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希望
《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提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遵循這一理念,筆者認為小學語文試卷的命題可在“四度空間”方面做些探索。
一、凸顯人文,感受溫度
以往的考試,內容“絕密”,考紀“嚴明”,學生是等待檢驗的“產品”,其基本的人性被忽視。面對嚴肅的監考老師、怪異的考題,容易產生壓抑、不安、恐懼等情緒,不利于學生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試卷命題要關注學生的精神和情感需要,增強試卷的親和力,消除學生的緊張感和恐懼心理,讓學生考試時能處于愉悅、積極、認真、平和的心理狀態中,并汲取到人格力量,促進成長。
首先可多些溫馨提示。例如卷首可以有老師的贈言:“同學們,又到了期末,到了收獲的時刻!祝你取得理想的成績!”卷中來點“友情提示”:“可要看清題目要求噢!”卷末可寫上提示語:“小朋友,別忘了檢查哦!”這些溫馨提示使原本靜止呆板的試題成為學生與知識對話、心靈體驗、情感交流的平臺,營造了寬松、愉悅、和諧的氛圍,可以緩解學生的緊張情緒,讓其輕裝上陣,快樂考試。
其次,試題內容的設計也要體現人文性。《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正確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他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在命題中也應積極體現這一科學理念。設計閃耀人文光輝的試題內容,有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如一個語言文字表達的試題,可以這樣設計:出示了兩只小鳥的文字介紹:“下雨了,兩只小鳥在蘑菇下躲雨,由于互不相讓,把蘑菇弄斷了。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小鳥,你會怎么做?請把你的真實想法寫下來,好嗎?”這樣的試題把握住了兒童的心理,使他們容易進入角色,去辨別是非對錯,獲得真善美的教育。
二、尊重學情,把握尺度
某校一張二年級的試卷上要求學生根據拼音寫出“階級”一詞,結果大多數學生都不會寫。針對這個詞該不該考,引起了一番爭議。“階”和“級”都是《青蛙看海》一文中的生字,分別出現在“石階”和“一級一級”中,二者又可以組成“階級”一詞。于是,命題者認為:考查了“階級”也就考查了“階”和“級”兩個生字,而且還考查了學生利用生字組成新詞的能力。但反對者認為:“階級”過去是熱詞,現在卻成了很少有人提起的冷僻詞。對二年級的小朋友來說,理解這個抽象的詞語難度可想而知,命題者將該詞列入考查范圍,不是從大部分兒童的認知水平出發,而是從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出發,因此此題不應作為試題出現。
筆者比較偏向反對者的意見。《語文課程標準》既是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主要依據,也應是命題者命題時的重要參考。命題者有責任有義務記住:小學語文姓“小”,名“語”,不應隨便拔高要求,也不能故意降低難度,而應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各年級語文學習提出的具體要求,尊重兒童,尊重兒童的現實水平,從兒童的視角,精心編制出科學合理、與時俱進的檢測試題,以便切實發揮考試對教師“教”和學生“學”雙方的指導和引領意義,引導廣大師生朝著正確的教學方向前進。
三、放飛個性,開放角度
傳統的命題角度單一,推崇唯一的標準答案,很少有開放的題目,容易扼殺發展的個性,泯滅發展的活力,摧殘發展的熱情。由于生活經驗、思維能力、興趣愛好等不同,學生思考的出發點和角度可能會有所不同。因此,在考試命題時,可設計一些開放性大、角度多的題目,讓學生依循個性,從不同角度去尋找精彩的個性化答案。這樣既能起到考核評價的功能,又能引導促進學生個性化地健康發展。請看下列一組試題:
閱讀《吹泡泡》,回答下列問題:
我把五顏六色的泡泡吹上天。/妹妹說,/她喜歡金色,因為金色象征著豐收。/弟弟說,/他喜歡藍色,因為藍色象征著海洋。/我說,/我喜歡彩色,因為彩色象征著我們的世界。/啊,讓泡泡飛得越來越高。
1.請你填填空:金色象征著( ),藍色象征著( ),( )象征著( )。
2.請你說說心里話:讀完詩歌你想到了什么?
3.請你做做小詩人:仿照詩歌的格式,試著仿寫一段。
這樣的題型較好地體現了命題角度的開放性和多元性,學生答題的內容和評價標準也是靈活多變、富有個性的。像上述的第2小題學生可以從寫作對象、表達方法、文章中心和閱讀主體的感受及對生活的感悟等多個角度去作答,談想法,只要所說內容言之有理又不違背價值導向都是可以的,學生自然是有話可說、有情可抒,答案也肯定是個性十足、絢麗多彩的。
四、立足語用,提升效度
語文教學,首先是語言文字運用的教學,教學生學會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掌握作為學習、工作基礎工具而必須具備的聽、說、讀、寫等能力。因此,小學語文命題的立腳點和歸宿要指向于語言文字運用層面,做到積累與運用并重,知識與能力結合,課內與課外銜接,過程與方法展示。
例如:閱讀:“山坡上閃出一個年滿八旬的老婦人,手拄著彎頭竹杖,一步一聲地哭著走來。悟空見又是那妖精變的,也不說話,當頭就是一棒。”(節選自《三打白骨精》)完成下列題目:
(1)該片段抓住了人物的( )和( )描寫。從中,我體會到白骨精的( ),孫悟空的( )。
(2)“閃”可以換成( )( )等,但作者選擇了“閃”,是因為( )。
(3)請運用本段學到的表達方法,運用總分寫法,抓住人物的細節,寫一個片段,表現人物特點。
小麗是個( )的同學。( )。
這道題目覆蓋面廣,以文本為依托綜合考查了學生對小說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對文本表達方法的感悟,同時還考查了學生咬文嚼字的能力和運用語言文字表達的能力。
再如:你的好朋友王強想逃學玩電子游戲,他想請你向班主任張老師請個假,證明他在家生病不能來上學了。你該怎么辦?(提示:既不能目無紀律,又不能傷害朋友。)
口語交際能力作為語用能力的一種,是現代公民的一種必備能力。此題選擇了一個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靈活應對、自由表達,并逐漸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素養。
總之,小學語文的命題應順應時代,與時俱進,全面貫徹新課程標準,真正使語文考試成為評價學生語言文字運用水平的客觀工具,成為激勵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有效動力,成為促進教學相長的有效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