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英
眾所周知,品德課程的突出亮點是活動性。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材呈現形式,都非常注重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究,獲得體驗。事實上,品德教學中可采用的活動方式很多,諸如游戲娛樂活動、實驗操作活動、表演欣賞活動、動手制作活動、感受體驗活動等等,具體選擇哪一種活動方式應具有針對性,旨在通過活動鍛煉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得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全面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各種感覺器官,通過動手、動腦、動口、動眼主動地獲取知識。
活動策略一——演一演
學生天生愛模仿,總希望有表演的機會,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才華。在中低年級階段,有一些課利用表演游戲,使學生如身臨其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表演中體驗生活角色,更有利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獲得深刻的感悟。這樣一種直接體驗式的學習,其重要價值不在于學會某種操作方式、獲得某種技能,而在于每個人在活動中獲得的真實感受,這種內心體驗是學生主動形成認識、轉化行為能力的原動力。
案例:浙教版三上《生活中的你我他》
片段:感受交警這一職業的辛勞
教師在引導學生初步了解交警叔叔的工作之后,讓學生來模仿,演一演他們的帥氣動作?!靶〗痪瘋儭痹谧鐾曛笓]車輛直行的動作1分鐘后,接受老師的現場采訪。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有句教育名言:對孩子來說,聽到的容易忘記,看到的記憶不深,只有親身實踐和體驗過,才會刻骨銘心、終生難忘。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創設了扮演“小交警”的情境,讓學生走進交警的生活,模仿他們看似帥氣實則艱辛的動作,通過定格一分鐘的車輛直行動作,使他們切身體會到交警工作的辛苦,這個過程中學生對交警的敬佩、熱愛之情油然而生。
活動策略二——辯一辯
學生的道德認識不能只局限于課本,有時必須通過活動拓展認識,深化明理,而開展課堂辯論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
案例:浙教版五下《圓明園在哭泣》
片段:開展辯論會
內容:圓明園該不該重建
學生對圓明園并不陌生,因為在語文課中學過課文《圓明園的毀滅》,但對辯論賽的形式和規則還是比較陌生的。所以,這種活動形式適合在高年段使用,并且教師要做好充分的指導工作,比如:
(1)介紹辯論賽相關規則,讓學生熟悉辯論賽該如何進行。
(2)學生表明觀點,寫出自己的理由。
(3)根據學生觀點分成正反兩方,各推選出一辯,二辯,三辯。
(4)安排自由答辯環節,做到人人參與。
俗話說,“燈不撥不明,理不爭不透”。 如果只是讓學生寫寫觀點,省事是省事,但是效果就差之千里了。而采用辯論的方式解決問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思考,主動探究,發展學生的擴散性思維,讓學生在唇槍舌劍的激烈辯論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行為能力。當然,可能最終辯論并無一個明確的結果,但是最終結果的有無、正確與否,并不是評價探究活動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據。對于學生來說,探討和把握獲得探求結論的方式和途徑,往往比學習和記憶知識結論更有價值。
活動策略三——問一問
朱熹說過: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質疑問難是創造的種子。在教學中,我們要恰當把握學生好奇、好動、好勝的心理,鼓勵學生學會質疑,大膽質疑,使“有疑—釋疑”的教學過程成為學生自主參與、主動探求知識的過程。
案例:浙教版四下《世界之窗》
片段:開始學習三大人種的質疑環節
(1)看圖質疑:關于世界三大人種你想了解什么?
(2)學生自由提問。
(3)教師優化處理,點出本節課重點解決其中的三個問題:
①他們的長相有何不同?
②他們分布在什么地方?
③同住地球上為什么會有不同的人種?
這三個問題難易程度是不一樣的,所以老師也是區別對待:第一個問題比較簡單,教師引導學生用觀察法解決;第二個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回歸課本,自主學習書上的人種分布圖然后再交流匯報;第三個問題有一定的難度,但教師也沒有立即告知答案,而是先讓學生猜一猜原因,然后教師當堂示范用百度搜索來驗證,體現了師生合作釋疑。
這個過程中,學生從質疑問難到教師指導下嘗試解疑,始終處在學習的主體地位,很好地激發和培養了他們的探究興趣和能力。這個環節的重點在于老師是在引導學生如何提出問題,如何解決問題和學法小結,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意識非常濃厚。學生在尋求解決或解釋某個具體的社會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綜合地、關聯地、多角度地、切合實際地分析和思考問題的一般方法,形成關心社會的態度和參與社會生活的行為方式,從而解決問題達到學習的目的。
活動策略四 ——賽一賽
競賽是指個人、集體或團體各方面力求超過對方成績的相互行為。競賽對調動兒童的學習積極性有重大意義。學生普遍都有好勝心理,這種心理因素能激發他們在競賽的過程中自主動腦、動手,大大增加學習積極性和克服困難的毅力。實踐證明,多數兒童在競賽情景下開展學習活動,要比一般學習形式有效。
案例:浙教版五上《紅綠燈》
片段:學習交通法規
(1)讀知識窗,知道我國現有的交通法規有哪些。
(2)明確競賽規則,布置自學任務。
(3)開展交通安全知識競賽。(分必答題和搶答題)
學習法規本身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為避免依賴教師的直接傳授而讓學生主動建構,特引入這種競賽游戲,它切實提高了教學的趣味性和實效性。因為要比賽,學生在識記法律條文時就已經全情投入、書聲朗朗了,比賽時更是熱情高漲,最大限度地發揮了他們學習的自主性。如此,學生在緊張歡樂的氣氛中既鞏固了知識,又不易產生心理疲勞,將整節課的教學推向高潮。
其實,除了這四種活動策略,關于指導學生自主探究的活動策略還有很多,比如猜一猜、唱一唱、畫一畫、議一議等。課堂上創設這樣一些充滿趣味性、綜合性、實踐性的活動,能使學生在寓教于樂中自主學習探究,提高道德素養,提升道德品質。
總之,兒童是學習的主體。作為教師,我們必須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通過創設大量豐富的、靈活的、直觀的、開放的活動形式,給學生大量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讓他們在自主思考、自主發現、自行判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惡,加速道德認識的內化,促進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