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光耀
【摘要】 目的 對比在診斷肝外膽結石時應用核磁成像及腹部CT的應用效果。方法 肝外膽結石患者106例, 按照檢查方法分為核磁組及CT組, 各53例。比較兩種檢查法的臨床檢測效果。結果 CT組確診30例, 檢出率為56.60%, 檢出陰性者18例(33.96%), 可疑5例(9.43%);核磁組確診46例, 檢出率86.79%, 檢出陰性5例(9.43%), 可疑2例(3.77%), 兩組檢出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106例患者中<9 cm結石的35例, 其中腹部CT法檢出11例, 檢出率為31.43%, 核磁成像法檢出24例, 檢出率為68.57%。結論 在診斷肝外膽結石時, 應用核磁成像檢查法在檢出率以及準確率方面比傳統的腹部CT均更具優勢性, 因此, 核磁成像檢查法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和使用。
【關鍵詞】 腹部CT;核磁成像;診斷;肝外膽結石
肝外膽結石患者通常會產生高熱、寒戰、膽絞痛等臨床癥狀, 如果未能及時給予診斷和對癥治療, 會導致患者引發多種并發癥, 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1]。醫學的進步, 各種應用于診斷檢查設備的設備和方法層出不窮。當前, 在臨床診斷肝外膽結石時, 主要以影像學為重要檢查手段。因應用優勢不同, 腹部CT、核磁成像診斷法的診斷結果也有明顯的差異性[2]。因此, 為提升肝外膽結石的診斷準確率, 明確核磁成像法和腹部CT法的診斷價值意義深遠。本文主要探討在診斷肝外膽結石時應用核磁成像及腹部CT的價值,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從本院2013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肝外膽結石患者中抽取106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 按照檢查方法分為核磁組及CT組, 各53例。核磁組中男24例, 女29例;年齡19~69歲, 平均年齡(46.02±7.80)歲。CT組中男25例, 女28例;年齡20~71歲, 平均年齡(44.98±8.66)歲。兩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CT組則應用腹部CT法進行檢查。腹部CT法:本研究選擇使用16排螺旋GE掃描設備, 操作方法為傳統增強式的掃描。在進行檢查前, 要求檢查者禁食6 h, 并在上機之前服用大約700 ml的溫開水。其中, 層厚設置為5 mm, 螺距設置為5 mm, 重建為1 mm。核磁組患者使用胰膽管核磁成像法進行檢查。核磁成像設備采用超導SIEMENS-Avanto-I-class1.5T核磁共振設備進行掃描, 本次研究中, 核磁成像檢查主要應用了如下幾種序列號:水脂同反向T1W(屏氣);MRCP-HR-3D; B-TFE(冠狀位);T2W-SPAIRRT(呼吸觸發、橫斷面)。另外, 要求患者在進行檢查之前禁食3.5 h。上述兩種檢查法在診斷肝外膽管結石中, 其檢查結果以診斷結果以及外科手術為主要參考標準, 并對比上述兩種檢查法的檢出率。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檢出率情況 CT組確診30例, 檢出率為56.60%, 檢查出陰性者18例(33.96%), 可疑5例(9.43%)。核磁組確診46例, 檢測率為86.79%, 檢查出陰性者5例(9.43%), 可疑2例(3.77%)。核磁組檢出率較CT組更高,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9 cm結石的檢出情況 106例患者中檢出<9 cm結石的患者35例, 其中腹部CT法檢出11例, 檢出率為31.43%;核磁成像法檢出24例, 檢出率為68.57%。
3 討論
在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的影響下, 當前, 肝外膽結石疾病的患病率逐漸上升。肝外膽管結石具體指的是膽囊管、總肝管、膽總管產生結石的臨床癥狀, 在上述癥狀中, 主要以肝總管結石最為常見[3]。總結引發肝外膽結石疾病的主要原因包括:膽內壓力提升、膽道阻塞、并發膽汁感染等[4]。肝外膽結石, 顧名思義是指結石由膽囊內掉至膽管內所生成的一種疾病, 該病和膽管結石(原發性)在CT檢查成像中, 造影的密度均很高, 也會顯示出中間低密度、周圍高密度的混合造影。為降低引發肝外膽結石疾病的發生率, 避免該類疾病引發各種并發癥問題, 如感染、肝膿腫、胰腺炎等, 這就需要臨床醫生采用先進的檢查技術, 結合患者的臨床癥狀, 做出準確的診斷, 才能為患者制定出最適宜的治療方案, 進而促使患者早日康復。腹部CT法能夠實現橫向檢查, 且在病理陽性上具有較高的敏感度, 但CT法成像單一, 而難以準確確定出患者病變的實際位置, 進而影響了腹部CT診斷陰性結石的準確率。采用胰膽管核磁成像進行檢查, 其結果更具清晰性和直觀性, 能準確確定出病灶的具體位置, 并可對任意方向進行切層檢查, 進而為提高肝外膽結石的檢出率和準確率創造了有利條件。
本研究主要應用核磁成像及腹部CT診斷肝外膽結石,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 CT組確診30例, 檢出率為56.60%, 檢查出陰性者18例(33.96%), 可疑5例(9.43%)。核磁組確診46例, 檢測率為86.79%, 檢查出陰性者5例(9.43%), 可疑2例(3.77%)。經過比較分析, 核磁組檢出率較CT組更高,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106例患者中檢出<9 cm結石的患者35例, 其中腹部CT法檢出11例, 檢出率為31.43%;核磁成像法檢出24例, 檢出率為68.57%。
綜上所述, 應用核磁成像及腹部CT診斷肝外膽結石, 均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但應用核磁成像不僅檢出率高, 且可以清晰的檢查出患者體內的結石情況, 更具應用優勢, 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彥麗, 靳元, 陳業鵬. B超及腹部CT與核磁胰膽管成像在肝外膽管結石診斷中的價值分析.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5, 36(10):1458-1459.
[2] 榮貴賓.腹部CT、B超與核磁胰膽管成像在肝外膽管結石的診斷價值分析.中國衛生產業, 2013, 11(25):86-88.
[3] 周蓉, 張勇.腹部CT、B超及核磁胰膽管成像在肝外膽管結石的診斷價值分析.中國醫學裝備, 2014, 11(6):76-78.
[4] 吳東輝.腹部CT與核磁胰膽管成像在肝外膽結石診斷中的對比分析.中國傷殘醫學, 2013, 21(6):282-283.
[收稿日期:2015-11-30]