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雅萍
陶行知老先生曾說過:“大自然大社會就是活教材,運用天然材料開展教育活動,可以讓幼兒獲得真實的感受。鄉土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充分開發和利用它們,使它們成為實現高質量幼兒教育所需要的物質條件和人力條件,讓廣大教師建立‘人盡其能,物盡其用的樸素的資源觀和價值觀,這是實施《指南》的基本實踐策略”。 因此,我們立足本土,充分利用家鄉的特色文化,開展豐富多彩的區域活動,讓幼兒了解家鄉的本土資源,讓本土文化在孩子身上得到傳承,并在區域活動中體驗、交流和表達,獲得滿足、愉悅的情感,體驗創作的快樂,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探索欲和創造力。
一、收集本土資源,豐富區域活動
1.通過幼兒收集,激發幼兒興趣
社區自然景色優美,四季特征鮮明,花草、樹木、農作物等本土資源形態各異。教師可以經常帶領幼兒到田野里、森林里、公園里、河里去收集可利用的區角操作材料。如:在春天來臨的時候帶幼兒去收集油菜花、桃花等各種花朵;夏天引導幼兒收集鵝軟石、小草;秋天時引導幼兒將落葉、樹枝帶回來進行活動,同時引導幼兒收集果實、種子等還有稻穗、玉米皮、各類豆子、花生殼、瓜子殼等豐富活動區的材料,讓孩子親身感受豐富的自然資源,在增進幼兒對周圍環境認識的同時,也引發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2.利用家長教育資源收集,充實、豐富區角活動
在幼兒園區域活動材料的收集過程中,家長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對于家園共育具有重要的意義。利用家長會向家長宣傳收集各種材料對孩子進行區域活動的重要價值,讓他們真正了解各種物品的再造性功能與作用。同時,讓家長欣賞一些利用收集的材料制成的成品、半成品教玩具,以激發家長的積極性。在親子活動中,讓家長利用自己和孩子一起收集的物品,開展各類創作活動,也能大大激發家長共同參與幼兒園活動的興趣。
3.通過教師收集,更新、補充區域材料
通過教師收集活動區材料主要是通過教師自身及教師潛在地引導作用實現的。如教師利用空余時間采集、制作活動區材料。教師將平時用過的廢舊塑料瓶拿來用作器械操,并發動引導家長與幼兒一起將用過的塑料瓶回收再利用。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活動區的材料不斷更新、補充,幼兒在豐富的材料、開放的環境中,暢游更為廣闊的創造天地。
二、挖掘本土資源,充實區域活動材料
我們開展有濃濃的鄉土氣息的區域活動,利用各種社區周邊田野里生長出來的自然物材料在幼兒園的區域中展現著它們的風姿,成為幼兒園一道道美麗的風景線。“花坊”“編織坊”“五谷豐登坊”“竹藝坊”“特產坊”等特色區域,應運而生,讓幼兒園成了一個色彩繽紛,童趣盎然的溫馨家園。
特色區域是以“稻草”為主題創設的:墻面上掛著草帽、草席、稻草人;老師們親手編織的稻草裙、草鞋,草簍里還放著各種稻草制作的小玩藝和幼兒操作的材料,充分體現了一派“鄉土”景象。又如中一班的“花坊”,區域投放著各種花、草、樹枝、蘆葦、松果等,讓幼兒進行插花藝術的學習,為開展特色區域活動奠定了基礎。
竹藝坊:美術區中有竹片點畫、印畫、竹筒畫畫、竹筒黏貼;手工區中有幼兒用竹片和彩條進行編織,竹片編織動物,竹針毛線打圍巾;音樂區中有竹制打擊樂器;益智區中有竹筒套圈、竹棒拼畫;體育區中有竹筒高蹺、獨輪車;數學區中有竹筒數數器、毛竹游戲棒以及利用竹子進行高矮、粗細、長短排列;自然角中有竹筒插花、竹筒養魚、竹筒種花等。
三、著眼本土資源,開展特色區域活動
1.利用本土陶瓷文化,開展美術欣賞活動
德化陶瓷經銷店數不勝數,陶瓷街、陶瓷博物館的瓷器品種齊全、色彩艷麗:精致巧妙的千手觀音,造型生動的彌勒佛,形態各異的八仙過海,神態怡然的《水滸傳》中的一百零八將,婀娜多姿的仙女散花,惟妙惟肖的小動物等等,更是讓人贊嘆不已,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和觀賞價值。因此,我們充分利用這得天獨厚的本土文化,收集各種各樣的陶瓷,并分類擺放在展示柜上,帶領幼兒進行參觀,老師加以介紹,讓幼兒了解陶瓷歷史以及陶瓷的制作過程。讓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中,感受美和發現美。
2.利用本土陶瓷文化,激發幼兒美術創作的興趣
我們還針對幼兒視覺經驗的特點,在幼兒參觀各種各樣的瓷器后,在泥塑區中,利用本土粘性較強的瓷土開展泥塑活動,讓孩子模仿爸爸、媽媽雕塑各種小動物、不同形狀的花朵、不同姿態的人物,增強感知能力,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為他們進行美術創作活動提供了廣闊的天地。不拘泥于傳統的表現方式,實現作品與欣賞、再創作的融合,拓展了創作的空間,積累了豐富的感性經驗,引發了創作的欲望。
3.利用本土陶瓷文化,豐富幼兒美術活動的內容
在了解、發現本土文化的基礎上,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采用自己喜歡的表現形式進行創作,豐富幼兒的感性經驗,讓孩子模仿成人的創作活動,如:開展模仿成型車間的工人注漿、倒模、修坯創作活動;收集一些純白的瓷盤、花瓶等,讓幼兒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采取點、線、型進行裝飾活動,有的創作青花瓷,有的運用不同的色彩進行彩繪;收集商標紙、花紙,讓幼兒模仿貼花車間的工人進行貼花裝飾;還引發幼兒自己想象設計各種包裝紙,進行包裝等等,大大拓展了幼兒想象、創造的空間,豐富了幼兒美術活動的內容,傾注了孩子們發自內心的感受和體驗,為幼兒的個性發展提供展現的機會。
總之,在社區這個廣闊的天地里,有許多本土資源可利用。充分開發利用家鄉蘊藏著的豐富的幼兒教育本土資源,是符合幼兒教育改革和發展方向的,客觀上形成了我園幼兒教育的特色,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應。最為重要的是,幼兒不僅在區域活動中得到了各方面的發展,而且通過材料的收集和區域活動的“玩”,他們對大自然觀察和探索的欲望得到了很大提高。
【此文系德化縣鵬祥幼兒園之福建教育學院2015年基礎教育研究立項課題“利用社區資源開發鄉土課程的實踐研究”階段研究成果。課題編號:JYYB-201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