學的理由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學習英語知識,掌握英語技能,提高運用英語的能力,這些和熟悉英語文化都是密不可分的。忽視文化差異,就可能發生判斷上的失誤,交際過程中就可能出現障礙,甚至會產生誤會。例如某美國客人稱贊其中國朋友的夫人:“Your wife is very pretty.”中國朋友按中國人的傳統,謙遜地回答“Where, where(哪里,哪里),”美國客人聽了后一臉迷惑,遲疑地說道“Well, everywhere,”因此英語教學一定要結合文化教學來進行。
二、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授原則
(1)實用性。對小學生進行跨文化意識與交流能力的培養要求文化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聯系,與小學生所學的語言內容密切相關,與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交流中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關,并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如對教師、家人、朋友的稱呼;打招呼和問候;道謝和答謝;致歉;贊揚和應答;小學生愛玩的游戲和運動項目;重要的傳統節日、西方節日,等等。
(2)適用性。小學英語導入的文化內容應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經驗水平,教學方法要符合小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只有結合語言教學講授文化知識,并且能讓學生在實際中加以運用的教學,才能使學生切身體會到語言的社會文化功能之所在,教師才能切實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三、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方法
1.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增強他們的跨文化意識,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詞匯、句子的學習中滲透文化教育,讓學生不但掌握其音、形、義,而且能恰當使用。以“dog”一詞為例,在中國人看來,“狗”是貶義的,漢語中常用“走狗”“狗仗人勢”等來形容所厭惡的人。但英語國家對狗的看法與我們截然不同,他們把狗當成最好的伙伴和朋友。故有下列說法: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a lucky dog(幸運兒)。
從對話、課文中尋找文化信息。學習對話、課文時,教師應幫助學生從中獲取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以提高學生的語言交流能力,使他們不至于由于對語言文化缺乏了解而造成交流困難甚至出現失誤。例如像“You look nice in light yellow”之類的贊揚的話,英語中常用“Thank you”來應答;如果按中國人謙讓的習慣說法“No, just so so”來回答,這是不得體的,因為他們特別不喜歡別人尋問有關年齡、收入、等問題,否則會引起對方的不滿。
借助表情、體態語等體驗異國文化氛圍。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一切教學手段,創造語言文化環境,使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體驗異國文化氛圍。英語老師要努力使自己的英語課堂充滿“洋味”,上課時可以不拘一格,借助表情、動作、手勢、體態語等來營造一種不同于漢語文化的氛圍。例如教學生用食指與拇指做成圓圈狀,表示“OK”;伸出并張開食指和中指表示“勝利(victory)”。
2.結合課外活動進行文化教育
在課堂教學之外,組織一些文化色彩比較濃厚的英語課外活動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對英語文化的興趣,使他們產生了解外國文化的愿望。可以搜集和利用一些有關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獲得較為直觀的文化知識,了解外國的風土人情,也可以組織或動員學生收看英語電視節目,引導學生注意觀察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方面的情況,主要是日常生活工作情況。
綜上所述,學習英語過程中注意中西方文化上的差異,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對學生的語言文化教學是十分必要的。小學英語教師要在傳授英語語言的同時,加強對學生的社會文化教學,幫助他們了解外國的風俗、習慣、民情,從而潛移默化地培養、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使他們真正學好英語,為將來走向社會、面向國際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